王传波 代铁柱
自拟健脾汤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小儿秋季腹泻76例临床观察
王传波 代铁柱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汤内服配合云南白药膏肚脐敷贴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随机对照法, 治疗组42例自拟健脾汤内服配合云南白药膏肚脐敷贴治疗, 对照组34例口服思密达、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作用少, 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健脾汤内服配合云南白药膏肚脐敷贴对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肯定, 改善症状明显。
自拟健脾汤;穴位敷贴;小儿;秋季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主要是指6个月~3岁婴幼儿发生在秋季(10~11月份多见)的腹泻。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 便质清稀, 便次频多, 严重者有口渴及烦躁等脱水症状。在我国小儿秋季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1]。作者自2012年9月~2013年11月采用自拟健脾汤内服配合云南白药膏肚脐敷贴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组76例, 均为2012年9月~2013年11月在本院住院和门诊就诊患儿, 其诊断均符合秋季腹泻诊断标准[2]。秋冬季流行的腹泻, 起病急, 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无腥臭味, 日行数次;常伴有食欲不振, 口干喜饮, 小便量或减少, 或正常;舌淡苔自腻, 指纹色淡;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白细胞或杂菌, 可见脂肪球及未消化食物。其中治疗组42例,男20例, 女22例;最小年龄6个月, 最大32个月;对照组34例, 男14例, 女20例;最小年龄7个月, 最大27个月。两组患儿均在3 d内就诊, 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性质及程度无明显差异, 大便常规检查, 提示白细胞3~12个不等。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自拟健脾方:太子参12 g、炒白术9 g、炒薏苡仁15 g、焦山楂10 g、木香6 g、益智仁6 g、炙甘草10 g, 6剂, 1剂/d, 频服, 5~10 ml/次, 另行云南白药膏2.0 cm×2.0 cm外敷患儿肚脐神阙穴, 并顺时针按摩36次,局部皮肤微微泛红, 1次/d, 贴敷4~6 h/次。对照组:口服思密达1袋/d, 分3次服用,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或研粉对水冲服)0.5 g, 2次/d, 2片/次。两组均控制饮食, 适当减少乳食,随病情好转, 逐渐恢复少量易消化的食物。
1.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好转: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未改善, 甚至加重。
76例患儿中, 治疗组42例, 治愈17例, 好转22, 无效3例, 6 d后症状明显好转, 有效率92.9%。对照组34例, 治愈12例, 好转18例, 无效4例, 6 d后加服中药及穴位敷贴而愈,有效率88.2%。
小儿秋季腹泻中医属“小儿泄泻”范畴, 多为外感时邪,内伤乳食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脾、胃及大小肠, 但多与湿有关,小儿脾常不足, 脾为湿困, 运化失司, 脾胃虚弱, 升降失司,发而为泄泻, 治宜健脾益气, 燥湿止泻。自拟健脾方:太子参12 g、炒白术9 g、炒薏苡仁15 g、焦山楂10 g、木香6 g、益智仁6 g、炙甘草10 g, 健脾益气, 利湿和胃, 兼以止泻。配合神阙外治, 神阙行任脉。任脉为阴经之海, 分经分部均有治胃肠之效, 调理肠胃, 直达病所。小儿脏腑娇嫩不耐重创, 易虚易实用量宜轻, 且对手法外治敏感, 加之服药困难,故内外兼治, 共奏疗效。
观察发现, 自拟健脾汤内服配合云南白药膏肚脐敷贴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简便易行, 效果显著。此外, 治疗3 d后大便性质明显改善, 无便秘, 纳呆, 大便更稀等副作用, 较对照组更加安全稳定。提示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1] 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8.
[2]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6):384.
442700 湖北省丹江口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