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出现的“吉林电视剧现象”格外引人关注,涌现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精品电视剧,这些作品题材上以农村生活为主,人物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语言就是原汁原味的方言土语,不仅铸就了吉林电视剧品牌,更在深层次上挖掘了黑土地文化的人文品质,在现实主义这条道路上,把主旋律拍得好看,在主题性、艺术性的把握上十分准确,可以说达到了较高的审美标准,这也是吉林电视剧的主要特色,并日益形成品牌化的经营模式,本文试图分析吉林电视剧成功的本土化特征。
[关键词] 本土化;以小搏大;品牌化
东北电视艺术在当代中国电视艺术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东北地域文化魅力的一种集中展现,尤其是其中所展现的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更是独树一帜。吉林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及历史背景塑造出了厚重的黑土地文化,这是一代又一代东北人执著守望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孕育的东北艺术家群,其中不乏优秀的导演、编剧、演员,特别是近年东北农村土生土长的二人转艺术不断融入电视剧创作,市场的潜在号召力被不断挖掘出来。
吉林省在电视剧创作方面,一直有着不俗的成绩。新世纪以来,从央视热播剧排名榜首的《刘老根》开始,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日益升温。此后《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乡村爱情》《樱桃》《好歹一家人》等一批农村题材电视剧,树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特色,形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东北文化现象,甚至一度占领了央视一套黄金档的“半壁江山”。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不但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也赢得了业界的很多荣誉。2003年,文艺评论家仲呈祥首次提出了——“吉林电视剧现象”。就在电视银屏上宫廷剧、谍战剧、家庭伦理剧争夺白热化时,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自然的风格一枝独秀,既有口碑又有市场的认可,这种“吉林电视剧现象”的确值得我们剖析。
“三农问题”一直是吉林省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文艺创作上更是制定了《吉林省文化发展纲要》《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包括农村题材电视剧制作在内的文化产业均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一些重点题材项目。吉林省委宣传部研究制定《吉林省重点文化产业实施意见》,其中对电视剧创作提出了具体的奖励办法,对吉林电视剧的扶持力度之大由此可见。
可以说,吉林电视剧的创作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和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在吉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扶植下,在观众群体不断提升的关注度下,在经营管理的理念与模式上不断革新,在作品的题材的选择上不断完善,诸多方面的前景都非常广阔。正因如此,东北电视艺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始终以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为主流,在时代的磨洗中沉淀、累积,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力作,树立了吉林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品牌。
为了整合资源,更要承载“吉林电视剧”这个品牌,吉林省的电视剧创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根据市场化需要改革经济运作模式。2006年6月,由吉林电视台、吉林省卫星有线电视收视服务中心、吉林电视艺术中心共同出资1 000万元,成立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电视剧创作的管理体制上实行制片人制,这是电视剧创作的一项大胆尝试,这些举措促进了吉林电视剧更加规范化、市场化、产业化。在电视剧创作生产主体上,吉林电视台、长影集团、长春电视台等媒体逐渐走上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实践证明效果显著,此外吉林省一些民营文化公司也参与到电视剧创作中,如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松原庆魁影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吉林省新大地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吉林市电视剧制作公司等。在电视剧资金引进方面,吉林省也作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通过企业投资、贷款、个人投资合作等多方位的运作方式,切实解决了电视剧创作的资金问题,这种模式为其他地区的产业运作提供了参考。
众所周知今天的电视剧市场宫廷剧、家庭伦理剧、谍战剧风起云涌,几乎霸占了整个银屏,不断成为近年电视剧创作的主要话题,这些作品在制作上通常都要请明星大腕来助阵,这样自然可以博取收视率,但是大牌明星片酬不菲,制作费用除了支付明星的高额片酬外其他费用只能相应缩减,也就使得电视剧的质量难以保证。面对这样的局面,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探索出一套以低成本操作、生产高质量电视剧的思路,在剧本内容上求新,在视野角度上求特,在演员选择上求真,在后期制作上求精,在包装宣传上求实,比起其他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吉林农村剧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关东文化色彩,不管是农村青年的婚姻爱情题材,农民谋求发家致富的创业题材,抑或是反映农村基层干部问题、土地问题、农业生产问题的题材,都是遵循严谨严肃的态度,对农村的现状以及农民的新问题、新需求给予了真实的表现,本着平民化的价值观念讲述了普普通通的农民的生活图景,充满人情味的讲述中体现了创作者对农村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从而使得这一类作品有了人文关怀和厚重的思想深度,因而更具有现实主义的表现张力。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总经理郭培林说:“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剧本、导演、演员、道具等各方面共同出力。我们在生产电视剧时,就力争让每个环节都不短腿、减分。”热播央视八套的《好歹一家人》,既没有明星大腕,也没有大肆宣传,却依然赢得高收视率,充分证明电视剧艺术的创作,虽然很少大手笔、大制作,也没有各路大牌明星和离奇的情节,但一个个自然纯朴、接地气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艺术家们独具的慧眼,事实证明电视剧创作就是要脚踏实地,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拍出老百姓愿意看的精品。
电视剧艺术的创作是一项复杂浩大的工程,要拍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从前期的策划到后期的制作、宣传、播出,都需要精打细作。作为“一剧之本”,剧本的质量是决定电视剧水准的重要因素,编剧的水平决定了这部作品的质量高低,我们也看到一些电视剧情节离奇、故事荒诞,剧作不严谨的现象,这些作品也自然经不住市场的考验,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吉林电视剧之所以如此高质高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一批生于黑土地、热爱黑土地的剧作者,如张笑天、杨廷玉、郝国忱、何庆魁、冯延飞等剧作家,孙沙、雷献禾、傅百良等导演,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生活,有对农村生活的情感,此外他们扎实的艺术功底,娴熟的创作技巧和叙事能力,对人物的精心刻画,底蕴深厚,作品才充实,人物才饱满,细节才真实,有了这样一批阅历丰富,专业性强的队伍,才是确保作品既有思想性又具备艺术性的基础。
在国内已经很有名气的剧作家,如何庆魁、赵韫颖、薛立业、郭中束、冯延飞等,这些剧作家在题材选择上、审美标准上都很接近,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黑土地文化的作品。他们的创作风格更接近生活原态,真实而不做作,简单而不矫情。
《美丽的田野》编剧冯延飞说:“虽然现在不是农民了,但是我的朋友全是农民,我自己还是个农村人,我对土地、对田野有着浓浓的恋情,农民情结是我终身的情结。”
艺术家的创作中总是会带有个人的情感烙印和生活痕迹,对某一个地域特别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钟爱,往往是创作的主要选题。正如张爱玲笔下繁华落寞的大上海,贾平凹笔下苍凉的西北,王朔笔下浮躁的北京,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世界。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以贴近现实的方式反映了东北农村最普通的农民故事,在描写亲情、爱情、大爱、小爱等情感题材时,编导者也在试图将东北浓郁的地域文化呈现给观众,从故事的发生地到人物活动的场所,从矛盾冲突到情感对抗都有鲜明的东北精神的烙印,包括风俗、习惯、饮食等,其中最具地域特色的是东北方言的使用,而且鲜活的语言成为每个人物的亮点和标志。在这种背景下,《田野》系列、《刘老根》、《乡村爱情》系列、《圣水湖畔》等才都以真实、质朴、灵动的风貌把当前的中国农村、农民的生活现状细腻地表现出来。我们从这些作品中看到的就是发生在农民身上的事情,进城务工、干群关系、改革致富、婚姻爱情、干部选拔……既反映了农村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农民们生产生活的不易,同时也预示了农村发展的方向,将新世纪“三农”问题出现的新情况充分加以展现,作品中所弘扬的正能量也集中体现了新农村新农民探求改革发展的“中国梦”。
这些接地气的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刘老根、田野、樱桃、老孟头和荷花姨……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们善良淳朴、乐观向上,勇于面对生活的困境,吃苦耐劳的品性,代表了中国广大农民的整体形象,虽然每个人物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在创作者善意的调侃之下却显得真实、可爱,一改以往农村剧中概念化的农民形象,充分展示农村生活的原貌,让人看着便觉亲切。创作者们力图挖掘农村生活中的真、善、美,表现新世纪农民的崭新面貌,农民们的生活愿望,保留了来自乡间的“黑土”味以及鲜明的民间文化特色。作品中那原汁原味的东北地方话,更是融合了大量的民间曲艺形式,其中二人转、东北大秧歌以及蒙古族歌舞等,都将民族民间艺术自然地融入故事中,让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对黑土地文化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达到了弘扬民间文化的目的。
近两年,电视银屏上大量宫廷剧、谍战剧、家庭伦理剧三分天下,农村题材电视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吉林电视剧创作在全国来看还是规模小,数量少,而且题材单一,就自身创作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少上佳的剧本,不雷同、不重复、视角独特又要有新意,这的确是电视剧创作上面临的主要任务,在把握时代主旋律的基调之下,充分了解大众文化的审美走向,深入开掘黑土地文化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反映现实,表现现实,不断拓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内涵与外延,精打细作,确立品牌意识,坚守黑土地的乡音乡情。
滚滚松江水,皑皑长白山,白山黑水孕育了东北文化和关东风情,养育了豪爽朴实的东北人,吉林电视剧创作根植于这片广袤的黑土地,抒写着当代农村、农民的新生活,在浓郁的东北风中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在打造吉林电视剧品牌形象的同时,不断探索走市场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吉林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 常亦殊,郎秋红.以小搏大铸精品“吉林电视剧现象”再添繁枝[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3/21/c_111682361.htm.
[2] 单立国.吉林电视剧为全国打样[N].东亚经贸新闻,2011-10-19.
[3] 赵淑梅.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D].长春:吉林大学,2010.
[4] 孙宝国.浅析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现象[J].中国电视,2010(11).
[5] 武桂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歌——吉林市电视台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巡礼[J].中国电视,2006(08).
[作者简介] 刘蕊(1978—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