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来就热评不断,一部商业影片为何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值得大众关注。影片整体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叙事讲究意境之美,关注受众的精神情感需求,融入了中国文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文化隐喻丰富。唯有对其进行深入解读,才能引导大众重新审视现代电影艺术之教化功用,为艺术家自觉肩负并履行职业道德责任、受众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提供建设性参考。
[关键词] 热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国文化;礼乐教化;艺术精神
李安执导的奇幻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来,一直是媒体大众的热门话题。其中最具争议的是电影中同一故事两个版本孰真孰假,以及影片传递出的——人、神、自然之间的多重隐喻关系,激发了大众审视自我,展开关于人性、兽性以及宗教信仰重要性的文化思考,影片无论商业票房还是艺术价值都是李安近年来极为成功的一部作品。
一、影片引发热议的关键性因素分析
首先,影片运用3D技术打造了令人炫目的魔幻光影视觉效果,影片贯穿始终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意境”之美。场景配色与摄影整体带有含蓄的中式水墨韵味——“仿佛中国画般唯美静谧”,处处留有余地,给人以遐想空间。影片较好利用色彩的象征寓意展现视觉层次,亮蓝色是生物光也是生命存在的精神力量,深蓝色是大海的颜色也是蕴藏着重重危机的自然之力,画面元素简单却充满了新奇的视觉体验。片中3D技术运用流畅细腻,质感逼真。开篇场景里的花草树木都似乎触手可及;派与老虎的搏斗紧张、惊险;神秘岛上狐獴警觉的小脸更是呼之欲出,让人想去触摸。可以说,这部电影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冲击,更多是满足观众身心历险的欲望,诱发了受众的多重感官体验。
其次,故事简单而情节间的起程转折流畅自然,层层推进、扣人心弦,适影人群广泛。故事看似仅讲述了一人一虎共乘一舟,在海上漂流求生的经历,却又巧妙穿插了三种宗教信仰以及派在现实绝境之下产生的梦幻冥想。情节貌似无心却又层层铺垫,画面元素隐喻重重、内敛缜密,让人不自觉想要对故事细节推敲、品味。最为精彩的是影片最后几分钟对故事二简单的叙述,将前一故事情节完全颠覆,引发受众惊叹之余,又产生无限遐想,剧情安排颇为巧妙。此外,老人与儿童也可根据自己的视角和人生阅历欣赏故事情节,各取所需,这与李安接受三联专访时谈到的影片要兼顾各年龄段观众的情感需要不谋而合。影片适众广泛,是商业电影艺术中成功运用产品“通用设计”的成功佐证。
再次,在末日说盛行时推出该片,宣传策划时机精准,电影主题触动人心。面对末日危难,何去何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无边的洪荒,在精神的伊甸园里,有无所不能的造物主神;有欲望无边的动物;还有心性变化无常的人,时而会折射出神性的光辉,时而却又牲畜不如。遭遇海难,派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首先要直视自己的本性,内心经历了重重矛盾后选择如何充满希望地活着,这是对生存的本能流露也是对人性的真实展现。影片主题直接切中人类生存的核心,充满了对宗教信仰、人和自然关系的大量隐喻,内容丰富而意义深远,结合了深奥与怪诞,史诗冒险与深刻自省,[1]是常人所不能及又极为渴望的人生体验,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水到渠成。
二、影片侧重于受众的精神情感需求
片中少年派讲述了同一事件的两个版本:一个将实情粉饰后以人、神、动物的形象示人,一个则赤裸裸地将接近事实的“真相”残酷摆在眼前。故事中人性和兽性在照镜子,真真假假,扑朔迷离。作为讲故事的人,派为了让自己的内心能获得安宁。于是,他就像父亲在动物园“最危险的动物”标牌后面设置一面镜子的做法一样耍了小小的心机,陈述完两个版本后,要调查者自己做出判断。诚然,调查者明白真相后得选择那些有“人”的故事,以人的视角对故事加以诠释。面对危难,多数人选择依赖信仰,求而不得会质疑神明,而在磨难过后为了内心安宁又需信仰平衡。人在信仰就在,内心美好才得安宁,真正体现出人的信念和勇气的是听故事的人对事实真相洞察之后做出的人性化选择。人的本性有包容、向善的一面,这是人性的本真,也是人类灵魂最美之处,何为真、善、美无疑是影片想要传递给受众的重要情感需求信息。赵文竹在《汉字禅解》中讲“真善美,真善美,真善当然美,假善不美,不善更不美。上古离真不远,老子讲真;中古认不得真,孔子讲善;现代人只认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连善也不相信了,艺术家只能展示美。岂不知无善不成美、无真不成善。艺术家无真之魂,善之心,其作品便难臻至美”。李安正是成功抓住了影片中人性的本真,借助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引导大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展开关于人性真善美的体悟。
电影既是视听艺术也是文化载体,不同文化根源造就了不同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对于影片内涵,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美国人无疑更关注影片中精神力量的价值,热衷分析人应不应该有宗教信仰等。“因为美国人比较相信人,因为它比较得天独厚,所以是一个乐观的国家,人们追寻自由,觉得什么东西人力都可以克服。”[2]而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华人,李安明显倾向于中国道家的思维方式——更加关注如何审视自己的内心,认为“天人合一”包容、向善、顺应自然是当下人性发展的自然倾向,是中国文化里人生境界的一种精神追求。
三、 中国文化对影片思想及形式的影响
李安电影中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其中。天人合一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深刻影响着国人的观念。这里天人合一的“天”,要和自然之天、天命之天放在一起理解。片中可以看出李安对自然的尊重,动物呈现的是大自然的力量,没有用人的意志去扭曲动物本来的样子(不会为了煽情而人为扭曲动物的兽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相吻合。道家强调顺从人的本性是最重要的,天地万物共同的自然本性即为“道”,而“德”则是每个个体从道那里得到的天然本性。所以道德的“德”也就是得到的“得”,德者得也。得于何处?得之于天道。“老子强调应尊重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自然的、天然的本性;也就是说,如果遵循万事万物自然发展的规律,那所做的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功;而这种成功又不是那种有为的成功,不是通过干涉什么、改变什么得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谁都不会感到不舒服;而获得成功的人,也不会居功自傲,正所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正是道家学说的精髓。”[3]在影片的处理手法上,李安讲究严谨与细腻,讲故事注重铺垫,细节的呈现自然而然,貌似难以接受的事实与真相由派娓娓道来顺理成章。接近事实真相,大众宁愿选择接受带有希望的故事,一切都源于人的本性,这不仅是关乎信仰,更是人类智慧的体现——顺乎自然,不必苛求,面对结果,安心接受。
四、 影片体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
现代电影艺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最迅速、最深刻的影响,一直在无形中起着移风易俗、礼乐教化的重要作用。人们在获得观影娱乐体验的同时,也在不断接受影片传递的多元文化信息。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礼乐教化,这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二者都强调艺术感染力的潜移默化对实现人性的完善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4]礼教是道德伦理教育,乐教是艺术教育,后者使中国文化中渗透了一种追求人生境界的艺术精神。
中国文化讲究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这就使得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成为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大众常讲“真善美”,这里“真”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善”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美”就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也强调“真善美”的和谐统一,道德的追求和艺术的追求终极来讲应合二为一。不仅如此,中国文化还把这种艺术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喝茶讲茶艺、弹琴讲琴艺……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艺术,礼乐教化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礼乐教化——今天看来内容极为广泛,电影、戏剧、诗歌都可以包括在内。《乐记》中讲礼和乐相互配合,音乐对人的感受力、震慑力最为强大。“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如果乐教进行得好,人们就会耳聪目明,血气也会平和,并且能移风易俗,这样天下就会达到一种安宁、和谐。显然在中国文化里,乐教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因此《乐记》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小人是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君子是要追求一种道。这个“道”,是一种境界,一种自然规律。此外《乐记》还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说的就是用自然规律的境界追求来克制欲望,既给自己带来快乐,又使社会安宁;如果只追求欲望而忘了境界追求,人就会被迷惑而失去欢乐。所以中国文化更注重通过乐来引导社会风气,培养人的精神境界。
现代电影艺术无论从时效还是形式上,都具有良好的教化功用。通过影片可以引发大众认知——“电影艺术”不是功利性、表演性的商业活动,而是一种形式,一种追求人生根本道理的探索途径。纵观李安电影作品,不难发现他对人伦、亲情、信仰等主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导演,流露更多的是艺术家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自觉肩负起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重视电影的积极教化功用,引人向善,时刻醒悟,且表达得谦卑含蓄,颇有意境。
五、 影片热背后谈艺术家的艺术责任
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意识表达,更是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展现。艺术家的作品本质上讲不能为了艺术而艺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艺术精神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中国的艺术家普遍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创作作品时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而鲜明的社会伦理规范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品格。西方宗教中的伦理道德教化对人的影响颇深,是西方人的道德防线。如果只是肤浅模仿西方的人性解放、个性张扬,舍弃做人的道理和人伦关系等方面的教化内容,就会失去自我——人性的本真、道德底线。对此,李安深谙其道,没有打造少年派的英雄主义形象,没有扭曲动物的天性,而是尊重自然,按照事件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讲述,自始至终流露的都是人性对生的希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影片教化之正能量,体现了李安对自己作品艺术精神的负责、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就体现在影片中的方方面面,是其在引导人们向善、向上,时刻醒悟。这里,电影不只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视听体验,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化民众、和谐社会、陶冶情操的作用。通过电影艺术提升大众的欣赏水平、审美境界,进而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对生活满怀感激、满怀希望。
[参考文献]
[1] 帕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生存和信仰的奇迹[J].电影世界,2012(11).
[2] 李东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自东方叙述者的西方故事[J].三联生活周刊,2012,11(45).
[3] 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79.
[4] 易永娇.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德育的实践性[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01).
[作者简介] 苗广娜(1979— ),女,河南舞钢人,硕士,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