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西方跨文化一直都是世界艺术领域研究的主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性,才能真正感悟到跨文化交际中潜在的人类文化价值。对于跨文化交际深入理解,不仅仅是从文学作品赏析中得到体会,一些融合中西方特色的电影作品也颇具文化创新价值,全方位赏析电影作品也可体会到跨文化形式的交际内涵。赏析李安执导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蕴涵的文化艺术特色,从影片“三个故事”的创作情节开始,对中西跨文化交际艺术展开全面性赏析。
[关键词] 中西文化;跨文化;艺术塑造;综合赏析
电影作为社会文化娱乐的传播媒介,可以根据不同主题与素材创造出各类风格的影视作品,向人们传达着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的艺术信息。作为现代艺术的主要形式,电影创作风格已经变得多元化,其中可以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也是风格不一。正是由于电影产业涵盖领域之广泛,才会为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提供可塑性平台,把“中国风”带入西方文化艺术改革中,让中西方文化在电影艺术大师塑造中绽放光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华人导演的经典佳作,电影情节中融合了许许多多中西方文化特色。
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简述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同名小说,由扬·马特尔创作出原始剧本情节,再由李安根据小说情节深入揣摩,最后拍摄成了享誉全球的名片佳作。从影片剧情来看,整部作品讲述了少年派与一只老虎之间的海上历险记,孟加拉虎在海上与少年派共同经历了227天的漂流历程。整部影片情节又可以划分为“三个故事”,一是“人与虎的漂流”,二是“母亲的下落”,三是“派吃了自己的母亲”,无论是从哪一个故事情节赏析,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李安与扬·马特尔的创作天赋,进而将中西方跨文化精髓全面呈现出来。[1]对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特色,我们可以根据影片故事情节及整体结构编制进行赏析,从中体会到影片里中西文化碰撞所产生的“艺术火花”。
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文化的“跨越性”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故事情节设定来看,文化元素一直围绕着整部影片的始末,并且对激起故事情节变化产生了多方面的作用,这才是中西跨文化塑造出来的艺术之美。尽管《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本源自于加拿大作家之手,在西方国家文化艺术领域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且吸引了一大批扬·马特尔小说迷们的高度关注。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发展历程各有特色,两者都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变革历程,这才激起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情节的艺术冲突,使读者与观众享受到影片故事的跨文化特色,从不同视角体会到了影片情节的最佳效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涉及的文化领域广泛,小说编剧不受传统历史文明的约束,而是将文化领域逐渐拓宽开来,这才显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跨越性创造。
东方人受到古典文化理念的影响,对于任何事物都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共同协作,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劳动成果,才能享有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活。中国是东方文明史上的代表性过渡,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象征着东方国家的文化历程。就我国传统古典文化来说,其依旧主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性,尤其是在重大历史变革事件中,不同时代总会出现“英雄人物”,这从客观意识里也说明了人对于文化历史的推动作用。然而,西方人在文化领域探索中,并非局限于人的主体作用,“人”固然是历史的主宰者,但也需要外界事物共同参与作用才能实现文化历史的变革,才能让文学艺术取得更加优越的创作成就。为了将东西方文化特色巧妙地融合应用,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跨越性”的突破,这一点可以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故事主体设计体会到。[2]无论是扬·马特尔或者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创作及拍摄都改变了单一的“人物”主体模式,而是将“动物”添加到小说或影片情节里,这种“跨越性”尝试打破了传统的文化构架,“人与动物”也能实现互相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漂流故事”中带给人们新颖的艺术感受。
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情节的“虚幻性”
纵观当今影坛,凡是取得优异票房成就的影片,都会带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而在故事情节里更是添加了许多跨文化式的情节设置,这无疑增加了影片拍摄与制作的难度,但最终塑造出来的文化情节却是“独树一帜”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取得巨大的成功,不仅与“漂流奇事”剧情设计相关,更是由于少年派、鬣狗、斑马、老虎、猩猩之间产生的文化认知冲突,才会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天然之和,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虚幻性”特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在掌握人物性格特点基础上,把两者进行了一一对应,由此产生了实物与虚幻之间的组合式创作,让中西文化之间含有的虚幻元素更加明显,在艺术领域方面的造就更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单单是对扬·马特尔小说的情节再现,改编成电影之后,李安更加注重于文化元素的综合应用,尽可能将作品里的文化内涵发挥更深,使东西方人都能接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潜在的文化艺术价值,这样才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延续发展。根据第一个故事“人与虎的漂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似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虚幻文化”的内在蕴涵,人与动物之间的漂流奇事作为整部影片的文化开始。少年派自小成长在印度,其个人思想意识及文化理念受到印度教派的影响,并且自小接触父亲经营的动物园,对所有动物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或许是扬·马特尔把动物融入小说的“伏笔”,为后期小说情节提供了足够的素材。倘若从第一个故事欣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影片的“卖点”,人与动物共同度过了惊险的时光,在海上历经各种险境,最后走向了光明的前程。但是,当大家都沉浸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惊险”情境中时,少年派却说出了惊人之言,所谓的“鬣狗、斑马、猩猩、老虎”都只是“幻想”罢了,这些动物分别对应着“厨子、断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亲”,观众看到这里才深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创作的惊人之举,而最终塑造的“文化冲击”相当之大,注定了这部影片享誉全球,李安再次用独特的智慧之光挖掘了扬·马特尔的小说经典。
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逻辑的“对应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于逻辑性的掌控恰到好处,整部影片作品的情节、对话、行为、场景等都有逻辑性科研,为中西文化共鸣做好了前期铺垫。“逻辑性”是一部影片贯穿起来的核心要素,倘若某部影片没有逻辑性,整个故事情节就难以体现出原版小说的艺术特色。基于第一个故事“人与虎的漂流”,派说出了所遐想的动物均是虚幻之后,第二个故事“母亲的下落”便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与第一个故事紧密衔接而体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对应性”,这在文化历程中是需要相互融合与对应的,否则难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创作特色。
在第一个故事末尾,派说出了救生艇上没有动物,只有厨子、水手、自己、母亲,紧接着第二个故事立即切入主题,将之前提到的“鬣狗、斑马、母猩猩”一一对应,进而使得整部影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来源于扬·马特尔的小说创作,实现于李安的精心执导,这实际上也是影片宏观创作的逻辑对应性。从第二个故事开始至结尾,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领域对于逻辑思维的重视,不管是影片整体框架创造,还是事物情节的对应性,都可以感受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文化逻辑的完美结合。从反向思维来说,如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开始就把故事情节定位在“人与虎的漂流”,这也确实足够导演李安发挥个人的执导理念,把扬·马特尔在小说里表达的创作内涵带到影片里。事实并非如此,李安深知中西方文化冲突对跨文化产生的特殊效果,进而为第三个故事“母亲的下落”做好前期铺垫。依据第二个故事情节,虽说与少年派阐述的情节大致吻合,但实际上也隐藏着一些不易发现的“破绽”。首先,派讲述了猩猩是坐着香蕉来的,而在常识里香蕉是不能漂浮的,派依旧坚持“香蕉漂浮”这一观点,很明显是一种说法上的“破绽”;其次,对于“妈妈之死”,派描述了厨子吃了妈妈,最后将妈妈扔到海里喂鲨鱼,但前面情节里提到厨子已经把水手吃了,按常理不可能再吃掉妈妈。这两处最明显的“隐瞒”,把所有人的目光投向了第三个故事“派吃了自己的母亲”。这些故事情节始终是相互联系着的,并且层层递进,让三个故事在整部影片里更加贯穿,显现出了强烈的逻辑性。
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体的“可比性”
李安执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则十分注重“逻辑性”,尤其在跨文化形象塑造中更是将中西方文化相互比喻,既有充分的幻想空间,又为影片故事留下了可延续性线索,这正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跨文化的经典手法。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派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利用本喻手法改变了文学原著的单一性,使人和物都能融合到影片作品里,使影片拍摄活动变得更加井然有序,不至于在实物对比中出现矛盾。
比如,“母亲与莲花”之间的类比,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3]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派看。一次是电影中段,派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派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在派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派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六、结 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代表作品之一,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创作视角及方式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把中西方文化元素应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彰显了中方文化在国际文化史上具有的独特风格。本文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文化、情节、逻辑等方面,探索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跨文化特色,诠释了影片创作中跨文化思维应用的艺术价值,带给人们更加新颖的艺术文化享受。
[参考文献]
[1] 王毓殉.初论跨文化交际思想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具体表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6(03).
[2] 孙娟妮.影片创作中中西方文化逻辑性思维应用手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3] 邹琦新.论传统古典文化思想在现代派影片创作里的渗透性[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12(04).
[作者简介] 杨开雨(1984— ),女,瑶族人,广西富川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百色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