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市长 张兵
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既是经济发展的“温度计”、社会事业的“晴雨表”,也是宏观决策的“信号灯”、党政领导的“参谋部”。当前,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主体日趋多元,经济运行变数增多,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科学谋划发展思路,都需要有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详实的统计分析作为参考依据,这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要更加关注和重视统计工作,进一步创新统计方法,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提高统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统计保障。
作为科学决策和管理重要基础的统计工作,既是宏观调控和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和政府认识国情、市情和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
统计是分析经济运行的前提。统计数据最能直观地反映和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哪个阶段,在区域竞争中处于何种位置,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经济发展质量如何,这些都需要通过统计数据来体现。经济运行是用数据来表征的,我们抓经济工作,就是要及时了解和密切关注统计数据走势,敏锐感知数据变化,通过分析数据来认识经济运行情况。
统计是预测未来的基础。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可以通过前一阶段经济运行的数据数理分析,判断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作出切合实际的科学决策。比如,台州市上半年以来各项指标都在逐步回升,据此就可以判断下半年的经济运行将趋稳向好。我们做五年规划、预测将来人口城市化进程等等,就是在对各项统计数据分析评价基础上,科学判断发展趋势,提出发展目标和对策措施,目的就是为了规避风险、更好发展。统计工作不仅仅是加减乘除,而是预测未来的基础。
统计是揭示经济内在联系的科学方法。经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各项统计指标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做好统计工作,就要善于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用统计数据来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规律。只有认真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才能对经济运行作出准确研判。比如工业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旅游人数和住宿业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投资效益和非生产性服务业指标等等,不同指标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要研究清楚,才能准确把握经济运行的整体状况。
统计是改进工作的向导。统计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既包含了发展取得的成效,也反映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优势和劣势、短板和弱项,还可以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总量之间的权重,从而找到工作的重点和关键。
当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也充分认识到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认识误区,需要加以澄清。
误区一:认为抓统计是舍本逐末。有人认为,统计是对当前经济运行的数据计算,工作内容无非是数字的加、减、乘、除,非常简单,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在统计上。特别是各级政府重点应该抓实体经济发展,而不是抓统计数据,抓统计工作是舍本逐末。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一个地方发展关键靠实体经济,这句话没错,但有所欠缺。经济工作与统计工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并不对立。统计数据反映经济运行,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更清楚摸清经济运行情况,从而指导经济工作实践;通过对数据的研判,更好地把握经济规律,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经济更好发展。抓统计是搞好经济工作的起点,是抓经济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未雨绸缪,不是舍本求末。
误区二:认为统计只是统计部门的事情。统计指标很多,统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很多部门都有责任。国民经济核算涉及几十项指标,包括工业、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建筑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很多数据是部门采集、提供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监测评价所需的基础资料,许多是部门提供的;统计调查单位的新增、变更等原始名录来自部门政务信息;企业的财务制度、用水用电等统计基础状况也与部门行业管理有很大关系。各部门只有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才能做好统计工作。
误区三:认为当前统计数据水分较多。受地方发展考核、统计方法制度和社会诚信环境影响,当前的部分统计数据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有些人据此认为统计数据水分较多。这种看法是对统计方法不了解所致,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制度实施后,统计中间环节全部取消,人为干扰大为减少,总体上讲,统计数据是反映经济发展趋势的。当然,统计数据不实的问题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这既有虚报成分,也有漏报成分,在某些中小企业甚至漏报的比重更大一些。特别是在台州这样一个民营经济占绝大多数的城市,一些企业由于担心报多会加重税赋,少报的多,而虚报的少。这些问题要通过加强统计执法和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逐步加以解决。
误区四:认为基层统计工作没有价值。统计数据的价值和作用,只有通过最终统计结果才能体现。而面广量大的基层统计工作只是整个统计大树中的细小根须。一些基层部门错误认为统计只是为上级宏观决策服务的,看不清统计对政府工作的直接帮助,从而认为基层统计没有价值。实际上,基层统计工作才是整个统计的基础,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方面统计的所有数据根本上都是来源于企业和调查单位,而且统计工作的业务性很强,如果基层统计工作不扎实、不深入企业开展业务指导,那么统计数据质量就很难保证,统计结果也就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通过统计人员的深入调研、指导,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和问题,直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要强化“服务是统计工作第一要务”的理念,坚持以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不断增强统计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党政机关、服务社会公众、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将统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及时了解和分析统计数据,解决统计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配强班子,统计局班子和乡镇(街道)统计中心负责人一定要配强,要有专业水准,要有责任心。要加强统计力量,特别是要加强乡镇统计工作力量,乡镇统计中心不仅要负责统计工作、履行好统计管理职责,而且要和工办同志一起,深入企业和统计调查单位,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要健全网络,特别要重视企业统计员队伍建设,尤其是实行联网直报后,企业统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统计数据质量。要强化保障,加大对统计员、统计干部培训的经费保障。
二要认真学习统计知识。强化统计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习统计知识,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根据统计数据揭示的问题改进工作,精准发力,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推动发展。
三要切实改进统计质量。要加强企业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督促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保障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应统尽统。要采取措施打消企业顾虑,促使企业如实申报统计数据。及时掌握动态,加强监督检查和调研指导,争取工作主动,防止统计数据大起大落,避免出现季末冲高现象。对明显不合逻辑的数据要多问为什么?对出现的问题,该纠正的要纠正。
四要条块结合抓好统计工作。市级职能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涉及本单位的主要统计指标,关注动态走势,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规范统计行为,确保应统尽统。各县(市、区)要坚持守土有责,夯实基层统计基础,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确保各项统计职能落实到位,不断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建立政府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统计业务进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