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阜新,周金钱
(1.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2.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陈阜新1,周金钱2
(1.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2.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相对传统农业具有明显的特征。目前,浙江蚕桑产业存在着综合生产率低、生产方式传统、现代科技支撑不足等瓶颈。在新形势下蚕桑产业要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生产方式为抓手,以提升生产基地为重点,努力巩固两大优势产业带,积极拓展两个增长点,充分挖掘两个功能为思路,并通过推进产业发展政策完善,集聚产区优化基地,突破原料茧生产窠臼,提高现代科技支撑水平,拓展产业增效新途径等措施,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保持浙江蚕桑在全国前列的地位。
现代农业;蚕桑产业;发展思路;对策
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步进入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新时期。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最新阶段,具有悠久历史的浙江蚕业,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农民改善生活质量的溯求,呈持续萎缩态势。传统优势蚕业,只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才能减缓衰退速度并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浙江蚕桑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对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出蚕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的建议。
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它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本质内涵,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1]。
1.2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包括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类型。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将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丰富内涵,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市场为导向,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实行产业化经营等特征差异。
2.1 产业呈持续萎缩态势
本世纪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蚕桑产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蚕桑基地毁损、荒芜现象严重,桑园总面积持续减少,据统计,14年来全省桑园减少16914 hm2,减少了21.8%,年均递减1.74%。由于蚕桑收益在种植业等经济作物中比较效益低,2013年全省平均每667 m2桑园产茧仅60.7 kg,产值只有3077元,比茶叶少1101元低35.8%,比水果少2056元低66.8%,因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弃桑失管现象十分普遍,虽然蚕茧价格屡创新高(见图1),但也阻挡不了持续萎缩的态势(见表1)。
图1 2002~2013年浙江省蚕茧收购价格变化Figure 1The purchase price changes of cocoon in Zhejiang,2002~2013
2013年,全省蚕桑生产分布于9个市46个县(市、区)45万户农户,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同比分别减少6.5%、9.7%。14年时间,蚕茧产量从9.5万t下降到5.5万t,减少4万t,年均递减4.1%,蚕茧产量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水平。其中杭州市总体增长并保持相对稳定,年均递增3.47%,占全省比重由9.8%上升到26.3%,特别是近5年占比基本上稳定在25%左右;嘉兴市减产幅度最大,年均递减5.96%,占全省比重由53.2%下降至41.2%,下降了12个百分点;湖州市减产幅度也较大,年均递减4.65%,但占全省比重即保持相对稳定,仅下降1.7个百分点。
表1 2000~2013年浙江省蚕桑生产情况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sericulture production in Zhejiang,2002~2013
2.2 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
2003年以来,我省蚕桑生产以实施蚕桑西进、优化改造工程为抓手,积极努力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今后产业提升打下了基础。
2.2.1 推进了产业基地集聚
从2003年开始,我省实施了“蚕桑西进”、“优化改造”两个工程,制订了新、老基地同步发展的《浙江省蚕桑西进发展规划》、《浙江省蚕桑优化改造规划》,确立了“以西进求发展,以优化促稳定”的指导思想。两个工程的实施,尤其是西进工程,对促进浙江蚕桑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2年到2013年,列入西进8县蚕茧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由15.4%上升到27.3%,增加了11.9个百分点。在实施西进工程的同时,注重传统产区的改造,使嘉湖蚕区得到了稳定。2013年,嘉兴、湖州2市桑园面积3.54万hm2,蚕茧产量3.4万t,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8.6%、61.8%,保持了浙江蚕桑主产区的地位,嘉湖产区成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蚕桑稳定发展的典范。
在两大工程实施过程中,蚕桑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目前,已形成了嘉湖优势产业带、浙中西优势产业带;已建成连片3.332 hm2以上规模小区2.6万余hm2,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45%左右,其中连片67 hm2以上大型园区64个,面积超过6667 hm2。年产茧500 t以上的重点县(市、区)19个,占全省产茧量的95%。其中年产茧5000 t以上的桐乡市、海宁市、南浔区、淳安县4个县,占全省产茧量的52%。
2.2.2 构建了蚕桑种业新体系
我省蚕种市场从无序竞争到有序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2000年到2005年,主要依据是政府规章《浙江省蚕种管理办法》,实行蚕种生产经营的资格认定制度,建立了初步的蚕种市场准入制度;二是2006年以《浙江省蚕种管理条例》为标志,我省蚕种管理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为蚕种市场准入、增加蚕种生产投入、强化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浙江蚕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目前,我省已逐步构建了市场准入制、种价协商制、生产企业化、经营多元化、技术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的“二制五化”种业发展体系[1]。
2.2.3 创新了产业发展新机制
新世纪以来,我省进行了蚕桑产业体制机制的积极探索,出现了淳安的“公司+农户”的订单蚕业,建德大同、桐乡东池“基地+农户”的合作社,德清高财蚕茧产销一体的专业社。特别是200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并召开了全省蚕桑产业提升改造现场会,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蚕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全省已有蚕桑专业合作社189个,入社社员38795户;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9家,订单农户122769户,由合作社带动的农户已占全省蚕桑总农户数的1/5。蚕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
2.2.4 研发了蚕业科技新技术
近年来,我省在蚕桑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强桑1号桑品种;性别控制蚕品种,如华菁×平72雄蚕品种、浙凤1号雌蚕品种相继育成,皮斑限性品种,蚕丝被专用品种,彩色茧品种等已参加鉴定。以省力化、优质化、规模化为目标,初步形成了小蚕2回育、大蚕条桑育为核心的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示范推广了小蚕规模共育、“十天养蚕法”、大棚养蚕等规模化饲养技术;应用了伐条机、杀虫灯、消毒机、自动烘茧机等新设施新机具;试验研发了家蚕人工饲料、彩色茧丝、家蚕性别控制等新技术,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2.2.5 探索了产业增效的新路子
通过近年总结提高,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桑+菌”、“桑+菜”、“桑+禽”等资源循环利用模式。2013年,全省桑枝食用菌栽培4000多万棒;利用桑园提高复种指数,面积达到7600 hm2,桑园养禽2.5万羽;果桑种植1133 hm2,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超过6亿元。通过蚕茧初加工延伸产业链,对稳定市场作用日益明显。目前,全省蚕丝被年生产量达到600多万条,产值近30亿元,蚕丝消耗量超过生产总量的1/3;现有1/2以上的蚕茧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收烘加工,蚕茧初加工的发展,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对茧丝市场行情的稳定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积极挖掘蚕桑休闲、观光、文化、生态功能,加大宣传力度。恢复举办了德清新市蚕花庙会,湖州含山蚕花节;创办了德清莫干蚕乐谷,海宁云龙蚕俗文化园;挖掘了湖州非遗保护项目——桑基鱼塘等。
3.1 综合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现代农业最主要特征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浙江蚕桑产业,既受“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资源约束,又受劳动密集技术传统、茧丝行情波动大的产业特点影响,综合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我省蚕桑基地大多数位于杭嘉湖平原发达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民毁桑弃养、减少养蚕节次现象比较普遍,桑园基地减少幅度较大,蚕茧产量持续下滑,蚕桑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下降。2013年全省蚕桑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5.3%下降到1%左右,降了4.3个百分点;占农业产值已由1990年的10.8%下降到2.2%,降了8.6个百分点。在全省7个农业主导产业中,蚕桑产值排序最后,仅为水果的1/10强、茶叶的1/4(见表2)。
表2 2013年7个主导产业产值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7 leading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2013
全省单位面积平均产茧仅60.7 kg/667 m2,产值只有3077元/667 m2,比茶叶少1101元/667 m2低35.8%;比水果少2056元/667 m2低66.8%。由于综合生产率低,在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部分重点产区当地政府对产业的关注度下降,在农民家庭蚕桑产业也呈兼业化副业型,难以作为家庭主业。
3.2 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方式传统
蚕桑种养结合,具有劳动密集、饲养场地要求高、季节性生产的特点。与其它农业产业相比,集约化程度低,以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户均桑园面积小(全省仅1300 m2/户),饲养蚕种少(全省全年仅2.62张/户),缺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难以吸引工商资本投入。作业方式落后,种桑养蚕还是人工采桑、人工给桑、人工上蔟采茧等几千年来农耕时代的劳作方式。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年龄结构老化,据2012年淳安县蚕桑站调查,从事蚕桑生产的人员结构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占47.5%,初中的占43.3%,高中的9.2%;年龄在50岁以下的33.1%,年龄在51~60岁的占39.6%,60岁以上的占27.3%[2]。从业人员素质大幅下降,年富力强且有文化的农民则大量涌向二、三产业,也制约了蚕桑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3.3 科技创新能力弱,现代科技支撑不足
受科研体制改革影响,蚕桑产业特点制约,从20世纪80年代后,蚕桑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科研人员流失,在蚕业科技上,到目前为止,除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获得创新突破外,几乎少有基础性蚕桑科技成果,可供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实用型新成果更为匮乏。如蚕品种虽然新世纪以来育了成10余对新品种,但菁松×皓月、秋丰×白玉已应用30余年的品种仍然是目前我省的主导品种;适宜于条桑育的桑品种,以及全年条桑育栽培技术,几乎没有可供应用成果。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已呈暴发趋势,但防治微粒子病的有效方法,还主要依靠桑叶全龄浸渍消毒。蚕桑机械设施,由于使用面小、利用率低,专业机械企业无开发兴趣,实用型桑园管理、桑叶采收、洗叶脱水等成熟的机械设备较少,大面积设施应用更少,机械化水平低。设施栽培、机械化种管收等,大大落后于水果、茶叶、水稻、蔬菜等其它产业。
4.1 发展思路
4.1.1 产业优势
我省蚕桑产业虽然出现不少新的情况,但仍有不少优势:一是生产基地集中。目前全省蚕桑生产虽然分布于9市46个县(市、区),但95%以上蚕茧产量集中在传统的嘉湖蚕区和新兴的浙中西蚕区,产业区、产业带趋势非常明显。蚕桑生产是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二是后加工能力强。从缫丝、织绸、印染、服装加工产业链完整,蚕茧初加工能力占全国的40%以上,本省生产的蚕茧仅能满足1/3左右;同时,近年来兴起的领带、丝绵被产业,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和60%以上。三是技术先进产品声誉好。从生产领域的蚕桑品种研究、实用新技术研发,到后加工的产品开发、品牌设计,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无论蚕桑品种、蚕茧质量,还是蚕丝产品、丝绸服装,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4.1.2 发展思路
面对浙江蚕桑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当前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既有优势,以及全国蚕桑生产发展的趋势,今后我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思路应以提增产业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生产方式、推进规模经营为抓手,以集成应用实用技术、创新产业科技为支撑,努力巩固嘉湖、浙中西二大优势产业带,积极拓展资源循环、蚕茧初加工二个增长点,充分挖掘蚕桑生态、蚕业文化二个功能,促进蚕桑产业提升,保持全国前列地位。
4.2 对策措施
4.2.1 抓住产业发展良好政策环境的机遇,推进稳定浙江蚕桑产业政策的完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2013年9月,商务部、农业部等8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今后茧丝绸行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013年12月底,商务部又召开了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视频会议,对贯彻落实《意见》作进一步部署。这密集的政策与措施,为丝绸行业发展创造了新的良好环境,也预示着丝绸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也是促进浙江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机遇期。我们应抓住机遇,推进我省稳定发展蚕桑产业政策的完善。一是巩固浙江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地位,全面落实《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积极落实土地流转政策,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连片开发流转土地,鼓励规模发展;三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培育和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进入蚕茧收购领域,要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工商资本投资蚕桑产业,发展规模经营;四是制订蚕桑良种补贴政策,扩大政策性养蚕保险示范与推广,落实蚕桑生态补偿政策等。
4.2.2 进一步集聚产区优化基地,推进蚕桑规模化发展
要全面实施“2带12区8园”[3]的“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推进产区集聚,促进蚕桑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经营规模、建设标准、生产安全的高标准生产基地,为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打好基础。要对桑园实际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查明在产桑园的实际产茧量和经济效益。据湖州市经作站调查,2013年全市年报桑园1.73万hm2,实有大约1.33万hm2,实际采用约1.1万hm2。按此估算,全省至少有1万hm2以上桑园或缺或荒或闲,因而影响了总体单位面积效益的提高与比较。要通过高产高效桑园典型解剖,弄清现阶段桑园实际可达效益,进一步推进集中连片、能排能灌、品种优良、稳产高产的生产基地建设。
4.2.3 突破原料茧产销窠臼,推进生产主体进入市场
历史以来,农民养蚕只到生产鲜茧的半成品上,而鲜茧的收购与加工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由供销部门茧站或丝绸公司为主渠道的收购体制上,蚕农不像茶农、果农一样,直接出售产品完全融入市场,蚕桑生产尽管种子、农资等生产资料均已市场化,而就产品(蚕茧)而言农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市场。所以,蚕茧质量的好坏与农民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密切,生产者缺乏提高茧质的原动力;农民茧价受茧丝行情影响明显,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要努力打破原料茧产销的这种传统方式,积极探索农民鲜茧初加工,变鲜茧出售为卖干茧,既增加农民鲜茧加工收入,又解决农民鲜茧出售时限的制约,推进使蚕茧生产主体进入市场。新昌县华兴桑业专业合作,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从小蚕共育到干茧销售的经营机制,78 hm2桑园全年养蚕12批饲养蚕种1180张,销售干茧20.5 t,每667 m2桑园获得了1090.9元的剩收益[4],主要的就是多赚了鲜茧加工费,并在市场价位较高时出售干茧,取得了最佳的效益。
现阶段,解决农民卖干茧,一是建立健全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农工贸一体化蚕业经营机制,大力推广“龙头+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参与蚕茧收购;三是像家庭联产承包制初期解决一家一户小蚕共育那样,积极探索农民鲜茧烘干的办法。
4.2.4 加快产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科技支撑水平提高
在蚕桑新品种研发方面,桑树重点是适宜于多次剪伐桑品种,优质高产果桑品种;家蚕重点是斑纹限制品种、性别控制品种、适于粗放饲养的强健品种;加强现行主导品种性状改良等。在创新蚕桑种养方式方面,重点是开展全年多节次养蚕(制种)技术,高密度小蚕饲养、轻型舒适化养蚕、连续化复式养蚕、桑园资源循环利用种养技术,蚕种小蚕饲养新方式等模式创新;以及全龄人工饲料,桑园管理、养蚕机械,蚕茧便捷收烘新技术等研发。在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研发方面,重点是桑树病虫防治专用药剂,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新技术,以家蚕微粒子病、病毒病为主的防治药剂,防病消毒机械等。在适用先进技术集成推广方面,重点是集成推广优新蚕桑品种、小蚕规模共育技术、大蚕轻型舒适化技术、家蚕安全饲养技术、桑园生态循环技术等。
4.2.5 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展产业增效新途径
要摒弃仅以鲜茧、桑叶产值为蚕桑产值的传统观念,逐步探索建立包括资源利用、蚕茧初加工的综合产值理念。同时,还应大力宣传休闲观光、生态友好等对社会、生态所作的贡献。一是要大力推广既有成熟的“桑+菌”、“桑+菜”、“桑+禽”等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目前,我省资源循环利用上已取得一定的经验,如安吉红桑果果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桑果原汁;桑园鸡、桑园菜和桑枝养植的香菇、黑木耳;桐乡桑园套种榨菜、海宁套种冬菜;湖州桑椹提取花青素、桑叶提取桑叶多糖、桑枝提取脱氧野尻霉素、桑枝生产木地板等。二是要大力发展蚕茧初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积极探索农民卖干茧的同时,要把蚕丝被加工纳入农业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来,总结提高蚕丝被加工技术,创建优质品牌,规范市场秩序,扩大蚕丝消费。三是要弘扬蚕丝文化,大力挖掘农家乐、生态园、观光园、蚕俗文化园、丝博园等功能。四是要拓展创意蚕业等新产业形态。
[1] 周金钱.适应市场经济形势,构建浙江蚕种业发展新体系[J].中国蚕业,2013,34(2):1~6.
[2] 柯红成,郑爱华,姜西方,等.淳安县蚕桑产业滑坡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J].蚕桑通报,2014,45(1):39~41.
[3] 吴海平,潘美良,周金钱.转型升级――浙江蚕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J].蚕桑通报,2012,43(1):1~5.
[4] 王伟毅,张永铨,楼平,等.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探索与实践[J].蚕桑通报,2013,44(3):11~14.
Thinking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Seri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Modern Agriculture Situation
CHEN Fu-xin1,ZHOU Jin-qian2
(1.Zhejiang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Bureau of Plant Industry,Hangzhou 310020,China;
2.Extension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 310020,China)
Modern agriculture is a new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which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relative to traditional agriculture.At present,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the sericulture industry of Zhejiang Prov⁃ince,such as low comprehensive productivity,traditional production mode,lack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sericulture industry should take enhancing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s the goal,take inno⁃vating production mode as the point,take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base as the key.Consolidating the two industrial belts that have advantages,and actively expanding the two growth point,and fully tapping the two functions.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and keep the Zhejiang sericulture in the forefront,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should be improved,the producing areas should be gathered and the bases should be optimized,the level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improved,and the new ways for the industrial efficiency should also be expanded.
modern agriculture;sericulture industry;thinking;countermeasure
S886.7
A
0258-4069[2014]02-001-06
陈阜新(1962-),男,浙江诸暨人,经济师,主要从事蚕业管理。E-mail:ccffxxzz@163.com
周金钱,男,研究员。E-mail:zjsc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