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汉黄芩素的mPEG-PLGA 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2014-01-13 09:16:30许根英吕迁洲
中成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透光率悬液黄芩

沈 熊, 许根英, 董 颖, 梁 健, 吕迁洲 , 许 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上海200032)

汉黄芩素(wogonin,Wo)是从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 以及夹竹桃科植物鳝藤Anodendron affine (Hook. et Arn)Druce 等植物中分离或者通过合成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1],具有抗炎、抗肿瘤等广泛的治疗作用[1-4]。同很多黄酮类化合物一样,汉黄芩素存在水溶性差、吸收后易被代谢等缺陷[5-6]。文献报道将汉黄芩素制成脂质体[7]、固体脂质纳米粒[8]、白蛋白微球等[9]可以达到缓释、靶向给药、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效果。同时也报道了血浆对汉黄芩素脂质体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血浆中的调理素等成分可能影响脂质体的缓释效果[7]。因此,选择适当的载体制备汉黄芩素纳米粒,在保留缓释的基础上增加长循环特性,提高药物稳定性,以提高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10-11],有助于汉黄芩素的开发利用。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是一类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安全性,已被美国FDA 录用为药用辅料,被广泛用做纳米载药系统的载体。在PLGA 纳米粒表面修饰亲水性材料,如聚乙二醇(PEG)、聚氧乙烯(PEO)等,可以提高其亲水性,静脉注射给药后可以降低被血浆中酶系统降解的程度,且不易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识别吞噬,延长药物的体内循环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12]。

本实验以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PEG-PLGA)为载体,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载汉黄芩素的纳米粒(Wo-mPEG-PLGA NPs),考察其形态、载药性能、血清稳定性和体外释放行为等指标。

1 仪器与材料

Agile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 公司);Zetasizer Nano ZS 纳米粒度及Zeta 电位分析仪(英国Malvern 公司);JY 92-II DN 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Eppendorf 5430 R 小型台式高速离心机[艾本德(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VOS-90AG 真空干燥箱[施都凯仪器设备 (上海)有限公司];Tecnai G220 透射电子显微镜 (荷兰 FEI 公司);UV760CRT 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SHZ-B 型恒温水浴振荡器(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

汉黄芩素原料药(上海同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纯度≥98.5%,批号20121210);汉黄芩素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10773—201011);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PEG-PLGA,mPEG 相对分子质量为2 000,PLGA,相对分子质量为30 000,LA ∶GA =75 ∶25,济南岱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胎牛血清(美国Sigma 公司);泊洛沙姆188 (Pluronic F-68,德国BASF 公司);甲醇为色谱纯,水为双蒸水,其他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纳米粒的制备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纳米粒,室温下精密称取2.5 mg 汉黄芩素和50 mg mPEGPLGA 溶解于2.5 mL 丙酮作为有机相,磁力搅拌下注入到25 mL 含有0.5% (m/V)Pluronic F-68的水相中,加完后超声45 s (输出功率200 W),继续搅拌20 min,60 ℃磁力搅拌下除去有机溶剂,0.45 μm 微孔滤膜滤过,低温超速离心(21 000×g,45 min,4 ℃),弃去上清液,收集纳米粒,加10 mL 水分散后再次离心,如此重复2 次,取纳米粒减压干燥(-0.08 MPa,50 ℃),即得汉黄芩素纳米粒,称定质量,记为mNP。取该纳米粒约20 mg,精密称定,置10 mL 量瓶中,加适量水超声分散,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记为“汉黄芩素纳米混悬液A”。

2.2 纳米粒的表征

2.2.1 扫描电镜(SEM)观察 取1 ~2 滴汉黄芩素纳米混悬液A 滴于铜网上,用1.0%磷钨酸溶液染色,室温晾干后置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所得Wo-mPEG-PLGA NPs 呈球形,表面较光滑,大小均匀,分散性好,粒径约100 nm。

2.2.2 粒径及ζ电位 取汉黄芩素纳米混悬液A 加水稀释5 倍,用粒度仪测定粒径和ζ电位。测得Wo-mPEG-PLGA NPs 的平均粒径为 (112 ± 33)nm,ζ电位为(-23.71 ±2.95)mV (n=3)。

2.2.3 血清稳定性 按文献方法[13],取1 mL 汉黄芩素纳米混悬液A 与等体积50% 胎牛血清混合均匀,于37 ℃孵育24 h,取样,于检测波长750 nm,以50%胎牛血清透光率(T%)为100%,测得孵育后的溶液透光率为(99.02 ±0.27)% (n =3),未见纳米粒凝聚现象,说明37 ℃下24 h 内纳米粒在血清中保持稳定。

2.3 Wo-mPEG-PLGA NPs 载药量的测定

2.3.1 HPLC 条件和方法学验证 按文献方法[7,14],采用HPLC 法测定Wo-PLGA NPs 的载药量。Luna C18色谱柱(150 mm ×4.6 mm,5 μm,美国菲罗门公司);流动相为甲醇-水-三氟乙酸(60 ∶40 ∶0.05);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75 nm;柱温30 ℃;进样量20 μL。

取汉黄芩素约10 mg,精密称定。加适量甲醇溶解,并稀释至 25 mL,制成质量浓度为400 μg/mL的贮备液,用流动相稀释成质量浓度为0.1 ~5.0 μg/mL 的系列汉黄芩素对照品溶液,按上述方法进样分析,以峰面积对汉黄芩素质量浓度做线性回归,制备标准曲线。结果显示汉黄芩素在此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4.68 ×103+3.12 ×105C (r=0.999 8),其中A为汉黄芩素色谱峰的峰面积,C 为对照品质量浓度(μg/mL)。以汉黄芩素峰面积计,低、中、高3 种质量浓度对照品溶液(0.2、2.5、5.0 μg/mL)的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均小于2%(n=5);方法回收率分别为 (99.21 ±1.62)%、(101.67 ±1.76)% 和(100.45 ±1.20)%,方法的准确性良好。

2.3.2 载药量的测定 取“2.1”项下制得纳米粒10 mg,精密称定,加入2 mL 乙腈-水(9 ∶1)溶解载体材料使汉黄芩素释放出,转移至10 mL 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1 mL转移至10 mL 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以0.45 μm 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按“2.3.1”项下方法进样,测定汉黄芩素量,记为mE,即纳米粒包封的汉黄芩素量,根据下列公式计算载药量(Drug Loading,DL):

其中,mNP为测定取用的纳米粒的质量(10 mg),得纳米粒的平均载药量为(3.27 ±0.04)%(n=3)。

2.4 Wo-mPEG-PLGA NPs 的体外释放试验 采用透析法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按“2.1”项下方法制备,得纳米粒约42.7 mg,精密称定,加适量水超声分散,转移至10 mL 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每1 mL 约含140 μg 汉黄芩素的混悬液,记为“汉黄芩素纳米混悬液B”。

精密吸取0.5 mL 汉黄芩素纳米混悬液B,加入1 mL磷酸盐缓冲液(0.05 mol/L,pH 7.4,以下简称PBS),混合均匀,置透析袋(截留分子质量15 000)中,两端扎紧,置50 mL PBS 中,(37 ±0.5)℃下恒温水浴中水平振荡(100 次/min,振幅20 mm),定时取透析外液,同时补充等量等温的PBS 至释放介质,将取出的溶液离心后按“2.3.1”项下条件测定,计算汉黄芩素量和累积释放率。

精密吸取0.5 mL 汉黄芩素纳米混悬液B,加入1 mL血浆,漩涡混匀,置透析袋中,同法测定累积释放率,考察血浆对纳米粒释放的影响。

取汉黄芩素原药约5 mg,精密称定,加适量助溶剂溶解于水中,制成约为140 μg/mL 的混悬液,同法考察累积释放率,结果见图1。

图1 体外释放曲线(n=6)Fig.1 Profile for in vitro release (n=6)

结果可见,汉黄芩素溶液从透析袋中迅速释放,在4 h 内释放完全。分散于PBS 的Wo-mPEGPLGA NPs 在0 ~3 h 释药较快,3 h 至12 h 释放减慢,12 h 以后逐渐趋于平缓,24 h 累积释放率约为39%,说明Wo-mPEG-PLGA NPs 具有缓释效应。纳米粒先与血浆混合后,其释放曲线与纳米粒分散于PBS 中的释放行为类似,在0 ~3 h 的各时间点基本重叠,3 ~12 h 的释放度略高于前者,24 h 时累积释放率约为42%,说明血浆对纳米粒的释放度影响不明显。

3 讨论

本研究用以mPEG-PLGA 为载体材料,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了载汉黄芩素的纳米粒,表征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

纳米粒溶液在血清中的凝聚特性是其稳定性的重要指标[13]。本研究采用纳米混悬液在50%胎牛血清中孵育后测定透光率(T%)的方法考察其稳定性。因为透光率(T%)的范围为0 ~100%,便于直观比较,所以采用测定透光率(T%)而不是吸收度(A)的方法。以50%胎牛血清透光率为100%,纳米溶液孵育24 h 后透光率为(99.02 ±0.27)% (n =3),可见纳米溶液在血清中凝聚程度轻微,稳定性良好。

体外释放度试验结果表明,汉黄芩素原药在4 h内释放完全,这与文献报道一致[7]。而WomPEG-PLGA NPs 在4 h 时的释放度约为21%,呈现明显的缓释效果。纳米粒分散于血浆后进行的释放试验表明,血浆对纳米粒的释放影响不明显,其释放行为与纳米粒分散于PBS 基本一致。结合稳定性试验结果推测,以mPEG-PLGA 为载体制备汉黄芩素纳米粒可以减少血浆调理素的影响,从而具备长循环的特性[15]。接下来可进行体内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缓释和长循环的特性,为汉黄芩素的新剂型研发提供帮助。

[1] 任晓东,符 伟,张晓芸,等. 天然产物汉黄芩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2011,20(9):777-784.

[2] 彭苗新,张海伟,陈宝安. 汉黄芩素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中的主要信号通路[J]. 中国天然药物,2012,10(6):401-407.

[3] 陈慧慧,张 敏,虞慧娟,等. 柴胡和黄芩配伍解热抗炎作用研究[J]. 中成药,2011,33(9):1596-1598.

[4] 严静怡,陈宝安. 汉黄芩素的提取及抗肿瘤的作用机制[J].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210-2212.

[5] 王胜鹏,申东艳,李 鹏,等. 抗肿瘤中药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一)——清热解毒类中药[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6):2131-2135.

[6] 谢利霞,周 娟,柳 茜,等. 汉黄芩素在FVB 小鼠体内的磺酸化代谢特征研究[J]. 世界临床药物,2012,33(7):406-411.

[7] 柯 学,许 颖,严 菲,等. 汉黄芩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6):502-506.

[8] 陈永顺,甘春英. 汉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J]. 中国药师,2012,15(3):302-305.

[9] 陈永顺,姜华军,李志荣. 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6):32-35.

[10] 桂 卉,范学工. 控释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 中成药,2004,26(11):938-940.

[11] 曾 莉,毛春芹,陆兔林,等. 川芎嗪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和质量研究[J]. 中成药,2013,35(2):261-263.

[12] 苏丽娜,孔艳娥,刘光明,等. 载长春西汀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大鼠体内药动学[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5):465-470.

[13] Kuai R,Yuan W M,Li W Y,et al. Targeted delivery of cargoes into a murine solid tumor by a cell-penetrating peptide and cleavable poly (ethylene glycol)comodified liposomal delivery system via systemic administration[J]. Mol Pharmaceut,2011,8(6):2151-2161.

[14] 周逸芝,刘训红,许 虎,等. HPLC 法同时测定龙柴方及其组方药材黄芩中4 种黄酮[J]. 中成药,2013,35(5):978-981.

[15] 赵国巍,陈绪龙,廖正根,等. 三七皂苷长循环纳米粒制备及其体外溶出行为[J]. 中国医药药学杂志,2011,31(16):1329-1333.

猜你喜欢
透光率悬液黄芩
不同透光率果袋对黄冠梨鸡爪病发生的影响
河北果树(2022年1期)2022-02-16 00:41:04
光照强度对温室栽培蒲公英风味品质的影响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12-14 15:04:59
黄芩使用有讲究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8:06
金属光子晶体的可见光光谱特性
发光学报(2019年8期)2019-08-20 10:15:38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武警医学(2018年10期)2018-11-06 07:04:34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中成药(2017年12期)2018-01-19 02:06:54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28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