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敏
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茶树的叶,从芽的形成与萌发到叶的成熟与凋落,如果不加以采摘,其自然的生命存活周期约略为一年。
当人们打断茶树叶子的生命周期,以其数千年在劳动实践和生活体验中所领悟出的智慧与磨炼成的技艺,采制成茶叶从而使得其具备价值的“生命”形态延续到了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的岁月。缘于此,一种原本从属于植物整体的组织器官,获得了独立的存在价值,并衍生而呈现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和人文领域。这个奇妙的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教人心醉神迷的美的历程,概源于茶园,即茶树栽培和茶叶生产的基地。
茶园,具有构建多重价值的可能;其中,生态与文化的取向无疑是重要的两维。在此,予以刍议。
生态文明,是幅员涉及国土疆域范围的国家或更高广层面的全局性直至全球性的战略大观念。其落到实处,则在于我们所处社会各个行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之细节的有机循环和环保做法,从而使符合生态文明的规范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举手投足的习惯。作为社会行业或经济产业之一的茶业,其链条的起点是茶园。茶园是生态文明在茶业领域得以贯彻的主要载体,茶园经营的生态理念及其相应举措的实施,正是茶业的生态价值取向在生产性经济实体层面的具体而微的踏实践行。
茶园,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类型,是直接提供经济生产资源采收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其本身具备维持平衡的能力,而系统的完善程度或说平衡水准高低的评判指标,除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的保持、水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主要是以鲜叶采收为最重要部分的生物产量的提供能力,即能否可持续地提供量多质优的制茶原料——茶树新梢,也就是以新鲜芽叶为主的茶青。影响茶青采收数量和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基础性者为茶树本身之整体的生长势。
植物的生长势,有赖于其种类的适生条件的具备,即生长环境中的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和土壤等各生态因子的综合状况。由于原产地的生态环境是山地森林,而茶树的株体高度位于群落的中层,因而形成其喜欢漫射光的生物习性。缘于此,一定程度的庇荫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不仅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及相应新梢的产量,也有利于芽叶茎梗中氮化物的合成。换言之,茶氨酸、谷氨酸等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的含氮物质,在遮光条件下的茶树体内会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实体种植和理论研究表明,在茶园以适当密度种植遮荫树,可以减少直射阳光、增加空气湿度而改善采收时的茶青品质。恰当的庇荫环境还适于以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为主的小型异养生物作为生态系统分解者的生存与活动,有助于将落叶等动植物残体和其它有机物腐殖为土壤的有机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有助于各种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循环。
茶园中茶树生长的庇荫条件,可以通过地形的利用、改造和上层树木的栽种、养护来提供。当气候发生异常变化时,这样的茶园规划与管理更能显现出对茶树的保护作用。如媒体报道:2013年进入七月后的持续高温,使得杭州西湖部分龙井茶园经受“烤”验,“上城埭村茶园出现大面积枯死现象,许多茶树枝叶已脱落,仅剩干枯的树枝”。同时,“一小部分的茶树上面搭起了黑纱棚或绿纱棚,在这个‘防晒棚’的保护下,茶树枯黄现象明显较少”。这种临时采取的紧急措施,通常情形下,其所获得的效果要弱于规划在先的茶园建设与管理方法,而费用成本也会有额外的支出。在此,当然不能轻易就得出结论,认为只要栽种了相对于茶树而高大的上层树木,就一定可以保护茶树完全不受灼伤的危害,这需要深入的科学研究。
茶园圆舞曲 摄/郑建斌
茶园的地形地貌适生茶树,动植物种群成分和结构合理,在运营良好的状态下,这样的茶园在提供茶树鲜叶采收之外,还可以直接提供食物、燃料、林产品和休闲娱乐的空间,间接提供水分气候的调节、蓄洪减灾、生物栖息地、空气和水源的净化以及固碳放氧功效。从生态的角度看,间接功能的价值往往不小于直接利益的获得。当然,这些直接和间接价值的实际利用,仍然要遵循生态文明的观念,须适度、须合理。
茶园生态价值的形成与存续,还有赖于茶树的田间管理和茶叶的采制之环环相扣的完整生产过程中,始终贯彻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绿色或有机食品的要求和食品卫生的要求。运用绿色、有机、生态的农业方法和栽植技术进行茶园的经营管理,主要或逐步增加施用天然肥料、寻求以植物(如四川峨眉山麻柳树)组织器官为主要成分配制杀虫喷剂,在提升肥力、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的同时,尽量不污染土壤并保持其结构的良好与出产能力的可持续,让它维持在虽近拟自然原生却高效的状态。本着尊重生态平衡的观念,形成最符合自然生态的循环体系,使得茶园不只成为昆虫、鸟类等生物的栖息佳地,其所出产的茶叶,更让人们品鉴到源自良好生态环境的自然芬芳。这样的茶园,作为茶饮的物质源头和艺术生活的契机初始,可以是人们尤其是茶人这一既特指又宽泛之“形散而神不散”的社会群体的精神家园。
换言之,遵循环保、生态、食品安全要求的茶园养护管理和生产经营,要求每一位涉事其中的人,其言行举止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准则,甚至具备一种慎终追远的内在情怀。这是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也是自尊和自我实现的真正途径,行得通也可持续。即便,单从经营的角度着眼,有益健康、外形内质俱佳、经济价值真实可靠的茶叶,也有赖于贯彻正当观念而实施诚信的生产与销售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如此,才不辜负大自然以唯一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方式对我们的慷慨馈赠,也不会因滥用天然资源而愧疚遗憾——大而言之,在当下的环境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中,在茶业的领域发展中,我们每一个人或宽泛意义上的“茶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都负有一份当仁不让的使命,共同决定着这个行业、事业甚至其所代表的民族与国家形象的未来。
概言之,具备完善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功能的茶园,在具备可持续的生产效能的同时必然焕发自然的生机。而这样的状态,有赖于利益与责任相关的人们心灵环保的同步!
茶园的建设与管理,主要着眼于生态系统植物配置的成分和结构之合理,共生的种群缘于彼此的相得益彰而有效提升其产能的质量和效率并呈现盎然的生机;同时,植物的配置若能遵循风景园林的原理来栽种、养护和调整,则造景的手法更使得茶园能够形成视觉有层次、季相有特色的以充满生趣的植物景观为主的自然审美价值。进而,茶园实体的构建若能有机契入人文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则其文化价值将更为充盈而姿采丰富。
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和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就茶事的吟咏,有相关于茶园风貌的两句:“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诗句之一,表述的是茶园所处地形因茶树种植而突显的样貌;另一则抒写观赏着这样的山地风貌时缘于其可以采制茶叶让人品鉴而生发的“幽期”感想,也就是对茶园的环境和景观作出了适宜人们约会仙隐生活的价值判断。
山水景物和自然田园,是相对于都市、城镇之或繁华或市井生活而各异其趣的一种近拟桃花源般的人间“仙境”,在这样的时空中可以呈现别样的生活方式、拓展别开生面的精神领域。茶园的自然审美价值,不仅在于景观的赏心悦目,即诉诸视觉的自然风光、地表形态、景物画面等的客观呈现,也在于为营造桃源意味的生活空间提供可靠的大地背景。即作为生存和作息空间,其所必然伴随的,是温度、湿度、空气新鲜度和自然音响等诉诸其它感觉器官的令人舒适和惬意的环境品质,以及清净的地表水、新鲜的食材等生活条件。缘于茶园较多呈现为具有季节变化的山地、乡村面貌,其自然美的品质评判,需要借助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生态学的功能分析,以风景审美的原理和法则为指导,并结合实地体验的直观感受,有待于延伸为生态景观学的分支领域。
如果说,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与契合图景是一种格调的话,那么美好的茶园正可以是这图景的底色、这格调的底蕴。其可靠性在于,人们在追求茶园经济产出的效能时,是以遵循自然的生态规律和审美法则为圭臬,所可能获得的,是自然慷慨的回馈和更高层阶的自我尊重,亦即物质更是精神需求的双重收益。
茶园文化价值的另一方面,着重于制茶、茶饮的人文内容和艺术形式。
从鲜叶到茶叶,优良的品质来自制茶者专注、精进的态度和勤奋、细致的劳作,其采制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身临茶园和清香四溢的工场。其间的体验感受,正是值得分享的身心阅历,更不用说,茶的风味的变化和所在产地风土人情,具有吸引人们一探究竟的魅力诱惑。
“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这是来自皮陆吟咏茶事的诗文中书写茶人的句子,生动地突显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爱茶的人们,其谈吐内容既相关于茶又气息都充盈着茶的清新,衣裳所飘散的是自然的氤氲香雾;或许是日出而作往山中采青,到了晚间心有默契地相视莞尔、腰间悬挂着一天的收获返回居所,正是日落而歇按照自然节律的作息;他们的天赋是能够鉴别美好的荈草,而他们的天性是钟爱来自天然的姿采;在闲暇的时日正好来到将要开采的茶山脚下,就像是跟送来春天的东风早有预约且心有期许。
在那样的情形中,茶园中茶树的栽培养护、鲜叶的采摘甚至制茶等内容,以及附设茶舍和相关制茶、茶饮的物质与非物质博物展示,就可以是不仅属于各年龄段学生第二课堂的生动教材,也是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亲近自然之良性实践的清新天地。在常涉成趣的潜移默化中,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丢弃的是隔阂和疏离,重拾的是融洽和亲切。举办于茶园的实践与体验活动,可以将生态文明的观念转化为人们心理上的自觉要求,这无疑具有生动而深刻的人文价值。
茶园附设茶饮和茶艺茶道文化空间,在其中举办怡然的品茗活动和趣味盎然甚至野逸高雅的茶会,因其富于人文的内涵和呈现茶相关艺术的感官领受之美,而能够予来者以身心的焕然,而这正是“体验经济”的基本要义,即“产品”价值的实现在于人们身心的改变。那么,在茶园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未必持有一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却务必能够识茶泡茶,手能行之、口能言之地呈现茶品及其相关人文底蕴的十之八九;未必是茶道演绎艺术家,却务必能够因时应景、明白利落、细致周详地组织、实施一场主题恰当、题材适合、表现得法的茶事活动。其所选茶品、所用器物、所备茶点,皆因地因时制宜、因人因事而异;在行事严谨、礼仪周详之外,更有一份妥贴的心意。茶园品茗的生动,在于环境氛围充沛的自然气息、真返璞归的生活品味,也许还有民情浓郁、风俗淳朴而颇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视听之娱。其张弛之间,散发的是平民雅士日常生活的闲情与自在意趣,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可以让人们在优游之中趋向于寻求自我的清净与安适,在瀹品香茗的艺术形式中传承人文。比如,名为《四序茶会》的茶艺演绎,藉用行茶品茗各构成要素中的茶品、茶器、茶花、茶服来契合四季时序,从而呈现体悟天地之德、仁民爱物的含意,是以茶道艺术来诠释大自然圆融的韵律、秩序与天地的生机;《禅门一日茶》,演绎的是“以茶结缘,因缘聚会;以禅净心,因心悟道”的借茶修行、成就精神造诣的生动情境。在此,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重新诠释,看到对自然和谐之美的礼赞与生命成长之美的期许,以及礼仪、素养、观念与理想之形式美化的呈现。
通过策划、推出亲近茶人和其它消费者的茶饮文化与艺术品牌来经营茶文化空间,可以生动而不乏内蕴的面貌传递多方位的涉茶生活美学或说雅化的茶饮方式。其由一个个严谨细致做茶的茶园故事、一台台精心编排的茶艺节目所可以展现的,不只是采制优良茗品、拓展茶叶种类和涉茶制品的责任担当,还有茶饮所蕴含之人文内核的传承、当代社会人们生活价值取向之精神维度的拓展。由此,以茶饮为契机,可以弘扬民族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生活艺术;结合绿色、环保生活的形式创意,还可推动茶园体验成为旅游观光的专业内容。
茶园可以具备或构建的文化价值,是对喧嚣、繁华的远离,而成就内心的宁静与充实。当一个茶叶生产经营空间,具有如此的正能量而驰誉的时候,其对于心灵的环保或说精神的生态无疑可以起到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会具有怎样令人心向往的诱人魅力!而其所可能拓展的人们生存空间之精神维度,将可容纳艺术、文学、哲学以至于终极诉求的内涵,而具备更为完整的社会价值。身处其中,益于人们的体验、优游与修行,其教人心醉神迷是可以期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