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宝祥 李如江
(1潍坊医学院形态学实验室;2潍坊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山东261053)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在显微镜下的结构及其功能关系和个体发生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其内容具有平面和立体、静态和动态、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特点,属形态学课程。长期以来,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观察细胞或组织标本的玻璃切片为主要方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将实验技能竞赛引入到了日常的实验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校2012级医学相关专业,每个班级为1个参赛团队。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技能竞赛非一次性比赛,其核心是将竞赛作为教学方法融入日常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以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为系列赛,早在2012年我们已部分探索实施,但在2013年全面展开,并与决赛相互结合,系统化后形成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技能竞赛。
初赛为系列赛,贯穿于日常实验课,其成绩作为实验技能分值,计入日常实验课测评中,并与最终的实验课考试一起合计为实验课成绩。初赛多安排于每次实验课最后1节,形式多样,主要由两种方式穿插进行:
2.1.1 教师主导式实验竞赛
教师设置竞赛内容,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在消化系统实验中,竞赛内容为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提交壁细胞(×400)、十二指肠腺(×100)、纹状缘(×400)、小叶间胆管(×400)、胰岛(×100)的图片,竞赛时间限15分钟;教师即时批改考卷;其成绩作为实验技能分值,计入本次实验课。
2.1.2 学生主导式实验竞赛
每个实验室内由课代表设置、教师辅助,安排实验竞赛内容。教师即时批改考卷;其成绩作为实验技能分值,计入本次实验课。
决赛成绩不计入实验课成绩,但由学校授予证书并予以表彰。
决赛共分4个环节:团队抢答、团队必答、绘图、个人必答。团队抢答的内容以四大基本组织为主,团队必答以四大基本组织构成的器官为主,个人必答以器官的微细结构为主,致使竞赛内容涵盖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全部章节,且竞赛难度逐渐增加,以逐级竞赛并比拼学生光学显微镜的使用能力、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组织学实验软件的应用能力等。
通过4个环节的竞赛,从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的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显微镜和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能力,杜绝了“一张考卷定成败[2]”现象的发生,优秀的、高素质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既然是竞赛,必须要遵循公平、公开、科学的原则,各团队成员相互协作,通过既科学而有趣味的竞赛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由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骨干教师担任阅卷老师,其他老师再进行核查、核分,保证了此次竞赛成绩的公平、公正。
为表彰参赛团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参加决赛的团队数以及学生人数,设置团队奖和个人奖,每个团队、每位同学根据成绩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团队意识[3]。
知识竞赛融入课堂的常规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学工作不再单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4]。本次竞赛包括初赛和决赛,竞赛的内容涵盖了光学显微镜的使用能力、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组织学实验软件的应用能力及绘图能力等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多种实验技能,由于竞赛已融入日常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所以从理论上讲,竞赛式实验教学对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能力的提升是逐步地、潜移默化地。同时,我们通过对2009、2010、2011、2012级临床专业1-5班实验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时也发现,2012级即参与竞赛组较2009、2010、2011级未参与竞赛组实验课考试成绩的提升呈显著性,由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实验考试正是基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能力、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等的实验技能考试,所以此结果说明通过竞赛式实验教学后,学生的实验技能已显著提升(表1);另外进一步统计时发现,尽管实验考试试题(6套试题)未变,但实验课考试的难度系数却由0.7左右增加到竞赛式实验教学后的0.87(试卷的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此值越大,难度越小),说明竞赛式实验教学使相关试题的难度降低,此结果也已说明竞赛式实验教学后学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表1)。
表1 混合切片显微镜考试试卷分析(±s)
表1 混合切片显微镜考试试卷分析(±s)
注:与12级临床专业1-5班(竞赛组)比较,*P<0.05,**P<0.01
人数成绩(images/BZ_25_1611_449_1644_503.png±s)偏态值峰值难度系数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2009级临床专业1-5班(未竞赛组) 294 9.16±2.17** -0.46 0.43 0.72*0.59 2010级临床专业1-5班(未竞赛组) 309 10.01±2.76** -0.37 0.65 0.70* 0.62 2011级临床专业1-5班(未竞赛组) 308 10.38±2.01** -0.69 0.27 0.71* 0.55 2012级临床专业1-5班(竞赛组) 302 13.25±1.68 -0.46 -0.25 0.870.64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决定业务水准的主要能力,是医学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力量,为此,我们在竞赛后,试图研究竞赛式实验教学对此能力的影响。现已有文献报道,可通过分析试题的难度系数间接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研究发现,竞赛式实验教学后实验试题的难度系数显著升高,说明试题的难度降低,此结果反映出竞赛式实验教学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了显著改善(表1);为进一步揭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变化,我们根据6套实验试题往届考试应用情况,从每套试题内选取最难的一道题,通过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的技术方法,计算其难度系数,数值如表2所示:经竞赛式实验教学后每套试题最难单题难度系数在统计学上呈显著性增加,意味着该题难度经竞赛式教学后明显降低,此结果又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竞赛式实验教学对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能力的巨大提升作用。
表2 混合切片显微镜考试每套试卷最难单题难度系数统计分析
当前,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体现和检验标准。为此我们在竞赛后,试图研究竞赛式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王家褀[5]曾将创新能力的评价分为4个方面: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技能。我们根据王家褀的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但由于研究对象为2009、2010、2011、2012级本科生,尚未毕业,其创新技能中毕业论文及创新成果等还无从谈起,所以创新能力的调查问卷仅是从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及创新思维能力3方面展开。在调查中受调查者根据实际情况对问卷中的每一描述打分,1=差,7=很强;在问卷中,每一个指标都对应有若干问题,指标的得分值通过变量因子归一的方法得到,即根据同一指标下各问题变量的主成分得分系数比例加权求和进行赋值。共收集问卷318份,实用302份,其中16份因回答不完全而被弃用(表3)。
表3 创新能力评价(±s)
表3 创新能力评价(±s)
注:与传统式授课比较,*P<0.05,**P<0.01
实验课类型 n 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知识基础 创新思维能力 总分传统式授课 152 10.90±2.06 18.67±3.81 13.78±2.11 43.69±5.82竞赛式授课 150 25.90±4.35** 18.52±3.55 19.14±2.75* 63.18±6.32*
研究发现,竞赛式教学后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总成绩有明显提高,在统计学上呈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1,P<0.05,P<0.05),此结果表明:竞赛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不可否认:在新、旧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知识基础水平并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推测:提高学生创新知识基础水平,尚需多学科合作,多学期进行,非一门课程一朝一夕之功。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技能竞赛的举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改变了"教"和"学"双方简单的关系,融入了更多的人情味,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向教师学习,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6],更有效地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教学质量。
[1]解继胜,黄海玲,赵琼芝等.浅谈如何加强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四川解剖学杂志,2004,12(4):307
[2]张金萍,张泳,吴建红等.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考试改革与实践.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449-451
[3]严海芹,孙美群,邹维艳等.知识竞赛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尝试.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07-108
[4]罗彬,何少健,莫发荣等.知识竞赛引入专业课教学的初步探索.解剖学杂志,2008,31(2):291-292
[5]王家褀,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8):133-137
[6]胡凯猛,倪海涛,杨玲等.组织学与胚胎学现场竞赛考试的组织实施.基础医学教育,2011,13(9):8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