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佳佳 庄小强 谭树生 言丽燕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南宁 530001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到来,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其中70%~85%为缺血性脑卒中,给个人、家庭造成巨大影响及负担,因此临床上该病的防治迫在眉睫[1-2]。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均会出现痉挛, 虽然关于痉挛治疗的报道很多,但临床治疗时存在方案陈旧、费用昂贵、西药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多等缺点[3]。 本研究运用肌筋膜触发点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0 年2 月~2012 年12 月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75 例,所有患者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组(治疗组)38 例及传统针刺组(对照组)37 例。 治疗组中,男23 例,女15 例;年龄45~75 岁,平均(53.56±11.22)岁;病程3~10 年,平均(3.98±1.07)年;病变性质:脑出血12 例,脑梗死25例。 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5 例;年龄46~75 岁,平均(52.27±11.57)岁;病程2~11 年,平均(3.96±1.97)年;病变性质:脑出血15 例,脑梗死22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参照1995 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上通过的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中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脑栓塞的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主症:神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色或不语,偏身麻木;兼症:头痛、呕吐、烦躁、抽搐、痰多、呃逆、二便失禁或不通。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中、西医的诊断标准,并经CT 或MRI 确诊;②年龄45~75 岁;③Ashworth痉挛评定级≥Ⅰ级,并且<Ⅲ级;④患者近期确定没有使用肌松剂;⑤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 分;⑥所有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⑦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痉挛患者; 主要脏器功能衰竭或者神志不清者。
1.4.1 治疗组 根据患者的痉挛部位、 疼痛特征选择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穴位, 上肢据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取列缺、大陵、尺泽、肩髃、肩缪、少海、手三里、阳池等穴位;下肢则选取膝阳关、商丘、梁丘、血海等相关穴位。 让患者侧卧,暴露相关穴位,常规消毒。 取毫针(直径0.25 mm,长40~75 mm)透皮后向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穴位斜刺,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提、插、捻、转手法,每次留针30 min,1 次/d,每次30 min,10 d 为1 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4.2 对照组 采用国内常用的针刺方法,从下往上选择足三里、三阴交、委中、尺泽、太冲、合谷、外关、人中、百会等。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提、插、捻、转手法。每次留针30 min,1 次/d,每次30 min,10 d 为1 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连续治疗3 个疗程。
治疗前、治疗1、2 个疗程后所有患者各评定1 次。①所有患者进行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6],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 指数计分评定[7]。 ②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测定:用改良Ashworth 量表评定肌张力;临床痉挛指数采用临床痉挛指数评定[5]。 ③痉挛状态的综合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痉挛的主要体征消失,改善率≥85%为基本恢复; 痉挛主征明显减轻, 改善率在50%~<85%为显效; 痉挛主要体征部分减轻, 改善率在20%~<50%为有效; 痉挛状态无改变, 改善率<20%为无效。 ④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包括8 大条目,每个条目分为0~6 分,最高45 分,最低0 分,分数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8]。
应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Fugl-Meyer 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1、2 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 <0.05);且治疗2 个疗程后Fugl-Meyer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评分均优于1 个疗程后(P <0.05)。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Fugl-Meyer 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两组治疗前改良Ashworth 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2 个疗程后改良Ashworth 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 <0.05);与1 个疗程后比较,两组2个疗程后有不同程度下降(P <0.05)。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改良Ashworth 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为75.68%,两组总
表1 两组Fugl-Meyer 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比较(分,s)
表1 两组Fugl-Meyer 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本组治疗1 个疗程后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Fugl-Meyer 运动功能治疗前 治疗1 个疗程 治疗2 个疗程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治疗前 治疗1 个疗程 治疗2 个疗程治疗组对照组38 37 62.36±11.84 63.78±13.53 70.26±13.52▲68.37±14.22▲78.39±18.28*▲#73.24±19.57▲#48.79±21.79 49.27±21.03 64.23±20.34▲61.24±21.37▲69.97±23.56*▲#65.33±22.87▲#
表2 两组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测定比较(分,s)
表2 两组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测定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本组治疗1 个疗程后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改良Ashworth 量表评分治疗前 治疗1 个疗程 治疗2 个疗程临床痉挛指数评分治疗前 治疗1 个疗程 治疗2 个疗程治疗组对照组38 37 2.92±0.84 3.14±0.35 2.26±0.72▲2.73±0.83▲1.98±0.53*▲#2.24±0.67▲#13.57±1.79 12.59±1.53 9.61±1.34▲10.54±1.50▲7.98±1.06*▲#9.73±0.67▲#
表3 两组总体痉挛状态综合疗效比较(例)
表4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本组治疗1 个疗程后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治疗1 个疗程 治疗2 个疗程治疗组对照组38 37 18.97±6.38 19.84±6.50 12.26±7.82▲15.73±6.63▲9.67±5.34*▲#12.74±5.63▲#
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3。
在疗程结束后, 两组均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治疗2 个疗程后,评分明显降低,说明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中风在祖国医学中,有“卒中”“非风”“类风”之称,而无偏瘫一词, 只有 “痱风”“偏枯”“身偏不用”“半身不遂”等。 中风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中风病最常见后遗症即为肢体偏瘫,一旦出现肢体偏瘫,将影响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痉挛在中医中称为“肢体拘急”,为风中经络的兼证之一。痉挛病因病机为阴阳失调、肝肾亏虚,或为营卫不和,痰瘀阻络[9-10]。发病后失治、误治等原因导致挛性瘫,致使患者行走不利,瘫痪在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自理能力,甚至给患者造成心理疾患,发展成抑郁等,妨碍了患肢自主运动功能的恢复,影响家庭和谐,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现代医学认为导致中风后出现偏瘫痉挛状态的原因是大脑高级运动中枢的调控功能受损,肢体肌张力增高,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痉挛系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它是中枢性瘫痪时,上运动神经损伤综合征的一部分,在痉挛期最重。 偏瘫痉挛的防治应贯穿于整个中风病的治疗中,早预防、早治疗是偏瘫恢复的关键[11]。
历代文献中, 已有针灸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描述。 《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病在分肉之间,巨针取之……”祖国医学对偏瘫痉挛状态早有认识,在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 《灵枢·邪客》指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12]。”治疗或从阴阳论治而强调“泻阴补阳”,或从虚实偏胜而着眼于“补虚泻实”,濡养筋脉。 治疗或从少阳、太阳、督脉、阳维、阴维以经论治,或从肝、肾、脾胃以脏腑论治。
自1976 年以来欧美等国家学者对肌筋膜触发点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进行研究, 主要提出 “能量代谢危机学说”、“肌梭异常电位学说”,认为触发点的发生是由于不正常兴奋的交感神经刺激了肌梭内的纤维收缩所致。
研究认为,骨骼肌功能失调导致形成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中医药在治疗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有其独特优势:有效性,多样性,无害性和持续性。 针刺触发点本研究采用斜刺,小幅度提、插、捻、转,直到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再次将针直刺入并留针30 min。 临床治疗中,需根据部位深浅采取不同的针法,并注意留针时间的区别。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均优于常规针刺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2 个疗程后Fugl-Meyer 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及改良Ashworth 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2 个疗程后评分均优于1 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优于对照组(75.68%)。两组均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说明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痉挛指数,提高患者的运动及日常活动能力,说明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1] 姜铭.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时效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 蔡花英,胡兴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价和处理[J].浙江医学教育,2002,1(1):50-54.
[3] 黄强民,庄小强,谭树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41.
[4] 黄强民,张雄文,王俊,等.腰臀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和其下肢牵涉痛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193-195.
[5]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6] 庄小强,谭树生,黄强民.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研究概况[J].微创医学,2010,5(5):487-489.
[7] 唐红梅,白雪.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0):90-92.
[8] 楼国华.利用触发点疼痛原理进行肱骨外上髁炎诊断与治疗[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9):101-103.
[9] 克鲁逊.克氏康复医学[M].南登昆,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3-378.
[10] 谭惠予,冯云亮,张树山,等.拮抗肌取穴法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2(7):138.
[11] Chen KH,Hong CZ,Kuo FC. Electmophysiologic effects of a therapeutic laseronmyofascil trigger spots of rabbitskeletalmuscles.merican Joumal of Physical[J].Medicine and Rehabilitaion,2008,87(12):1006-1014.
[12] 颜武,刘芹,邵华强.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