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娥,孙中博
(吉林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创业活动意味着识别、评价以及开发商业机会,进而在经济层面创造价值[1]。创业能够解决就业难题,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众多国家和地区正在竞相追逐创业型经济。实际上,创业是一种过程化的活动,从产生创业动机到开始创业行为仅仅是创业过程的初始,创办新事业以后仍然有许多需要创业者面对和处理的事务。根据创业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创业类型,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在城市务工的农民运用积累的经验、资金以及技术,回到家乡创办新事业的过程。“农民工”这一群体来自农村,是以非农工作为主要职业的被雇佣者。与在家务农的农民相比,外出务工农民工是佼佼者,在城市中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是农民中的“文化人”;在生活方式上,由于长期受城市生活的影响,他们更加追求时尚,注重生活质量,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观念上,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更强,具有更加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具有开拓精神,更注重实现现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2][3]。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一目标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内容。生产发展指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物质前提和基础;生活宽裕是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使农民也能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带来的成果,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要求;乡风文明是指促进乡村社会风气好转,使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变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对农民生活的村庄进行美化,使道路通畅,环境优美,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环节;管理民主是为了让农民以主人翁的身份自主决策、自主管理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维护农民权益,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保障[4][5]。从“生产发展”到“管理民主”,体现了从物质层面到意识形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层层深入的发展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才能够带动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提升,同时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些精神层面和政治层面的进步又会反过来促进物质文明。
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仅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具有较高素质的现代农民的力量[6]。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带动农村微型、小型企业的蓬勃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内生力量,将城市中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农民,实现农村政治、经济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同时,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优越的创业环境、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能够提升其返乡创业的意愿,成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力量。
从推力—拉力理论来讲,劳动力的流动是由流出地和流入地的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方向上,推力是向外的,是使劳动力产生排斥感的因素,拉力是向内的,是吸引劳动力的因素。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流动是由城市与农村的推力和拉力决定的。其中,城市的拉力包含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酬水平,更好的物质资源等;城市的推力涉及拥堵的交通,生存的压力,资源的分配不均,不公平的待遇等;农村的拉力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熟悉的环境,温馨的家庭氛围,发展的成果等;农村的推力包括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成本,逐渐枯竭的农业资源以及较低的收入水平等。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是城市的拉力大于推力以及农村的推力大于拉力影响下的结果。与此相反,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城市的推力大于拉力以及农村的拉力大于推力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拉力的源泉。在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的促进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推力—拉力的关系(见图1)。
图1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力—拉力”关系
首先,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目标,精神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标志,政治文明建设以达到管理民主的最终目的,其中物质文明为一切发展的前提,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反过来促进物质文明。其次,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从美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历程来看,创业的活跃程度与地区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正向相关。返乡农民工利用打工积累的经验、技术和资金,创办各种类型的微型、小型企业,将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同时将城市的文明理念、生活方式以及民主意识带回农村,必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建设。再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新农村的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文化,创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加之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全方位服务,提升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拉动农民工大军加快返乡创业的步伐。
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创业所需的资金,而且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对于机会的把握能力和面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应变能力有所提高,他们的返乡创业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力量,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新农村的发展需要人力、财力以及技术。从人力资源角度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的现代农民,即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并带动当地农民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组织化以及团队化程度,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满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就资金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巨额资金,仅有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发挥农民群众的力量。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具有“造血”机制,能够立足农村、农业,从而向农民群众延伸。带动周围村民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进行投资,拉动小城镇和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从科技水平来看,农民工是农民中的精英,在城市务工期间他们接受了培训和教育,提升了文化知识水平,并且意识到技能的重要性[7]。在回到家乡后能够将掌握的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另外,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由于对自身能力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能够配合农村技术推广部门学习新的农业知识,在农村掀起学习的热潮,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条件。农民工返乡创业所注入的生产要素扩大了农村创业大军的规模,使农村的“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过渡,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第二,嫁接城乡文化,为农村引入现代精神文明。根据社会进步文化传播理论的观点,先进地区文化的传播能够帮助和促进落后地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发展方向指向于农民的全面发展[8],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精神文明的培养,这就需要城市文明意识的熏陶和感染。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受城市现代文明的影响,其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更加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同时,农民工对农村文明有最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返乡后承担了融合城乡文明,嫁接城乡文化的重任。他们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场所和娱乐场所的兴建,引导农民提升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他们将城市的道德观、法律观、社交观、科学观、教育观引入农村,逐渐改变农村保守、落后的陈规旧习,引导农民向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变。使得现代文明之种在农村大地迅速广泛的生根发芽,推进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飞跃。
第三,强化农民民主意识,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高度民主意识的农民。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农民工的民主意识和政治观念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构和重构,成为具有现代民主法制观念的新型农民。我国特有的城乡社会二元结构使农民工在城市中遭遇诸多不公平待遇,在面临这些社会不公时他们更多地选择利用法律规则来维护自身权益,具有更高的政治敏感度和参与度。返乡后的农民工将这些政治意识和民主意识传递到农村,提升了农民对于乡村政权的监督。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参与到村干部选举中,这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农村权力结构,改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水平,促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9]。
无论推力还是拉力的大小都因人而异,只有与由劳动力内在行为意愿产生的内驱力相契合才能产生最大效用,因此我们要明确农民工为什么创业以及为何选择返回家乡创业。从心理学来讲,创业的动机主要是来源于经济性和社会性两种不同的需求,经济性即较高的财富预期,社会性即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成就。因此对于农民工而言,创业的动机在于财富以及成就的驱动。另外,之所以选择返乡创业主要源于农民工传统的乡土观念,利用自己所熟悉的家乡资源状况、人脉关系和投资环境开展创业。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驱力一是来自于对财富和成就的渴望,一是来自对家乡文化、环境等资源的认同感[10]。
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农民工对于返乡创业内驱力相契合,使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拉力的作用。首先,政府重视农民工返乡创业,构建了政府支持返乡创业的体系。政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帮助农民工选择创业项目,开展培训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并且给予政策支持,包含融资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等。政府的支持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获得财富与成就的前提保障,打消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顾虑,提升其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其次,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文化需求旺盛。以前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会形成发展的“势差”,导致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形成空白商品。但是随着城乡发展“势差”的缩小,使农村居民对原本属于城市的商品产生大量需求,为敏于发现、更具开拓精神的返乡农民工提供了获得财富和成就的机会。再次,在城市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农民工渴望在家乡得到认可和支持,因而如果先前实践者证明返乡创业能够获得财富、成就和地位,就将产生示范效应,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力。最后,文明、民主、自由的氛围获得农民工的认可。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认识到资源在城市和农村的不公平分配,因此更加渴望公平、民主、平等。新农村的建设逐渐使农村拥有了与城市平等的资源,加之传统的故土难离思想,必将成为拉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力量。
为什么大量农民工创业以及为何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有何影响?这是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焦点问题。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推力—拉力”的关系。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填补农村对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的需求,而且被现代城市文明、法治民主所感染的农民工返乡之后将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民主意识带回农村,能够起到嫁接城乡文化,宣传以及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力作用。另外,农民工创业是为了获得财富与成就,返乡创业是源于对家乡文化、环境等资源的认可,这恰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发展措施一致,随着政策的支持,农村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消费需求旺盛,同时农村文明、民主、自由的氛围使农民工向往,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拉力。
通过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力—拉力”关系,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第一,社会应该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相当的肯定,并且为返乡的农民工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创业实践,营造一种自由、宽容的创业文化,使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将创业作为职业选择;第二,返乡农民工自身也应当更加积极勇敢地投身于创业实践过程中,改变过度保守的行为方式,在农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中寻找创业机会,挖掘机会的潜在价值。
[1]Venkataraman.The Distinctive Domain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Firm Emergence and Growth,1997(3):119-138.
[2]林斐.对90年代回流农村劳动力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2):50-54.
[3]李铜山,刘英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理性思考[N].经济参考报,2005-07-05(03).
[4]姜作培.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蓝图[J].新长征:党建版,2006(8):8-9.
[5]姜作培.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3):23-29.
[6]胡文.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08:12-14.
[7]孟宪生,郑凤利,唐哲一.农民工参与就业培训的决定因素及对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2-55.
[8]杜君,张学凤.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2-24.
[9]张宏升.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思考[J].理论探讨,2010(6):95-98.
[10]邹新村.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互动机制论纲[J].农村经济,2008(1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