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照东
(中北大学 化工与环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低碳经济下,建设生态低碳城市已是各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从我国来看,符合低碳的生态城市形态通常应是紧凑型的高密度、高容积率、高层模式,相应城市能源系统必然使用低碳能源、分散产能、减少需求模式。目前,我国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湖南株洲市生态城、合肥湖滨生态城正在规划建设中,还有很多城市投入到低碳生态城实践中。据估计,目前有十几个城市已在实施生态城市计划,有20多个城市已在着手规划生态卫星城。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1]。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而生态城市是指有效运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段和文化模式,实现人工—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良性运转、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城市。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应该结合使用。建设生态低碳城是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2]。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于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3]。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它将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为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生态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是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它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的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4]。建设低碳生态城,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5]。
近年来,菏泽市在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建设生态低碳城市方面已经具备良好的客观条件和坚实基础。
1)政策基础:我国先后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党的十五大已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一项基本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提出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 年降低20%的目标,并公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这些却体现了我国对低碳建设的努力[6]。
2)科技基础:2010年,菏泽市开展了“低碳经济发展”重大科技攻关,重点围绕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和节能与新能源材料、光伏、风能及地热利用等方面,从而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7]。
3)实践基础:菏泽市具有较好的生态条件,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加;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8],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现状概况:依据菏泽市每年的经济规模,可算出未来城市的CO2排放量。2008 年,菏泽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2 亿元,万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折合为1.05 吨标准煤(GDP 以2005 年可比价计算,下同),根据S=M*N*P(其中S为某地区某年CO2排放总量,M为某地区某年GDP总量,N为万元产值所消耗的标准煤,P为每吨标准煤排放CO2量)可知,菏泽市2008 年CO2排放量为2123万吨[9]。在总量CO2排放量中工业占较大比例,其次为交通及建筑的CO2排放(见图1)。
图1 菏泽市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比例
2)总体目标:根据未来几年各项指标的发展预测,可以确定2020 年菏泽市碳排放目标。2005 年,菏泽市万元GDP 的消耗为1.14 标准煤/万元[10]。2005 年到2008 年菏泽市单位GDP 能耗下降速度为年平均3%,而如果在此基础上1.3 系数可达到3.9%,假定以此作为未来CO2排放的惯性发展模式,并且假定未来菏泽市GDP增长率按年15%的速度发展,2020年GDP总量将为2005 年的8.12 倍,而单位GDP 能耗降为2005 年的55.1%,2020 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控制在2005年的4.47倍。2020年,菏泽市单位GDP能耗可在2005 年的基础上下降44.9%,单位GDP 为0.63 t 标准煤/万元GDP;CO2排放总量控制在9 222 万t。计算方法如下:
K1=(1+X1)n其中K1为倍数,X1为GDP年增长率,n为增长年数。
K2=(1-X2)n其中K2为倍数,X2为单位GDP能耗年下降率,n为下降年数。
3)建筑使用碳减排:建筑使用阶段CO2排放包括居住及公共建筑,菏泽市建筑CO2总排放量由2000 年的41.2 万t 增至2008 年的109.5 万t(数据来源于菏泽市统计资料),年均增速为13%,且居住建筑使用CO2排放普遍偏高[11]。建筑碳排放已占社会总碳排放的28%(运行及建造),碳排放比例也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年上升。2020 年建筑使用碳排放控制在1982.5万t。
4)交通碳减排:菏泽市目前公共交通及私人小汽车交通CO2排放年增长趋势不断增大,2005 年交通碳排放已占总碳排放量的18%,2005年菏泽市交通运输CO2排放量为131.6万吨。私人小汽车CO2排放量日益增加,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力上升;其次是人口增长,土地扩张,城市空间距离拉长,交通能耗增加;再者是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滞后于城市的扩张速度。2020年交通领域CO2排放总量控制在1660万t[12]。
5)生产领域碳减排:2005 年生产领域CO2排放量为321.76万t。生产用能及碳排放是与企业管理、技术水平、工艺条件有关,据统计,2005-2008 年菏泽市生产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见图2。2020年生产领域CO2排放总量控制在4 058万t。
图2 2005-2008年菏泽市生产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并非偶然,因为人类社会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新科技革命酝酿与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建设生态低碳城市正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全球共识和时代主题。我国的城镇化能否贯彻生态化发展理念和低碳发展模式,将成为我国发展能否成功转型、能否对全球生态格局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13]。生态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也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需要强化完善生态规划、活化整合生态资产、孵化诱导生态产业、优化升华文化品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典型示范滚动发展。其中关键是观念的更新、体制的革新、技术的创新。现代城市住宅与住区的发展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当前,我国的城市住宅与住区开发建设正逐步回归理性走向成熟,宜居性应是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价值取向。
[1] 袁金星,黄岩岩.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0(39):15-18.
[2] 刘志林,戴亦欣.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32-37.
[3] 刘军.国外低碳城市的建设经验及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2010(22):15-19.
[4] 陈群元,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2):27-33.
[5] 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128-132.
[6]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提要)[J].建设科技,2009(20):64-69.
[7] 林树.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及对策研究[J].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2010(01):11-14.
[8] 顾朝林.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模式[J].城乡建设,2009(11):65-68.
[9] 蓝枫.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J].城乡建设,2009(11):34-38
[10] 潘海啸.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J].建设科技,2009(17):12-16.
[11] 陈国伟.低碳城市研究理论与实践初探[J].江苏城市规划,2009(07):86-89.
[12]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04):213-218.
[13] 郭万达,刘艺聘.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开放导报,2009(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