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明
(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幼儿是一个国家的特殊群体,幼儿是家庭、社会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幼儿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对于幼儿体质健康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淮南市这样一个能源城市的幼儿体质现状进行研究的还薄弱,通过对淮南市幼儿身体素质现状的分析,关于城乡的幼儿在数据上体现的差距,经过分析与研究,可以为今后缩小城乡差距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对象为2010年全国性的国民体质监测中安徽省淮南市6区1县3~6岁男女城乡幼儿,抽测对象为身体健康,发育正常、无先天和遗传性疾病,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并能从事简单的身体活动和体育活动。抽测人数为797人,其中男幼儿414,女幼儿383,城乡样本量见表1:
表1 城乡男女3~6岁幼儿样本量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的数据库检索,关于幼儿体质和国民体质监测方面的相关资料,其中多数文章是对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测试数据的分析,还有一部分是关于幼儿园方面的研究,国外文献目前不多,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总结前人研究的经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全面的理论参考。
2.2.2 测量法
采用《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一书中第二部分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细则中检测指标的测试方法(幼儿部分),对淮南市3~6岁幼儿按性别年龄进行测量。本次监测工作使用20 05年体质监测时,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配发的体质监测器材,缺损部分由国家体育总局补发。
2.2.3 数理统计法
对监测所得数据,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对数据采用相应的软件和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2.2.4 分析比较法
把处理好的数据,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进行了城市农村之间同性别之间幼儿比较。
表2说明:对数据进行分析3~6岁男女幼儿坐位体前屈总体城市好于乡村,城乡男幼儿与女幼儿的对比显示,男幼儿坐位体前屈的均值在3~6岁各年龄组中,均小于女幼儿。男幼儿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女幼儿 4、6岁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5 岁组差异不明显(P>0.05)。
表2 2010年淮南市3~6岁幼儿坐位体前屈城乡比较(cm)
表3说明:随年龄增长淮南市城乡3~6岁男女幼儿总体10 m折返跑均值呈现降低趋势,乡村女幼儿在5~6岁成绩有所下降。城乡男幼儿与女幼儿的对比显示,男幼儿10 m折返跑的成绩除3岁和4岁城市好于乡村幼儿外,其余两组乡村幼儿成绩均优于城市幼儿,除3岁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余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女幼儿10 m折返跑的成绩乡村各年龄段均优于城市,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
表3 2010年淮南市3~6岁幼儿10 m折返跑城乡差异比较(s)
表4说明:随年龄增大淮南市城乡3~6岁男女幼儿立定跳远均值均呈现增高趋势,城乡男幼儿与女幼儿的对比显示,男幼儿立定跳远的均值在3~6岁各年龄组中,均大于女幼儿。城市男女幼儿在各组中都要优于乡村,除3岁组女幼儿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
表4 2010年淮南市3~6岁幼儿立定跳远城乡差异比较(cm)
表5说明:总体上,随年龄增大,淮南市城乡3~6岁男女幼儿网球掷远均值均呈现降低趋势,3岁组男女幼儿成绩乡村好于城市,4、5岁组男女幼儿成绩城市好于乡村,6岁组男幼儿成绩乡村好于城市,6岁组女幼儿成绩,城市好于乡村。男幼儿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女幼儿除3岁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余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
表5 2010年淮南市3~6岁幼儿网球掷远城乡差异比较(m)
表6说明:随年龄增长,淮南市城乡3~6岁男女幼儿双脚连续跳均值均呈现降低趋势,3、6岁组男女幼儿成绩,乡村好于城市,4岁组男幼儿成绩城市好于乡村、女幼儿乡村好于城市,5岁组男幼儿成绩乡村好于城市、女幼儿城市好于乡村。男幼儿除5岁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 1),其余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女幼儿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
表6 2010年淮南市3~6岁幼儿双脚连续跳城乡差异比较(s)
表7说明,随年龄增长,淮南市城乡3~6岁男女幼儿走平衡木均值均呈现降低趋势,3、4岁组男女幼儿成绩乡村好于城市,5岁组男女幼儿成绩城市好于乡村,6岁组男幼儿成绩城市好于乡村、女幼儿乡村好于城市。男女幼儿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
表7 2010年淮南市3~6岁幼儿走平衡木城乡差异比较(s)
4 结论:坐位体前屈,城市略好于乡村,无明显差异;10 m折返跑、双脚连跳,男幼儿城乡相当,女幼儿乡村优于城市;立定跳远,指标上有明显差异,城市优于乡村;网球掷远,城乡差异不大,城市略好;走平衡木,乡村要优于城市。说明总体城乡差异不是很大,反映速度、力量、平衡和协调素质,城市优于农村;反映柔韧、灵敏素质,农村优于城市;反映速度素质的指标城市乡村相当。
[1]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江崇民,张一民.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8,(9).
[3]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编写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R].2009.
[4]余志琪,潘红霞,董静梅.美国体适能的学科发展对中国体质健康测评体系的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11).
[5]于道中.我国体质研究的概况及今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0,(1):79.
[6]王茹,李纪江,黄玫梅.成都市居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