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内部控制中的文化因素

2013-12-11 04:01:59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商业会计 2013年22期
关键词:价值观师生意识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2 003年7月,美国COSO委员会在1992年的COSO报告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报告方面的要求,颁布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的报告(ERM),提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其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此处所提出的“主体”包括高等学校在内。

一、高校内部控制中的高校文化

自20世纪初期至今,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经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随着学者对内部控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内部控制理论建设的不断完善,文化这一要素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1988年包含文化含义在内的控制环境概念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o.55)中被首次提出。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在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更为明确地阐述了控制环境的概念,指出文化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渐成体系,2010年财政部专门推出《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意在提高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指引企业文化的完善发展。

在企业内控和企业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完善的同时,高校内控和高校内控中的文化因素却未得到更多的关注。笔者在此浅议高校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校内控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高校文化的内涵

高校文化是高校在长期正常运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独特而稳定的价值观、教育教学理念和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类似于企业文化,高校文化也并非放之四海皆适宜,它具有独特性和具体性,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高校文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基于功利或道义性的追求下所做出的衡量和评价。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们的主观认知世界,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向,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价值评判等问题的根本观点。高校的价值观,是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标准,是他们对学校办学宗旨、教学目的、科研意义等的价值评价和付诸于行动的意识体现。高校由来自不同背景的师生所构成,价值观正是这些人在相同环境下对学校教学科研风格、行为体会领悟后所形成的统一观念体系,体现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学校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与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它通过高校全体师生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又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反映高校师生的群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是高校文化的核心体现,它将高校的价值观内化为行为动力,同时指导高校的行为方向,决定高校的行为目的。教育教学理念往往通过形象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来,例如高校的校训。这样利于高校师生传承铭记,也利于高校向外界推广自己,让高校的形象新鲜生动、别具一格。

(三)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是高校全体师生将自己视为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心理状态,是高校师生认同高校价值观的体现,是教育教学理念形成的基础。集体意识是产生集体凝聚力的源动力,是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形成休戚与共关系的心理因素。高校集体意识的形成让学校中的每一份子都融入于大环境之中,视自己的思想、行为为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教育教目标实现的一个组成部分,产生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学校形象,为学校的进步、成就感到自豪,有意识的避免做出有损学校形象、有悖学校价值观的行为。

(四)规章制度

高校的规章制度是在长期教学科研活动中逐步形成完善的,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以保证高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维持和高校目标实现的各种规定。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没有优秀的高校文化,就不能统一高校各级领导、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思想和意志,不能激发其潜力和热情,不能培育对高校的认同感,不能形成卓越的执行力。规章制度是高校文化的外在体现,它指明师生行为的规范模式,使个人行为合理进行,成为高校统一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保障个人和高校的双重利益。

三、高校文化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一)高校文化保障高校内控的持续运行

高校的内部控制是在设计、执行、评价、优化的不断循环往复中持续运行的。要想保证这一循环的进行,高校文化不可或缺。首先,高校文化决定了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后者又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科研目标设定以及师生实现高校目标的行为方式,高校文化具有导向作用,以价值观的形式引导高校师生的行为。其次,内部控制贵在执行,高校文化中的规章制度为内控提供了“硬执行“的条件,同时,和谐文化氛围下内控制度更大程度上得到高校师生的认同也为内控创造了“软执行”的空间。在高校文化中可以特别制定完善内部控制执行的机制,用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执行。再次,高校文化促使每一名成员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完成对于高校内控的整体评价。优秀的高校文化不会一成不变,而会随着内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作出调整,这依赖于高校文化的评价机制,这一机制作用于高校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有助于实现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完成内部控制运行的评价环节。最后,只有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对内部控制做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改进,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持续运行。良好的高校文化支持可以提高集体成员放弃固有行为模式、接受优化制度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弥补内部控制的缺陷。高校文化的影响渗透于内控运行的各个环节,使其构成有机运行体系。

(二)高校文化助力高校内控目标的实现

高校文化正是借助于其自身凝聚、优化、导向的作用帮助高校内控实现其目标。第一,高校文化的凝聚作用强调了高校中“人”的作用,营造了互信合作的和谐氛围,强化了集体意识。高校文化将高校的价值观灌输到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当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内部控制保障高校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能力。第二,高校文化的优化功能是协调高校内外各种矛盾冲突的润滑剂。高校文化通过统一价值观和形成集体意识,内在影响人的行为方式,使之自觉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内部控制合理保证的作用。第三,高校文化具有导向作用。高校中共同的价值观、强烈的集体意识共同作用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让个人产生主人翁意识,将其个人价值的体现与高校目标的实现统一契合。这样,依靠人的行为来实现的内部控制才能发挥作用。

(三)高校文化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作用

按照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概念框架,内部控制由内控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部分构成,高校文化作为内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控五要素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高校文化奠定了控制环境的主体基调,决定了高校的整体氛围,影响个人的行为风格和组织的运作模式;高校文化决定了高校风险管理的态度,进而促进高效风险应对机制的产生和运作,提升高校风险管理的效率;高校文化通过对人进行制度制定的硬性管理和价值观统一的软性管理,来实现由人来完成的控制活动的设计及实施;高校文化营造出积极和谐的氛围,使学校沟通机制保持顺畅,信息传递及时准确,保证内部控制效果的达成和效率的提高;高校文化有助于个人主人翁意识的养成,提高个人之间彼此监督的自觉性,同时又通过制度规定形成高校内部的监督机制,实现内部控制监督评估活动的顺利实施。良好的高校文化作用于内控五要素,保证其顺利实施。相应完整全面的内控五要素也会助推良好高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彼此促进,不断完善。

四、结束语

为了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在强化高校管理、提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应当重视和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等,进而对高等学校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优化、流程化和固化,完善高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创新高校内部控制文化氛围,提高高校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实现高校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观师生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我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麻辣师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