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杂交鳢繁殖性能、F1生长和形态的比较

2013-12-07 07:19:46冯晓宇刘新轶王宇希姚桂桂潘彬斌马恒甲戴杨鑫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乌鳢微山湖催产

谢 楠,冯晓宇,刘新轶,刘 凯,王宇希,姚桂桂,潘彬斌,马恒甲,戴杨鑫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24)

杂交鳢是以斑鳢为母本、乌鳢为父本通过杂交繁育获得的杂交F1,生长速度优于双亲,成鱼养殖阶段可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池塘条件下可安全越冬。杂交鳢的应用解决了乌鳢养殖必须投喂冰鲜鱼导致的养殖成本高、水污染严重及斑鳢越冬需水温保障的问题,产量大幅提升,是目前鳢科鱼类养殖的优良新品种[1]。

斑鳢 (B)自然分布地主要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乌鳢自然分布范围较广,除珠江流域及以南区域,几乎遍布我国各大水系。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了一定的遗传差异并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得以表现。因此,本研究以微山湖群体 (W)、鄱阳湖群体 (P)、洞庭湖群体 (D)、钱塘江群体 (Q)乌鳢与珠江群体斑鳢分别建立了4个杂交组合,对4个杂交组合繁殖性能及F1生长、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杂交鳢的育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用斑鳢为采集于珠江流域的亲本经过人工繁殖培育的后代,经筛选获得的性腺发育成熟、体质健康的雌性个体。试验用乌鳢为采集于微山湖群体、鄱阳湖群体、洞庭湖群体、钱塘江群体的后代,经筛选获得的性腺发育成熟、体质健康的雄性个体。以斑鳢为母本、不同地理群体乌鳢为父本,分别建立4个杂交组合,并通过人工繁殖获得F1,用于形态、生长的比较。

1.2 方法

1.2.1 繁殖性能比较

以雌雄“一配一”的方式进行人工繁殖配组,注射催产激素后,在规格为60 cm×60 cm×80 cm(长×宽×高)的网箱内进行产卵受精。在网箱内孵化,水温26~28℃。统计催产率及每组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

催产率/%=(产卵对数/催产对数)×100,产卵量=(取样卵数量/取样重量)×产卵总重量,受精率/%=(变黑卵数量/产卵数量)×100,孵化率/%=(出膜数量/受精卵数量)×100。

1.2.2 生长比较

将孵化出膜的乌仔鱼苗在水泥池中集中暂养,待乌仔能够下潜、集群游动时,下塘进行苗种培育。先以鲜活轮虫进行投喂;待鱼体开始变黄,投喂冰冻轮虫及枝角类或冰冻卤虫;待鱼体完全转黄,在饵料中添加鱼糜,逐步增加,直至完全转为鱼糜;此时,鱼体已转为成鱼体色,规格在4~5 cm,在饲料中逐步增加直至完全人工配合饲料。

以完成驯食的各杂交组合F1作为试验对象在池塘养殖条件下进行生长比较,以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每日2次饱食投喂。每个杂交组合F1设置3组重复,每组各杂交组合1 000尾。养殖试验末采集体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体重用电子称进行称量,精确到0.1 g。

1.2.3 形态差异分析

采用框架数据分析法进行不同群体间形态差异分析 (图1)[2]。采用游标卡尺、分规、直尺等测量工具进行框架数据的测量[3],精确到0.1 mm。测量数据包括:全长、体长、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尾柄长、尾柄高、D1-2、D1-3、D1-4、D2-4、 D3-4、 D3-5、 D3-6、 D4-5、 D4-6、 D5-6、D5-7、D5-8、D6-7、D6-8、D7-8、D7-9、D7-10、D8-9、D8-10、D9-10。

使用Statistica 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对4个群体进行形态差异的比较。

2 结果和分析

2.1 繁殖性能

图1 鳢鱼的形态学测量图解

由表1可见,各杂交组合间催产率差异较大,高低顺序为:B×D>B×Q>B×P>B×W;各杂交组合间平均产卵量、受精率差异不显著;孵化率B×W、B×Q与B×D间差异不显著,而B×P与其余3组合相比明显较低。孵化率B×P最高,显著高于其余3组合。

表1 鳢鱼4个杂交组合的繁殖情况

2.2 生长情况

经5个月养殖后,4个杂交处理鳢鱼的体重增长 (表2)顺序依次为:B×W>B×D>B×Q>B×P。

生长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斑鳢与微山湖乌鳢杂交组合F1生长速度较其他3个杂交组合F1增加显著,而斑鳢与钱塘江、斑鳢与洞庭湖、斑鳢与鄱阳湖3个乌鳢群体杂交组合F1间生长差异不显著。

表2 鳢鱼4个杂交组合F1的养殖生长情况

2.3 形态差异

2.3.1 聚类分析

通过形态数据得出的遗传距离如表3所示。

运用Statistica 6.0软件中聚类分析程序对4个杂交组合F1群体框架数据通过临近法 (joining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图如图2所示。

由4个群体聚类图及遗传距离可以看出,B×W F1与B×D F1最为接近,然后与B×Q F1相聚,而B×P F1与其他3个杂交组合F1形态遗传距离较远,形态差异较大。

表3 鳢鱼4个杂交组合F1的遗传距离

图2 鳢鱼4个杂交组合F1聚类结果

2.3.2 主成分分析

把鳢鱼4个杂交组合F1形态框架数据划分成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与聚类分析结果相符,从主成分1和2散点图 (图3)中可以看出,B×W F1、B×D F1及 B×Q F1重合部分较大,而B×P F1重合部分较少。

图3 乌鳢4个杂交组合F1群体1,2主成分的散点图

主成分分析结果中主成分1,2,3的贡献率分别为30.72%,8.17%和6.32%(表4),均未超过50%,说明各杂交组合F1的差异较小,不存在各杂交组合间具备显著差异的形态参数。

3 小结与讨论

鱼类的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由性腺发育状况直接决定,性腺越重,则性腺指数越大,怀卵量就越多,因而雌鱼的性腺指数与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存在显著正相关[4]。本研究中,斑鳢是热带、亚热带品种,在江浙地区需加温越冬,而乌鳢具有很好的抗寒能力,无需加热,自然条件下可顺利越冬。种质本身的差异加上不同的亲本培育条件,使亲本性腺发育经常出现无法正常匹配的情况,尤其在早期繁殖时显得特别明显。因此作者认为杂交鳢的人工繁殖关键在于母本斑鳢与父本乌鳢性腺发育的时间匹配。钱塘江群体及洞庭湖群体乌鳢基本处于同一纬度,温度等环境条件相似,在本地环境条件培育相对比较适宜,而鄱阳湖、微山湖群体本身环境就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上与斑鳢的匹配问题,这就导致了鄱阳湖群体乌鳢、微山湖群体乌鳢与斑鳢人工杂交催产率等指标都相对较低。通过进一步的驯养及培育条件的改善可能会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善。4个杂交组合的母本均为珠江群体斑鳢,因此在产卵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各杂交组合间受精率也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繁殖特性主要表现在催产率方面。孵化率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未受精卵霉变引起的感染,与各杂交组合间的种质特性无直接关联。4个杂交组合的繁殖性能的差异也是种质特性差异之一,环境因素与种质因素究竟哪一个为主导因素还需大量实验的验证。但通过对繁殖性能具有优势的个体进行选择保种,有望提高其繁殖性能,这也是杂交鳢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

表4 鳢鱼4个杂交组合F1主成分1,2,3及其贡献率

不同的亲本群体,其基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杂交后其F1也相应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性能[5]。本研究中,B×W F1表现出高于其他3个杂交组合F1的显著生长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山湖群体乌鳢与珠江群体斑鳢在生长方面是相对优良的杂交组合。因此,通过对微山湖群体乌鳢亲本培育技术的改进及繁殖性能优异个体的筛选,将有望提高杂交鳢的综合性能,达到良种选育的目的。

体型差异是遗传差异的一种具体表现,地理距离越远,生殖隔离越大,其遗传距离也越大,相应表现在体型上的差异也越大[6]。在本研究中,B×P F1与其他3个组合F1的形态差异最大,但其父本与钱塘江群体、洞庭湖群体应同属长江流域,而微山湖则属黄河流域。因此,鳢鱼形态上的差异不能完全体现遗传上的差异。

[1] 冯晓宇.乌鳢养殖新品种:杂交鳢杭鳢1号品种介绍[J].科学养鱼,2011(7):44-45.

[2] 张尧庭,方开秦.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93-401.

[3] 李思发.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种质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0.

[4] 毕详,项松平,王剑,等.瓯江彩鲤配套选育系繁殖性状的配合力测定与杂交优势分析 [J].中国水产科学,2012,19(5):775-783.

[5] 李思发,王成辉,刘志国,等.三种红鲤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遗传相关分析 [J].水产学报,2006,30(2):175-180.

[6] 罗坤,杨国梁,孔杰,等.罗氏沼虾不同群体杂交效果分析[J].海洋水产研究,2008,29(3):67-73.

猜你喜欢
乌鳢微山湖催产
乌鳢
垂钓(2024年2期)2024-04-29 00:00:00
不同催产剂型对人工培育巴马拟缨鱼性腺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水产养殖(2024年3期)2024-03-26 18:03:20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不同地区乌鳢和白化乌鳢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微山湖上,那一对夫妻“摆渡人”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2
美丽的微山湖
乌鳢全人工饲料健康养殖技术
农业知识(2019年5期)2019-03-26 09:06:12
乌鳢与白乌鳢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淡水渔业(2018年3期)2018-05-17 07:19:10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泰山螭霖鱼全人工催产繁殖技术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