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史》看射箭运动在宋朝的发展*

2013-12-06 03:37:35王银婷
体育教育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射中武学弓箭

王银婷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从《宋史》看射箭运动在宋朝的发展*

王银婷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宋史》一书是记录整个宋代文化、经济、政治以及教育制度等的一部比较全面的书籍。射箭作为古代的一项比较盛行的运动项目,在《宋史》中也被很好地记载了下来。射箭运动经过不断发展种类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射箭运动在宋代的流行不仅仅局限在上层统治者,平民老百姓对射箭运动的喜爱也可以在《宋史》中寻得踪迹。

《宋史》;射箭运动;宋朝

射箭这一活动是人类祖先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明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刚开始射箭活动并不是为了娱乐或战争,而是为了解决当时人们的最起码的温饱问题,原始的人们不懂耕种,饥饿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去抓一些动物来充饥。而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到了氏族部落时期,射箭的主要用途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它不再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而是被当做城邦之间争夺土地和权利的一种战争方式,变成了一种军事武艺活动。到了封建社会,射箭越来越被统治者所看重,它不仅是很好的战争工具,更是统治者们闲暇时很好的娱乐活动,在周代的六艺中就有关“射”这一项内容。后来射箭就又多了一种功能——娱乐,而射箭运动也越来越被统治者和上层人士所重视。

1 宋代的“大射仪”

在宋代有“大射仪”之说。“大射之礼,废于五季,太宗始命有司草定仪注。其群臣朝谒如元会。酒三行,有司言‘请赐王、公以下射’,侍中称制可。皇帝改服武弁,布七埒于殿下,王、公以次射,开乐县东西厢,设熊虎等侯。”大射仪在五代的时候被废除,说明在五代之前就已经有了这种仪式。文章中说宋太宗命人起草大射仪的制度和章程。到了这一天全部的大臣像拜会正会一样来参加大射仪,先是喝酒,酒过三轮,就开始大射,这时皇帝换上武服武帽,在殿里放置像矮墙一样的东西,在东西两厢有乐师在奏乐,并在殿上摆上熊虎箭靶。

既然是进行比赛,那就要分出名次,好的就要进行嘉赏,鼓励他们下次有更好的表现,不好的要进行惩罚,以盼下次能有所进步,这样才能激发参加者的斗志。“陈赏物于东阶,以赉能者;设丰爵于西阶,以罚否者。”“预射官中者,帝为之解,赐袭衣、金带、散马,不解则不赐。”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在进行比赛的时候,把赏赐的东西放在东面,这些东西有衣服、腰带还有马。把放酒器的托盘和酒器放在西面,如果参赛者射的不好就惩罚他们喝酒。

作为宫中的重要的仪式之一,大射仪的过程远远没有以上说的这么简单。在《宋史》卷一百一十四《嘉礼五》中详细的记载了大射仪的过程。“政和宴射仪:皇帝御射殿,侍宴官公服、系鞋,射官窄衣,奏圣躬万福,再拜升殿。酒三行,引射官降,皆执弓矢,谢恩再拜,三公以下在右,射官在左,不射者依坐次分立。”大概的意思是说在进行大射仪之前,皇帝在射箭的宫殿先宴请百官,并赐给百官以射箭的时候穿的衣服,同时百官要感谢皇帝的恩德。酒过三轮,把弓箭给将要进行射箭的官员,这些官员要再次对皇帝谢恩。将要进行比赛的官员在左,不进行比赛的官员在右依照官位的高低依次分坐。

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的统治者皇帝在这么重要的大礼上当然要进行比赛的,不光是要进行比赛,而且是第一个进行射箭的人。如果皇帝射中了,这个礼仪就会繁琐的多了,在《宋史》卷一百一十四《嘉礼五》中是这样记载的“皇帝初射中,舍人赞拜,凡左右祗应臣僚,除内侍外,并阶上下再拜。行门、禁卫、诸班、亲从、诸司祗应人并自赞再拜。招箭班殿上躬奏讫,跪进碗。射官先传弓箭与殿侍,侧立。内侍接碗讫,就拜,起,降阶再拜。有司进御茶床,天武引进奉马列射垛前,员僚奏圣躬万福,东上合门官诣御前,躬奏班首姓名以下进酒。班首以下横行立,赞再拜,班首奉酒进,乐作,饮毕,殿上臣僚再拜。舍人赞各赐酒,群官俱再拜,赞各就坐,群官皆立席后,引进司官临阶,宣进奉出,天武奉马出,乐合,复赞就坐,饮讫,揖,兴,诸司收坐物等。射官左侧临阶,取弓箭侍立。皇帝再射中的或双中,如上仪。进酒临时取旨,得旨进酒,更不进奉中扁碗。及解中,更不贺、不进酒。”

皇帝射个箭礼节那么的繁琐,那么臣子在射箭的时候有什么礼节呢?在《宋史》卷一百一十四《嘉礼五》中是这样记载的“臣僚射中,引降阶再拜讫,殿下侧立。御箭解中,招箭班进碗,如上仪。舍人再引射,中官当殿揖,躬宣‘有敕,赐窄衣、金带’。跪受,箱过再拜,过殿侧服所赐讫,再引当殿再拜,更不射。如宣再射,或更赐箭令射,如未退,即就位再拜。如再射中,御箭再解中,赐鞍辔马如上仪。臣僚射中,御箭不解,引降阶再拜,立。招箭班殿上躬奏讫,下殿,舍人宣‘有敕,赐银碗’。跪受执碗并箭,就拜,起,再拜。如合赐散马,即同宣赐,宣‘有敕,赐银碗,兼赐散马若干匹’。射讫,进御茶床,诸司复陈坐物等,群官各立席后,赞就坐,群官俱坐。酒五行,宣示盞、宣劝如仪,皆作乐。宴毕,内侍举御茶床,三公以下降阶再拜,退。”显然,臣子射的好坏以赏赐来进行评比。射中了,礼节比皇帝射中的时候简单了许多。如果臣子射中了,只需向皇帝进行跪拜,这时候招箭班的人会把臣子射的成绩呈给皇帝看,皇帝会根据射箭的好坏,对臣子进行赏赐。

2 武学、武举中的射箭运动

武学是宋朝最早设立的专科学校。庆历三年,诏置武学于武成王庙,以阮逸为教授。八月,罢武学,以议者言‘古名将如诸葛亮、羊祜、杜预等,岂专学孙、吴’故也。熙宁五年,枢密院言:‘古者出师受成于学,文武弛张,其道一也,乞复置武学。’诏于武成王庙置学。”早在宋仁宗庆历三年,已经在武成王庙设立了武学,但是由于当时重文轻武的思想比较严重,到了八月武学就被废除,一直到了宋神宗熙宁五年,在武成王庙又恢复了武学。所以武学建立的真正时间应该是宋神宗熙宁五年。

到了南宋时期,武学被废除了一段时间,直到绍兴十六年才又被重新建立起来。“绍兴十六年,诏修建武学,武博、武谕以兵书、弓马、武艺诱诲学者。”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武学学习,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军事兵法,而且还要善于骑马射箭,懂得武艺。可见这时候的武学已秉承“文武合一”的思想,而射箭运动也在这时被作为重要的一科列在了武学之中。

宋承唐制。宋朝沿用了唐朝的选举制度,分为文科和武科。文科就是考八股文,武科又叫做武举,而射箭活动在武举中占了重要的地位“生员及应举者不过二百人。春秋各一试,步射以一石三斗,马射以八斗,矢五发中的;或习武伎,副之策略,虽弓力不及,学业卓然:并为优等,补上舍生,毋过三十人。试马射以六斗,步射以九斗,策一道,孙、吴、六韬义十道,五运补内舍生。马步射、马战应格,对策精通、士行可称者,上枢密院审察试用;虽不应格而晓术数、知阵法、智略可用,或累试策优等,悉取旨补上舍;武艺、策略累居下等,复降外舍。”

3 田猎中的射箭运动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春蒐、夏苗、秋狝和冬狩之说,到了唐代,田猎活动已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礼仪程序,到了宋代这一活动仍被统治者所喜爱。“田猎。太祖建隆二年,始校猎于近郊。先出禁军为围场,五坊以鸷禽细犬从,帝亲射走兔三,从官贡马称贺。其后多以秋冬或正月田于四郊,从官或赐窄袍暖靴,亲王以下射中者赐以马。”

后来到了宋太宗时期,田猎的时间又发生了改变。“帝常以腊日校猎,谕从臣曰:‘腊日出狩,以顺时令,缓辔从禽,是非荒也。’”这时候皇帝田猎的时间改为在腊月,原因是在腊月打猎,顺应季节的变换,能缓解动物的生育,这样动物就不会越来越少。显然宋太祖时期田猎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田猎回来的猎物都会被送到宗庙进行祭祀,“诏以古者搜狩,以所获之禽荐享宗庙,而其礼久废,今可复之。遂为定式。”打来的猎物被送到宗庙这一习俗显然不是在宋太宗时期形成的,只是被废弃了很久,在这个时候又得以重新恢复。皇帝不喜欢弋射,把为皇帝饲养猎鹰猎犬的“五坊”之职给废除了。五坊中的猎鹰猎犬都得以放生,并且给文武百官说不得上献猎鹰和猎犬。在《宋史》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已而定难军节度使赵保忠献鹘一,号‘海东青’,诏还赐之。”

宋真宗时期,皇帝下诏养十余只比较好的鹰鹘,以备在诸王跟从时进行展示,他不允许把田猎场围起来,而是准许老百姓进行正常的耕种和放牧。“至仁宗时,言者言校猎之制所以顺时令、训戎事,请修此礼。于是诏枢密院奏定制度。猎日五鼓,帝御内东门,赐从官酒三行,奏钧容乐,幸琼林苑门,赐从官食。遂猎于杨村,宴于幄殿,奏教坊乐。遣使以所获驰荐太庙。既而召父老临问,赐以饮食茶绢,及五坊军士银绢有差。宰相贾昌朝等曰:‘陛下暂幸近郊,顺时田猎,取鲜杀而登庙俎,所以昭孝德也;即高原而阅军实,所以讲武事也;问耆老而秩饫,所以养老也;劳田夫而赐惠,所以劝农也。乘舆一出,而四美皆具。伏望宣付史馆。’从之。”到了仁宗年间田猎时的礼仪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在田猎之前要进行宴饮,酒过三行,奏乐,进行田猎。得到的猎物叫人送到太庙。皇帝在田猎中不光是进行打猎,同时还召集一些年岁较大的老百姓进行询问,并且赏赐给他们一些茶绢等物。这时的田猎活动不但是为了娱乐,而同时有训练军队的作用。“帝谓田猎以训武事,非专所获也,悉纵之。免围内民田一岁租,仍召父老劳问。其后以谏者多,罢猎近甸。自是,终靖康不复讲。”

从上面的几段文字可以看出,宋朝继承了前朝的田猎活动,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革,使它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田猎活动不仅是宋朝统治者用以娱乐的活动方式,更是为宋统治者江山的稳固起了重要的作用。

4 宋代民间的射箭组织

射箭活动在宋代时期不仅被上层统治者所重视,同时民间对它的喜爱程度也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民间自发组织的“弓箭社”了。关于“弓箭社”在《宋史》中是这样记载的“河北旧有之。熙宁三年十二月,知定州滕甫言:‘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便利,与夷人无异。欲乞下本道逐州县,并令募诸色公人及城郭乡村百姓有武勇愿习弓箭者,自为之社。每岁之春,长吏就阅试之。北人劲悍,缓急可用。’从之。”

从上文中可以得知“弓箭社”在河北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一段时期一度被废弃,到了宋代又被重新设置,北宋文学家、诗人苏轼对“弓箭社”的重置起了重大作用。这个在《宋史》中也有迹可寻“元佑八年十一月,知定州苏轼言:……今河朔西路被边州军,自澶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事,谓之头目。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出入山坂,饮食长技与敌国同。立赏罚,严于官府,分番巡逻,铺屋相望,若透漏北贼及本土强盗不获,其当番人皆有重罚。遇其警急,击鼓,顷刻可致千人。器甲鞍马,常若寇至。盖亲戚坟墓所在,人自为战,敌深畏之。……熙宁六年,行保甲法,强壮、弓箭社并行废罢。熙宁七年,应两地供输人户,除元有弓箭社、强壮并义勇之类并依旧存留外,更不编排保甲。看详上件两次圣旨,除两地供输村分方许依旧置弓箭社,其余并合废罢。虽有上件指挥,公私相承,元不废罢,只是令弓箭社两丁以上人户兼充保甲,以至逐捕本界及他盗贼,并皆驱使弓箭社人户用命捉杀。见今州县,全藉此等寅夜防拓,灼见弓箭社实为边防要用,其势决不可废。但以兼充保甲之故,召集追呼,劳费失业,今虽名目俱存,责其实用不逮往日。臣窃谓陕西、河东弓箭手,官给良田,以备甲马。今河朔沿边弓箭社,皆是人户祖业田产,官无丝毫之损,而捐躯捍边,器甲鞍马与陕西、河东无异,苦乐相远,未尽其用。近日霸州文安县及真定府北寨,皆有北贼惊劫人户,捕盗官吏拱手相视,无如之何,以验禁军、弓手皆不得力。向使州县逐处皆有弓箭社,人户致命尽力,则北贼岂敢轻犯边寨,如入无人之境?臣已戒饬本路将吏,申严赏罚,加意拊循其人,辄复拾用庞籍旧奏约束,稍加增损,别立条目。欲乞朝廷立法,少赐优异,明设赏罚,以示惩劝……”在这段奏章中,苏轼说出了为什么要重置“弓箭社”的原因,原因是在边境有许多贼寇和强盗,而当时的边境官兵不够,但是弓箭社组织的人比较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习惯,并且弓箭社的人员个个都是弓箭能手,弓矢技艺高强。

5 结束语

以上从《宋史》中进行引文,分别从“大射仪”、“武学、武举”、田猎以及“弓箭社”四个方面对射箭运动在宋代的发展进行阐述,并对射箭运动在对宋代社会稳定上的作用进行了说明。总的来说射箭运动在宋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也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1]林友标.苏轼与弓箭社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2):20-21.

[2]马明达.宋朝的玉津园宴射[J].西北民族研究,2007(6):17-19.

[3]杨向东.中国体育通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Archery Development in Song Dynasty Viewed from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WANG Yin-ting
(Sport Dept.,Suzhou Univ.,Suzhou 215006,China)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is a record of culture,economy,politics and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Song Dynasty.As an old type of sport,archery is also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There are more and more types of archery and the archery skills become more and more advanced with its development.In the record of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archery is popular among both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 common people in Song Dynasty.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archery;the Song Dynasty

G852

A

1672-268X(2013)04-0063-03

2013-04-13)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志(汉民族部分)子课题。

猜你喜欢
射中武学弓箭
惊弓之鸟
弓箭风波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 12:14:36
弓箭告急!请求支援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中华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4 07:13:28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中华建设(2017年10期)2017-04-04 06:19:02
论阿勒泰乌梁海部弓箭的崇拜
投飞镖
小小名侦探
教师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