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华
(商洛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陕西商洛 726000)
自我和谐是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对个体维持身心健康、促进个体内部和谐和外部协调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而言,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但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差距时,个体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1994年,国内学者王登峰发表了《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一文,自此,自我和谐研究开始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该领域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近40%的文献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自我和谐的现状[1]、特点[2]、影响因素[3]、作用机制[4],以及它与应对方式[5]、生活应激和满意度[6]、父母教养方式[7-8]等相关变量的关系。
就心理健康研究领域而言,自1935年徐春霖发表《工人的心理健康》一文以来,国内已有近十万项成果。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截止2012年1月底,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以“心理健康”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共有记录74598条,其中以学术期刊论文为主,共发表62937篇(占84.37%),另外还发表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791篇 (占9.11%),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67篇(占0.63%)及重要会议论文4403篇(占5.90)。分析这些文献发现,自1998年心理健康年度研究首次突破千篇文献以来,近15年来研究保持每年持续增长趋势,2001,2002,2004,2005,2007,2008,2010 年分别超过两千、三千、四千、五千、七千、八千、九千篇,2010年出版文献高达9500余篇,可见,该领域研究文献十分丰硕。在众多文献中,很多研究者关注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若以“心理健康”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共有记录22197条,占检索文献的29.76%,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占有较大比重,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从现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经历了调查、理论综述、测量发展和社会应用等阶段,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渐由最初的外在变量向内在机制研究转变,呈现出精细化的研究特点[9]。
近年来,随着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两大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不同区域大学生[10-11]、不同类型或群体学生[12-19]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但有关二者关系的研究在地域性、针对性、代表性、连续性、精细性和系统性等方面尚有待深入。由此,本研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以地方高校为研究的生态文化情境,以心理普查为样本数据来源,以大学新生为具体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系统探讨学生自我和谐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揭示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考察自我和谐在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为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并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依据和参考。
有效研究对象为某地方高校2211名大一学生。其中,男生779人,女生1431人(1人缺失);城市学生297人,乡镇学生 375人,农村学生1525人(缺失14人):特困生126人,非特困生2068人(17人缺失);独生子305人,非独生子1900人(6人缺失):文史类学生1287人,理工类学生711人,艺术类学生213人;专科学生1423人,本科学生661人,专升本学生120人(7人缺失)。在学校影响因素调查中,对学校满意的534人,一般满意度1434人,不满意的238人(5人缺失);对专业满意的1122人,一般满意度935人,不满意的153人(1人缺失);同伴关系良好的1792人,关系一般的406人,关系较差的11人(5人缺失);师生关系良好的1438人,关系一般的748人,关系较差的21人(4人缺失)。在家庭影响因素调查中,父亲文化水平为小学的306人,中学的1644人,大学的245人(16人缺失);母亲文化水平为小学的572人,中学的1475人,大学的142人(22人缺失);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500元的953人,500-1000元的857人,1000-1500元的212人,1500-2000元的91人,不少于2000元的81人(17人缺失);家庭关系良好的1907人,一般的257人,较差的44人(3人缺失)。
1.2.1 自我和谐量表
自我和谐问卷(SCCS)中文修订版[20]由三个维度、共35个项目组成: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因子,包括16个项目,主要反映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包含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症状更多地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2)自我的灵活性因子,包括12个项目,它与敌对和恐怖的相关显著,预示了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3)自我的刻板性因子,包括7个项目,它与偏执存在显著相关。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 (1=完全不符合;2=有些不符合;3=难以确定;4=有些符合;5=完全符合),通常用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可以用于评估心理治疗研究和实践的疗效。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本量表采用5点计分,1表示没有该症状,2表示有该症状但不频繁,3表示有该症状但属于中等程度,4表示该症状相当严重,5表示该症状很严重。该量表共90个项目,主要从感觉、思维、情绪、意识、行为及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角度考查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症状、偏执、精神病性和饮食与睡眠情况等10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本量表总体 Cronbach α 系数为 0.97,各因子系数在 0.64-0.87。
1.2.3 大学新生基本资料调查表
主要考察大学生的性别、年龄、生源(分为城市、乡镇、农村)、独生状况、专业(分为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学历(分为专科、本科、专升本)、家庭情况及学校情况。学校情况包括对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及同伴、师生关系,分别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和“良好”“一般”“较差”;家庭情况包括家庭主要父、母成员文化程度、家庭月人均收入、家庭成员关系等问题。
问卷设计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施测时以班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答题完毕后当场收回,并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有效数据进行录入、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2.1.1 自我和谐的基本现状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新生自我和谐程度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具体来讲,新生的自我与经验和谐及自我不刻板性偏高,但自我灵活性较好。
表1 新生自我和谐的总体状况(x±s)
2.1.2 自我和谐的组群特点
为了进一步考察不同组别新生自我和谐度的差异性,根据自我和谐量表使用说明,本研究将自我不和谐总分小于等于74分的397人视为低分组(占18%),将高于等于103分的248人视为高分组(占11%),将处于中间位置的1566人视为中间组(占7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别新生自我和谐总分 (F=2773.83;P=0.000)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 (F=626.95;P=0.000)、自我不灵活性(F=105.64;P=0.000)、自我刻板性(F=593.57;P=0.000)三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高分组学生在自我不和谐总分及三个因子上均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学生,中间组学生在自我不和谐总分及三个因子上高于低分组学生。
2.2.1 性别、独生和特困状况对自我和谐的影响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对学生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t=3.06;P<0.01)及自我不灵活性(t=3.54;P<0.001)具有显著影响,女生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高于男生(2.63±0.63;2.54±0.68),而男生的自我不灵活性高于女生(2.36±0.72;2.26±0.58);独生状况对学生的自我和谐总分(t=2.40;P<0.05)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因子(t=3.73;P<0.001)具有显著影响,非独生子女的自我不和谐总分(2.48±0.36;2.42±0.38)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2.62±0.64;2.47±0.70)高于独生子女学生;特困状况对学生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t=3.21;F=105.64;P=0.000))具有显著影响,特困生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2.76±0.59;2.58±0.65)高于非特困生。
2.2.2 学历、专业和生源状况对自我和谐的影响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对新生自我和谐总分(F=3.06;P<0.05)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F=3.03;P<0.05)、自我不灵活性 (F=6.85;P=0.001)、自我刻板性(F=5.26;P<0.01)三个因子均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专科生的自我不和谐总分及自我不灵活性、自我刻板性高于本科生;专业对新生自我不灵活性(F=4.21;P<0.05)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理工类学生的自我不灵活性高于文史类学生;生源状况对新生自我和谐总分(F=3.28;P<0.05)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F=5.49;P<0.01)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农村学生的自我不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高于城市学生。
2.2.3 家庭因素对自我和谐的影响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文化对新生自我和谐总分(F=6.06;P<0.01)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F=6.67;P<0.01)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父亲为小学文化的学生自我不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高于父亲为中学或大学文化的学生;母亲文化对新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F=3.28;P<0.05)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母亲为小学文化的学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高于父亲为大学文化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对新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F=3.23;P<0.05)及自我不灵活性(F=3.29;P<0.05)有显著影响,但多重比较结果没有发现不同家庭经济月收入学生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及自我不灵活性方面的具体差异;家庭关系对新生自我和谐总分(F=11.58;P=0.000)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F=9.14;P=0.000)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家庭关系较差的学生自我不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高于家庭关系一般的学生。
2.2.4 学校因素对自我和谐的影响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满意度对新生自我和谐总分(F=12.47;P=0.000)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F=19.32;P=0.000)、自我刻板性(F=3.23;P<0.05)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对学校不满意学生的自我不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高于对学校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学生,对学校比较满意学生的自我不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高于对学校满意的学生;专业满意度对新生自我和谐总分(F=13.58;P=0.000)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F=9.13;P=0.000)、自我不灵活性(F=7.24;P<0.01)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对专业不满意学生的自我不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不灵活性高于对专业满意的学生;同伴关系对新生自我和谐总分(F=55.43;P=0.000)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F=37.23;P=0.000)、自我不灵活性(F=12.95;P=0.000)、自我刻板性(F=11.29;P=0.000)均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同伴关系较差学生的自我不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高于关系较好或一般的学生,同伴关系较好或一般的学生的自我刻板性高于关系较好的学生,同伴关系一般学生的自我不灵活性高于关系较好的学生;师生关系对新生自我和谐总分(F=45.39;P=0.000)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F=36.40;P=0.000)、自我不灵活性(F=10.86;P=0.000)、自我刻板性(F=7.25;P<0.01)均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师生关系较差学生的自我不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高于关系较好或一般的学生,师生关系一般学生的自我不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不灵活性、自我刻板性高于关系较好的学生。
由表2结果可以看出,新生自我不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和自我刻板性因子与SCL-90总分及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自我不灵活性与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在 0.151-0.521。
表2 新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r)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组别新生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差异性,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组别新生心理健康总分(F=178.91;P=0.000)及躯体化(F=70.81;P=0.000)、强迫症(F=137.16;P=0.000)、人际敏感(F=156.45;P=0.000)、抑郁(F=167.43;P=0.000)、焦虑(F=126.64;P=0.000)、敌对(F=92.79;P=0.000)、恐怖(F=91.09;P=0.000)、偏执(F=115.47;P=0.000)、精神病性(F=140.29;P=0.000)、饮食睡眠(F=56.71;P=0.000)等 10 个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高分组学生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均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学生,中间组学生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均高于低分组学生。
为了进一步研究自我和谐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根据对等组法的原则,设置了多个标准进行统计控制,从中选出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性别、学历、专业、生源、独生)、家庭状况(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收入)、学校状况(学校满意度、专业满意度、师生关系、同伴关系)3个标准的14项内容接近相等,但入学两个月时心理健康水平差距悬殊的人。这14项内容为:年龄相同,均为1989年出生的学生;性别相同,均为女生;学历相同,均为专科生;专业相近,均为文科生,含艺术生;生源相近,为农村或乡镇学生;独生状况相同,均为非独生子女学生;父亲文化水平相近,均为中小学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相近,均为中小学文化水平;家庭关系相近,均达到一般以上水平;家庭收入相近,人员月收入均在1000元以下;学校满意度相近,均达到一般满意以上;专业满意度相近,均达到一般满意以上;同伴关系相近,均达到一般以上;师生关系相近,均达到一般以上。参照以上标准和内容,共挑选了三组学生,共164人,其中高分组学生15人,低分组32人,中间组117人,各组学生所占比例与新生普查数据时所占比例接近。
由表3可见,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变量后,高中低自我和谐三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明显的差异,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SCL-90总分上高分组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中间组高于低分组;就SCL-90因子来讲,在强迫症、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上高分组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中间组高于低分组,在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和睡眠饮食上高分组和中间组高于低分组,此外,中间组的躯体化高于低分组、高分组的恐怖高于低分组。这说明,新生的自我和谐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
表3 高中低三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生自我和谐程度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自我与经验和谐及自我不刻板性偏高,但自我灵活性较好。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3,15],这表明,地方高校新生的总体自我和谐处于较平衡状态,但在和谐的具体表现上尚有待培养和提升。
其次,本研究发现,自我不和谐高分组新生约占总体的11%,与已有研究结果相比[1,10],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和谐水平较差的新生检出率居中。此外,本研究对高低中三组新生自我和谐水平差异的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段建华于1995年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程度三组的划分[20]仍具有研究的指导意义。
3.2.1 性别、独生和特困状况对自我和谐的影响
从性别差异来看,卓云莹等对1564名新疆新生自我和谐性别差异比较结果发现女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度高于男生,而李志凯等对248名本科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结果并发现性别的主效应,这些不一致结果表明,新生自我和谐的性别差异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已有研究较少关注自我和谐的独生和特困状况差异,本研究结果说明,独生和特困状况对新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具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大部分非独生子女和特困生来自于农村,他们在自我能力和情感的评价、自我一致性及无助感等方面往往容易表现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特点,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增进非独生子女及特困生的幸福感和心理资本可能是提升他们自我和谐水平的可行途径[21],这值得研究者未来对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做深入探讨。
3.2.2 学历、专业和生源状况对自我和谐的影响
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者关注不同群体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整体状况,张虎祥等以1000名理工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了自我和谐与相关变量关系,左银舫以湛江地区95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自我和谐状况进行分析,卓云莹以1564名新疆新生为调查对象对自我和谐与相关变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而系统考察学历、专业和生源状况对自我和谐影响的研究不多。本研究结果说明,学历、专业和生源状况是影响新生自我和谐程度的重要变量。从具体表现来看,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自我和谐水平较差,与文史类学生相比理工类学生的自我灵活性较差,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较差,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的变迁、个人认知的差异等。一方面,这些现象是否具有地方高校特殊性?是否是新生所特有的现象抑或是在校大学生的普遍问题?不同专业不同动机水平(如,英语学习动机不同者[22])新生的自我和谐有何特点?诸多问题有待未来研究。另一方面,学历、专业和生源状况对自我和谐影响的结果对地方高校新生的人格健康教育具有一定启示,这就需要地方高校重视新生的自我和谐,制定可行的措施,加强人格健康教育,以便更好地促进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3.2.3 家庭因素对自我和谐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说明,父母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及家庭关系等家庭因素对新生自我和谐状况具有显著影响,父母文化水平过低、家庭成员关系差是造成新生自我和谐水平低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缩小收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度教育,这些举措有利于从早期着手改善学生的家庭状况,这对于提高新生自我和谐的整体水平意义深远。当然,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家庭的主要成员应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改进教养方式,努力改善家庭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例如,对568名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接受与支持子女,避免过度干涉与保护。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深远,应加强早期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任重道远。
3.2.4 学校因素对自我和谐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说明,学校和专业满意度、同伴和师生关系等学校因素对新生自我和谐状况具有显著影响,对学校或专业不满意、同伴或师生关系差是造成新生自我和谐水平低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部分新生入校后因适应性不良问题产生较严重的自我不和谐状态,甚至造成转学、休学、多次转专业甚至辍学等现象。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殊性,加强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对学校或专业的满意度;由此可见,学校因素对新生的适应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应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现代新媒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改善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本研究发现,新生自我不和谐总分及因子与SCL-90总分及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赵冰洁等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160名本科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问题呈显著正相关性,自我灵活性与心理问题呈负相关性。包陶迅对816名新生自我和谐水平与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结果也发现SCL一90总分各因子得分与自我和谐量表中的不和谐因子显著正相关,与灵活性因子显著负相关,与刻板性因子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新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李艳兰的研究发现,有自杀意念组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躯体化、抑郁、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强迫症状和恐怖因子对自杀意念有明显预测作用。由此,地方高校应重视新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这一紧密联系及其对预防学生自杀的作用。
本研究对考察不同组别新生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分组学生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均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学生,中间组学生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均高于低分组学生。为了进一步研究自我和谐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14个变量后,高中低自我和谐三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明显的差异,这说明,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差,这启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和谐。王春娟等从罗杰斯自我和谐理论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的三大策略,即,要正确认识自我,满足“自我关注需要”;不要过度追求“积极关注需求”,客观评价自我;面对现实,做充分发挥潜能的人[23]。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及分析,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应针对新生自我和谐现状、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新生自我和谐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在本研究范围内,得出主要结论:地方高校新生自我和谐程度处于中等水平,高、中、低不同自我和谐水平组新生的自我和谐存在一定差异;性别、独生和特困状况、学历、专业和生源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父亲和母亲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关系等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和专业满意度、同伴和师生关系等学校因素对新生的自我和谐具有一定影响;新生的自我不和谐总分及因子分与SCL-90总分及因子分存在正相关性;高、中、低不同自我和谐水平组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在控制多个变量后自我和谐对新生的心理健康仍具有显著影响。
[1]左银舫.湛江地区950名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9):805-807.
[2]李志凯,崔冠宇,赵俊峰,等.本科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380-382.
[3]肖燕秋,姚仁斌,李志刚.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6):36-38.
[4]李志勇,吴明证.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82-84.
[5]李志凯.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6(11):45-46.
[6]桑青松,葛明贵,姚 琼.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生活应激、生活满意度的相关[J].心理科学,2007(3):42-44.
[7]孟秀红,何成森,邢 超,等.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5):57-59.
[8]梁瑞琼,王苑芮.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2):73-75.
[9]刘 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2):52-54.
[10]卓云莹,孙秀玲.新疆高校新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实证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5-57.
[11]艾 娟.陕北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7-128.
[12]胡 华,李 敏,韩爱华.军校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19):2916-2917.
[13]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6):478-480.
[14]包陶迅.大学新生自我和谐水平与心理健康[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125-128.
[15]卢 莉,薛朝霞.大学新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19-1020.
[16]温子栋,高 健,朱 莹,等.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42-45.
[17]吴 刚,郭秀丽,张淑媛,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11):1287-1289.
[18]张虎祥,田 宇,杨建文,等.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21):4199-4200.
[19]李艳兰.大学生自我和谐、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2):17-18.
[20]杨宪华,邹媛园.患强迫症大学新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2-14.
[21]杨宪华.本科生幸福感与心理资本的状况及其关系[J].商洛学院学报,2012(2):58-61.
[22]徐淑燕,张建芳.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2(5)89-92.
[23]王春娟,冯海英.从罗杰斯的自我和谐理论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教育探索,2009(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