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自然之名

2013-10-25 06:55:16高笑楠
时间线 2013年4期
关键词:木质创客材质

高笑楠

吴燕玲(Elaine Ng Yan Ling),来自伦敦的85后英籍华裔女孩,是本期创客封面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设计出身、非硬件行业的创客。

也正因此,吴燕玲和她的创作,正在不断拓宽人们对“创客”的认识——不必局限在某些行业,但必是努力将创意变为现实、从细微处改变世界的创造者。

一块木质板材上,泛起极轻薄的木丝浮雕,层次清晰,由里及表,组成类似花朵、波浪、地图等创意图案。仔细观察,会发现镂空浮起的每一条木丝上,都细密地缝有贯穿其中的金属丝。这些金属丝是镍钛合金,它的另一个名称更为人熟知——记忆金属。通电后,记忆金属的形状会随温度、热量而改变。与之一道改变的,还有与之紧密相连的木丝。

无论远观还是近赏,会发现这样一幅图景:木丝浮雕镂空泛起在木板之上,通电后,并非机械张合,而是轻微起伏,一呼一吸,似有生命。

这个创意作品的原理,很容易被误解为是“通电后,热量引起记忆金属的变化,从而牵引木丝的变化”。但实际却是,热量通过记忆金属传导给木丝,不仅让前者发生变化,也让木丝自发产生起伏,观感上令人误以为是一体。

这是典型的吴燕玲作品,在以硬件创业为主的创客圈,显得“鹤立鸡群”。

但谈及该作品的创意来源,吴燕玲给出的说法去瞅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科技业:“38亿年前,自然界已出现自然机械运动;12亿年前,松果,像许多其他生物结构y#,被自然赋予‘干燥时张开、潮湿时闭合的自我调节机制。”而诞生于30多年前的记忆金属,恰是人类耗时良久打造出的模拟此功能的人工材料。

只是,由于稳定性不佳,记忆金属的实际应用并不理想。这促使吴燕玲产生改变的动力:“在人工材料中,加入源于自然的设计创意,来获取改进”,这是她一直秉持“自然科技(Naturology)”的设计哲学。

从设计师到科学家

Naturology由Nature(自然)和Technology(科技)两个词汇合成而来,核心在于利用人工技艺激活自然属性,从而促进材质机理对周围环境做出功能性的自然回应。这并非简单仿生——模仿树叶的纹理制造图案,或模仿树叶随水分流动而收缩扩张,而是强调“人工科技”与“自然科技”的和谐、耦合、共生。

2012年,吴燕玲在TED大会上做了相关演讲,她的设计作品帮助这一概念在全球创客、骇客、极客中流行起来,也因此接受美国《连线》杂志的采访。

自大学起,攻读材质-纺织设计专业(Textile Design-weaving)的吴燕玲便对材质的行为机理十分好奇,“那些看来如此轻薄、本该十分脆弱的纤维,是如何支撑重量的?”蝴蝶翅膀上的鲜艳色泽、松果的收缩结构、百合叶的防水蜡质层都令她着迷,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借鉴到自己的创造中?”

不过,以实物呈现Naturology的设计理念,是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自然材质的变化通常是缓慢而不易察觉的,要让人们能够观察到其与人工材质的协同变化,必须十分谨慎地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并寻拢恰当组合。

吴燕玲从基本的仿生学开始研究:相关自然物质的定义是什么?自然形态是如何工作的?自然如何设计自己?她曾花很长时间培育植物根系,做对照组,看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这些根系如何走向,能否借鉴。

在庞杂的仿生学中,吴燕玲在做步步聚焦的工作:寻找适合与人工智能材料相互作用的自然材质。最终,她选定木材,“木纹与记忆金属的协作最好,受阳光影响而发生形状改变的木纹,和通电后受热量作用发生形状改变的记忆金属,接受共同的影响因素:在同等温度下,木纹发生变化时,记忆金属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同理,当加入湿度这一变量时,也会发生类似的协同作用。

然而,自然界中的木质如此之多,该选择哪一种呢?樟木、橡木、褐毛刺,美国胡桃木……吴燕玲在其中嵌入记忆金属丝,观察每一种木质的纹理在热量作用下,与记忆金属的协同反应。

起初,由于对木质和记忆金属的属性都不甚了解,在组合二者时,实验十分困难。她开始学习建立实验日志,详细记录每种组合的每一步反应,对比判断在哪些温度下形状变化稳定,在哪些温度下,形状会复原,等等。

在详细实验过包括湿度、力度、温度等不同变量后,她还会把所有奏效的材质组合起来实验,建立一本新实验日志,记录新反应。

“实验日志非常有用。”吴燕玲对《时间线》说,在寻求专业帮助时,它们一目了然。“在你向别人咨询时,你必须首先让对方相信,你已经做了你力所能及的全部。你只是需要一点帮助。”

事实上,吴燕玲从事的这种实验设计,并无太多前辈专家可直接咨询。很多工作处于交叉领域,属全新探索。

耗费数月的实验工作没有任何有趣的设计,只是不停测验各种材质的组合与临界属性。由于记忆金属在通电后散发高热量,会让木质冒出黑烟。她倾向于花几天时间完成记忆金属与不同木质的缝合工作,再于一天之内,把所有组合一起实验完,观察对比效果,记录数据。

这个过程枯燥却不平淡。当发现忙碌数日来的实验结果不如预期,吴燕玲难免焦虑:“后来,我决定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录制下来,看自己是不是疏漏了什么。”

就这样,她发现有时所谓的“失败实验”,只是时间的玩笑:某些木质与记忆金属并非没有协同,而是震动频率过快,以至裸眼无法观察。她意识到,还应控制组合材料彼此之间的运动频率,这就需要调整电量、热量和湿度。

“在科学试验中,负面数据总是不好的。但对设计而言,并没有所谓的‘负面数据,”吴燕玲说,“在设计中,‘负面数据常能激发另一种全新的设计——‘不奏效简直是创意之源。”她笑着说。她的测试标准是“能动,别着火。”至今,这个过程仍未中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吴燕玲众多的Naturology设计作品中,有金属与木质、与纺织纤维、与塑料及纸张的两两组合,也有多者的混搭。它们都能在某种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可被人感知到的协同作用。

实用主义

这些实验和创作贯穿了吴燕玲的大学、研究生阶段,直到工作。

毕业后,作为材质设计师,她先后在日产欧洲设计中心和诺基亚北京设计中心工作过一年。当向人们解释“材质设计师”这个职业时,她拒绝用“装饰/装修”(Decoration)的字眼:“材质设计并非简单的决定这把椅子该是红的还是绿的,而是要找到材质和色彩的最佳组合,来实现产品功能,传达产品理念甚至公司的设计文化。”

在大公司全职工作并未过多干扰吴燕玲的创作,她充分利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老板知道我是个活跃的设计师,同事们也很乐于听我聊聊自己的最新进展、看我的最新设计。”她甚至被允许弹性安排假期以配合全球各地的展览——米兰、伯明翰、伦敦,加拿大等不少地区的博物馆都曾展览过吴燕玲的作品。

第一次参展的经历,吴燕玲一直记得。那是在2009年的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吴燕玲硕士在读,没有成熟的作品原型,只展示了实验作品和一些表现她创意过程的动画。不少工程师和建筑师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但同时也认为“这个想法对一个研究生来说太野心勃勃。”“他们没有说这完全不可行,对我而言,已经是—种鼓励了。”吴燕玲回忆道。

半年后,已有一系列作品原型的吴燕玲被邀请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展览作品并发表主题演讲,第一次向公众介绍自己的自然科技作品(Naturology)。尽管大部分观众对这种设计技术中内嵌的自然元素兴趣盎然,但依然有不少人难以理解这种设计的实用性:这些作品到底有什么用?

“每个人对‘实用的理解是不同的。”廉价、更换方便的材料能满足日常的实用性,而吴燕玲认为“实用”应体现为“材质的长期和可持续”:“我使用的材质,比如木材,它们有生命力、会随季节而变化。试想,这样能与周围环境互动共生的‘呼吸墙,被整合在人造建筑中,将十分耐用。”

眼下,吴燕玲已经辞去在诺基亚的设计工作,成为一名独立的全职创客。她将在香港和北京建立工作室,承接自然科技的设计制造工作。由于工艺复杂,大部分工作须由她亲自完成。

谈到盈利模式,吴燕玲已有的自然科技设计作品,将按照奢侈品和艺术品来出售。同时,她的工作室加入北京创客空间的孵化项目,后者将帮助她完善作品中的电路设计。并联系合适的设计零售平台。法国设计评论者Isabelle Pascal在北京创立的吾号设计零售平台,是吴燕玲有意向的合作伙伴之一。当然,她希望与更多建筑师合作,扩大作品规模,在室外空间安装这种定位为高端艺术品的大规模设计。

“当下,科技被如此大规模的发明,人们又如此依赖于它。然而,自然应与科技实现对等合作,而非单纯被后者控制。”吴燕玲说,并不是所有的创客都热衷于机械化,“我想调整自然与科技的关系。我们应当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更多自然的认知。”

猜你喜欢
木质创客材质
我是小创客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9:06
衣服材质大揭秘
木质风景画
木质燃料
国际木业(2016年8期)2017-01-15 13:55:23
木质燃料
国际木业(2016年3期)2016-12-01 05:04:53
木质燃料
国际木业(2016年1期)2016-12-01 05:04:11
敢想 敢做 我们是创客
创新时代(2016年6期)2016-07-07 20:18:30
创客
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56
创客
IT时代周刊(2015年7期)2015-11-11 05:49:35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