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决定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向和价值选择。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如何引导他们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复兴。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教育;问题与对策
基金项目:201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学研究项目“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黑龙江地域文化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35130)
近年来,由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高职学生的素质问题越来越关注,不少专家、学者和教师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高职大学生处于一个品格和性格均未定型的时期,可塑性很强。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社会经济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对着 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加上上学货币化、择业自主化、学制弹性化、后勤社会化等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也趋于多样化,给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
1 高职大学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也由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化教育状况得到了改进,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教育机构重要调研报告的查阅和调查发现,我国当代大学生文化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弱化与崇拜西方文化的盲目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疏离甚至断裂。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意识不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弱化等问题。
1.2 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与多元化思想的流行
多元文化的相互冲突,带来了多元价值谱系的相五激荡。蜂拥而起的各种新的社会思潮为大学生提供了各不相同甚至激烈冲突的信仰选择,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中,一部分大学生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淡化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流行思潮,部分人在思想信念上出现动摇,并呈现出不稳定、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剧烈。
1.3 地域文化的缺失与通俗文化的泛滥。
人类文化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从一定意义上来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历史等)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久而久之凝聚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在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的不平均,各地地理条件和民族情况的差异也会使得不同区域出现相对稳定又彼此不同的文化特征。黑龙江地域文化是黑土地上的人对社会认识的积累,是黑龙江教育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源。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诸多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就是其中之一。就我们调查显示,目前在我省的高职院校里,有许多学生对黑龙江的地域文化了解的甚少,有的学生对黑龙江的“八大”精神都不能回答。
通俗文化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庸俗性与娱乐性。在通俗文化的运作过程中,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活于通俗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从政治倾向和选择上更少理想主义色彩,政治不再是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这意味着他们不可能成为政治的简单动员对象和积极 的参与者,他们的社会观呈现出更多的世俗性和现实化的色彩。他们很少去追 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人物。通 俗文化明星的成功之途是众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这一点从大学生对“超女”所 表现出来的狂热就可见一斑。
通俗文化的世俗性使大学生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 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大学生中流行;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 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 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 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 调,而更具“快餐”特色。
网络为通俗文化的发展与享用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通俗文化的发展 进入一种数字化时代。个性化、虚拟性的特点十分符合青少年的口味。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传播媒介就是网络。相对于其他媒介,只有网络能让大学生最快捷、最方便、最广泛地获取和交流信息。在互联网上,网络文学、娱乐 新闻、电影音乐下载、网络游戏等等,甚至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皆可随意得到。
1.4 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分割与对立
科技与人文是科学文化的一个整体,各有其独特作用,不可以分割或对立。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及其向世界迅速推广,我国传统文 化那种不同层次协调发展的格局被打破了,到处都出现了重科技而轻人文的倾 向。从现象上看,这种倾向表现为,人们关注的重心就是在科技推动下去改变外 在世界,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注,特别是忽视了对于人的精神需求 的关注。简而言之,就是“见物不见人”。当前,在高校,不少文科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十分脆弱,同样,理工科学生的文史知识也少得可怜。一些理工科高校重科技轻人文的状况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杨叔子院士谈到美国华人教授对大陆教育的隐忧时说:华人留学生ABC (外语)很好,就是不知道长江、黄河;XYZ(数理化)很好,就是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懂得美元、英镑(经济),就是不了解《史记》和《左传》。实际上,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所忽视的不仅仅是自己民族的语言、艺术和文化,而且是整个文史哲基础,是一个人的综合人文素质,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2 对大学生文化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不仅是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问题,而且是关系民族危亡与复兴的问题。《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辨别与对待西方文化,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接班人的过程。
2.1 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大学生文化教育
以建设“和谐文化”为契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与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当前,在对大学生进行先进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歷史契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推进与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
2.2 充分认识当前的历史使命,树立科学的大学生文化教育观
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抵御各种腐 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重建民族文化自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总书记明确 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 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 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3 高雅文化教育与地域文化教育相结合
高雅文化又称精英文化、雅文化,通俗文化又称流行文化、俗文化。高雅文化是具有一定理性、为人们提供思考的文化。我们要在教育中把高雅文化教育与地域文化教育相结合,用地方文化人文理念,推进高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这也体现了博纳兼容、励志图强、开拓务实、主体自觉、知行合一等人文精神,为当地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以黑龙江地方文化为切入点,传承优秀黑龙江优秀精神,让龙江精神走进校园,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通过对龙江精神的宣传,培养学生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励广大学生弘扬龙江精神的优良传统和开拓进取精神,建构一个地方文化的教育新范本,推进两个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洛文塔尔、甘锋.通俗文化透视[J],艺术学界,2011(01).
[2]张树芹,刘芙,寇琳.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分析[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03).
[3] 林娟.高职人文教育的反思和建构[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4] 李向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5] 张树芹,王兴芳,曹向华.关于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思考[J]. 大家. 2011(16).
作者简介
任超(1983—),女,哈尔滨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