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划向他的心海——《繁星》的教学后记

2013-09-23 09:31:48陈培德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自传繁星巴金

■ 陈培德(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

《繁星》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时段看繁星时的情景,抒写自己由此产生的感受。对于文章主旨,教参上说: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并在练习答案中把作者的感情分解为“依恋之情”“伙伴之情”“知心之情”。

过去,我对文本的阅读,正如孙绍正所言,“分析不得其门而入”且“只在感之显性层次滑行”。教文章时,只是拿着教参照本宣科,总感到自己讲得不到位,学生理解不深刻。巴金曾说:“我的写作的最高境界,我的理想,绝不是完美的技巧,而是高尔基的《草原故事》中的‘勇士丹柯’……我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要讲心里的话。”那么,巴金在《繁星》里要讲的心里话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读懂作品不能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释,因为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也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中学语文教学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孙绍正的这段话令我茅塞顿开。谁能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文字中的纷扰看得清楚真切?答案当然还是作者本人。

于是,我阅读《巴金自传》,并且查阅巴金年谱。他在自传中说:“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当然,《繁星》也应该是“探索人生”的,是“追求光明的呼声”。结合巴金的人生经历,我似乎读懂了他“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一、依恋之情

“从前在家乡”当然是指离开家乡之前,可以理解为1911年与1923年之间。1911年其父辞官,巴金八岁,随父母返成都家乡。1923年巴金二十岁,入上海南洋中学,年底赴南京入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补习班。从“仿佛回到了母亲怀里似的”一句,可以推测应该是在1914年之后,因为那年他母亲病故。“望着星天,我就忘记了一切”,“一切”包括哪些呢?

“一切”当然包括丧母之痛。自传中写道:“母亲是爱我的。虽然她有时候笑着说我是淘气的孩子,可是她从没有骂过我。她使我在温柔和平的空气里度过了我的幼年时代……在我们弟兄姐妹中间,母亲最爱我。”

“一切”当然也包括丧父之痛。1917年,父亲病逝。父亲也十分疼爱年幼的巴金,平时常常带着巴金一起到外面去玩。埋葬了父亲以后,巴金的心里更空虚了:“常常踯躅在街头,我总觉得父亲是在我的前面”,可见作者内心的痛苦。

“一切”也包括对家庭专制压迫的不满。自传中写祖父是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大哥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长辈们是一些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

此时的“繁星”,可以理解为痛苦、压抑之中的作者对父爱母爱的依恋、以及对民主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向往。

二、伙伴之情

“三年前在南京”指什么时候呢?应该是作者初到南京之时。

1923年年底,巴金和三哥一同考入了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他们住在学校附近的一间租住房里。那时,巴金在南京人生地不熟,日子过得很清苦。巴金每晚用一只破皮箱当凳子,伏在一张小方桌上,凑着一盏煤油灯的微微亮光,聚精会神地读书、写笔记。有时累了,会走出屋子,后门外有一片菜地。后来,巴金回忆起这段日子,十分感慨地说:“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没有娱乐,没有交际,除了同寓的三四个同乡外,我们没有朋友……”

此时的“繁星”可以理解为清苦、寂寞之中的作者对兄弟之爱和同乡之情的珍爱,以及对友情的向往。

三、知心之情

“如今在海上”,是指一九二七年一月至二月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开上海抵达巴黎期间。

此行是为了“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而1927年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者此时观星依然是“忘记了一切”,“一切”包括国家混乱,社会黑暗,旅途寂寞,内心苦闷。完全可以理解为:孤独痛苦中的作者看到繁星点点,想到救国的梦想和希望,一颗无处安放的心渐渐平静,所以感到“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巨人”指猎户星座。在西方文化里,猎户星座是力量、坚强、成功的象征,作者不仅“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还感受到“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这是因为作者“心跟着希望在动”。“那个天上的巨人”便是作者涌动的激情,是作者内心的外化和物化。所以说,此时的繁星寄托了“知心之情”。

《繁星》的姐妹篇《海上日出》重点写了太阳升起时光明战胜黑暗的情景,作者情不自禁从内心发出欢呼:“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同样表达了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十多年前,顾城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七十多年前的巴金又何尝不是?只是巴金在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的过程中,更富激情和幻想,更加执著和坚强,所以他能够永远怀揣梦想、乐观地生活。

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我按新的思路进行了教学:

在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时候,介绍了作者“从前”“三年前”“如今”的处境,并用媒体呈现下面的表格:

时间 地点 背景 感受从前 家乡 十一岁丧母,十四岁丧父。大家庭内部争斗倾轧。依恋之情三年前 南京 二十一岁,在南京读书。伙伴之情如今 海上 二十四岁,向西方找真理。知心之情

最后让学生们思考:在家庭不幸、国家混乱、社会黑暗、孤独苦闷的背景下,作者为什么总是仰望繁星?又为什么总能得到安慰呢?

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作者能够永远怀揣梦想,积极乐观地生活着。

然后,我让学生们畅谈感受,他们有的谈到自己曾在困境中一蹶不振,深感愧疚;有的谈到自己曾在困境中愈挫愈勇,深感自豪。

其中一位学生说:“泰戈尔曾告诉我们:‘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也失去群星了。’巴金也用《繁星》告诉人们,要永远怀揣梦想,积极乐观地生活着,在黑暗的环境中,就仰望星空,永不放弃对光明的渴求、对未来的憧憬。让心中的希望之灯,永远照亮你前方的路。”

从学生踊跃的发言和沉静的目光里,我知道,他们真的读懂了。这次教学,可以说是做到了“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师真正读懂了作者巴金的生命和情感,便能引导学生一起划向他的心海。

参考资料:

1.钱理群、孙绍正、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

2.孙绍正《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自传繁星巴金
海上日出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神剑(2021年3期)2021-08-14 02:29:54
《繁星》简谱版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08
繁星(外一首)
四川文学(2020年10期)2020-11-17 10:30:09
繁星之城
琴童(2018年11期)2018-01-23 11:34:08
一辨则通
小巴金“认错”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1
敬一丹否认新书是自传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