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校财务制度下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探讨

2013-09-22 01:40:28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商业会计 2013年22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指标体系资金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抚州344000)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预算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高校的办学经费基本上靠国家财政拨款,学校只是按照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简单地按开支标准管理支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部门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未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理财的积极性,部分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预算管理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预算的编制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尽量做到收支平衡。预算下发后,学校通过各种指标把预算下达到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但由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与各教学及行政部门的有效沟通,下达的资金预算经常无法满足教学及行政部门的需要,并且缺乏严格的控制支出措施。同时,很多高校当前预算的编制方法实质上仍然采用“基数加因素”法,并未真正采用“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

(三)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的预算管理还不是很完善,执行的随意性很大,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经常出现预算经费指标的串用,使得预算执行出现赤字,造成许多资金得不到监控。同时,资金的收支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事前监督不严,事中控制不力,事后审计监督不及时,导致资金使用混乱,资金的流向与控制完全脱节,不利于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四)预算考核评价弱化

大多数高校没有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功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也主要监督各预算单位编制和执行预算的规范性,对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社会效果的关注不够,各高校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仍是“投入型预算”,重心放在争取预算拨款,年度支出预算并没有围绕绩效评价,也没有结合高校各层次、各环节、各部门的责任主体对高校预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对绩效的评价、奖惩、全部资源的配置以及预算管理也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预算管理工作绩效与高校内部各学院的考核和奖惩脱节。

二、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需要通过创新性活动对高校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所有这些都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这就决定了高校需要考虑资金使用效益,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合理使用不仅体现的是效率,更要体现其有效性,这就是绩效。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等一系列预算制度改革措施后,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投入式”预算管理体制,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高校绩效预算必须结合绩效来确定预算资金分配,将各部门本年度的预算资金与其上年度资金使用效益相比较,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作为预算部门增减预算的主要依据。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将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形成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这就促使高校必须实施精细化预算管理,并且保证科学合理,增强预算管理的水平。

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思路

为了改变传统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就必须加强对预算的约束力,积极推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现绩效与预算的有机结合,即建立以资金效益为理论基础,组建绩效预算管理组织机构,通过详细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进行部门预算和目标管理,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通过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如图1)。

(二)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1.实施具体步骤。首先,根据学校的长远规划目标,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当年预算管理的总体目标,这项工作可由预算委员会完成。其次。把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形成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再根据部门目标编制出部门预算。随着高校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预算的编制可以采用滚动预算。再次,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制定确实有效的绩效目标。高校战略规划中的长期宏观目标可分解细化为短期微观的绩效目标,而预算就是实现绩效目标的资源配置工具。预算和绩效目标之间由绩效指标建立联系,预算通过绩效指标的计算衡量是否达到目标,绩效目标通过绩效指标的计算对预算方案的执行结果进行反馈。具体的绩效反馈可根据中期和年度的绩效评估结果,由教学及行政等各部门以正式的书面报告向预算管理层反馈。

2.完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该运用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通过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分两个层面确立预算绩效指标。一是用货币计量的确认绩效;二是反映具体事务消耗的资源。效率、效果、成绩如何,是高校任务、战略计划和工作内容的应达目标。

3.建立管理系统。首先,建立科学、完整、有效的绩效预算管理系统,可通过建立预算委员会来实现。该委员会可由主管财务的副校长、财务处、审计、纪委、教务等各部门的人员组成,把预算与高校的发展战略很好的结合起来,并对每个部门的权责进行有效控制和分配。其次,通过预算执行将预算目标变成现实,通过预算监督来了解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从而分析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信息分析主要是分析绩效情况,确定和分析差异,找出差异形成的原因;监督评价则是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以保证绩效预算管理体系中传递的数据真实完整。最后,管理系统还应保障预算信息处理的及时、完整、正确和提供便于解读和利用的预算信息(如图2)。

(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重点在于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因此,按照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所构建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应该涵盖教学、科研、财务、社会等内容,形成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诸多因素构成的集合系统。具体包括:第一,业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由教学工作情况、科研工作情况和学生工作情况组成。第二,财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由财务管理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事业支出结构、组织创收能力和偿债能力组成。第三,社会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由学校声誉、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捐赠和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情况组成。该集合系统反映了绩效的各种单一指标纳入到一个有机的相互制约的系统之中,全方位分层次对绩效进行比较分析;该体系根据指标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目标评价指标又分为若干较小的观测点,并按各观测点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及隶属关系,将各观测点按不同层次聚集集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具体观测点)相对于最高层(总指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和排序上。

四、总结

绩效预算就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预算为主线、部门为基础、绩效为核心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最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校财务制度》要求明确绩效预算管理并进行绩效评价。在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建立以事业发展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绩效预算体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结合业务绩效预算评价、财务绩效预算评价和社会绩效预算评价,形成“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绩效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高校预算决策、配置、使用水平等做出综合的评价。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指标体系资金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27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29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13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