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通过与细菌DNA促旋酶、拓扑酶发生交互作用,影响细菌DNA合成而起到杀菌、抑菌作用,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和耐药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1]。笔者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四人民医院近5年来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喹诺酮类抗生素处方1573张进行统计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品种涉及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莫西沙星、帕珠沙星等。
所有处方中来源于呼吸科274张,占17.42%;消化科582张,占37.00%;妇科385张,占24.47%;泌尿科332张,占21.11%。注射给药512张,占32.55%;口服给药1061张,67.45%。
1.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如同一患者治疗期间同时发生多种不良反应,数据统计时仅以症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统计一次。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喹诺酮类抗生素处方1573张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发生不良反应16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7%。其中胃肠道反应78例,占47.85%;中枢神经系统反应42例,占25.77%;皮肤及光敏毒性23例,占14.11%;肝肾毒性9例,占5.52%;血液系统毒性11例,占6.7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布一览表(n=163)[n(%)]
喹诺酮类抗生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一般患者可以耐受。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以头晕、头痛、失眠、谵妄、精神萎靡为主,多为可逆性,停药后可恢复,由于用药后可诱发癫痫,合并精神病、癫痫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皮肤及光敏毒性主要表现为皮疹、丘疹。戛纳肾毒性以一过性谷丙转氨酶升高、间质性肾炎为主。血液系统毒性表现为白细胞计数降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2]。
在临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应注意合理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避免使用,如细菌仅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则应权衡利弊后使用。有研究发现,喹诺酮类药物对幼年动物软骨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因此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应慎用或禁用。喹诺酮类药物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引起惊厥、抽搐,因此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应慎用。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一定的肝肾毒性,因此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高龄患者在正常用药剂量下可引起血药浓度升高,因此糖脂代谢紊乱的患者慎用,如必须应用时必须严密监测患者血糖变化[3]。
此外在联合用药时需注意,第4代喹诺酮类药物不宜与Ⅰa类、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三环抗抑郁药物等延长QTc间期药物联用。喹诺酮类药物可抑制氨茶碱、咖啡因、华法林等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如必须联用,则应严密监测血药浓度,以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喹诺酮类药物与尿碱化剂联用时,其尿液中的溶解度降低,形成结晶尿而产生肾毒性。
经静脉滴注给药时应控制滴速,不宜过快,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1 h。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能在含氯离子的溶剂中使用,因此临床应用时采用葡萄糖溶液作为溶剂。
本研究结果表明: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合理用药,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注意降低不良反应。
[1] 戴丽.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63-164.
[2] 张楠,夏文斌,杨悦.喹诺酮类药合理应用评估与干预研究.中国药房,2012,23(2):117-120.
[3] 冉启文.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态势及合理用药.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