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涛 呙林杰 黄 慧 陈 艳 邹 静
(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荆州,434000)
泌尿系结石是指发生于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结石,是临床常见病[1]。多表现为腰部绞痛、尿血或者小便艰涩、排尿中断,依据其症状可归为中医“石淋”“血淋”的范畴[2-4]。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湿热久居下焦,煎熬水液有关,针灸对该病的止痛效果明显,药物治疗多从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排石止痛论治,针药并用对该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 将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2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60例,男104例,女56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15岁,平均年龄(40±26.8)岁,其中肾结石70例,输尿管结石80例,膀胱和尿路结石10例,合并有肾积水者30例,合并泌尿系感染者20例,结石最大者1.2 cm×1.0 cm,最小者0.4 cm×0.2 cm。对照组124例,其中男80例,女44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16岁,平均年龄(41±27.6)岁,其中肾结石60例,输尿管结石50例,膀胱和输尿管结石14例,合并肾积水者25例,合并尿路感染者15例,结石最大者1.1 cm×1.0 cm,结石最小者0.3 cm×0.2 cm,2组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部绞痛、尿频、尿急、尿痛或者尿血的症状,经统计学分析,2组在性别、年龄构成,临床发病类型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临床诊断标准 该病的典型症状为肋脊角、腰部、或腹部刀割样疼痛,疼痛发作呈阵发性或间隙性,多于剧烈活动后发作,多以腰痛为主要症状,可向腹部、外阴及大腿内侧放射,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查体时可发现肾区或输尿管区有压痛或叩击痛。B超和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判断结石的大小、部位以及肾和输尿管的积水情况[5-6]。必要时可行肾盂造影以确诊,本次试验全部病例均经过B超、CT或者肾盂造影确诊[7]。所有患者均符合湿热阻滞下焦之临床表现:腰痛、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8]。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针灸联合排石止痛汤进行治疗。根据泌尿系结石肾虚、膀胱湿热的病机特点,选取肾俞、膀胱俞、京门、飞扬、气海五穴为主穴进行针刺治疗,血尿、尿痛加血海、三阴交,发热加大椎穴,肾虚患者加太溪穴。针刺肾俞、膀胱俞、京门、飞扬时患者取俯卧位,肾俞直刺1.2~1.5寸,京门穴沿十二肋骨呈45度向下方斜刺1.2~1.5寸,捻转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关元穴时患者采取仰卧位,瞩患者腹肌放松,直刺1.2~1.5寸,行捻转补法,每次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次针刺1次。排石止痛汤药物组成:海金沙50 g,金钱草50 g,鸡内金50 g,萹蓄15 g,瞿麦15 g,白茅根30 g,滑石10 g,王不留行30 g,通草3 g,丹参20 g,桃仁10 g,炒蒲黄10 g,红花10 g。肉眼血尿或尿常规检查见镜下红细胞者加小蓟30 g;小便黄赤明显者加栀子10 g以凉血清热;肾绞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5 g、乌药20 g以行气活血止痛;肾积水明显者加茯苓皮30 g、车前子30 g以加强利水之功;症见恶寒发热,镜检见脓细胞或白细胞增多者加蒲公英30 g、地丁30 g以清热解毒;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 g以通腑泄热;结石久治不愈可加穿山甲10 g、莪术6 g加强结石排出。上述方剂由我院药剂科统一熬制,加水300 mL,煎至150 mL,每服药煎煮2次,药液放入真空密封袋中保存。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每次1袋,1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效果。对照组服用肾石通颗粒,每次15 g,每日3次于餐前口服,疼痛加剧时予以西医对症治疗,1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判定治疗效果。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B超、CT或肾盂造影确认无结石影像特征;好转:症状有所减轻,经B超、CT或肾盂造影检查结石有所减小或者下移,肾积水减少,尿路感染减轻;无效:症状没有减轻或者有所加重,经B超、CT或肾盂造影检查结石没有减小。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2组间比较t检验,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
2组患者均于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其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如表1所示,两种方法均对泌尿系结石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自拟排石止痛汤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肾石通治疗。
表1 2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泌尿系结石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结石,西医认为该病与饮水量少,草酸钙结晶沉积有关,多采用手术或体外碎石方法治疗该病,但往往存在痛苦较大,容易复发等缺点。国外有资料显示,对结石患者随访15年,结果肾结石术后复发率为76% ~81%,输尿管结石的复发率为72%。中医治疗该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良好的疗效。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是由于肾虚不能气化水液,水液代谢失常,从而导致湿热阻滞,湿热煎熬水液成沙石,阻塞尿道而发病。如《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中曾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结石之形成,因湿热蕴结,膀胱热灼,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湿热阻于下焦,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而气为血之帅,气机不畅日久,往往容易导致血瘀的发生,产生尿血、镜下血尿等症状。结石形成后不仅是一种病理产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病理因素阻于尿路,从而导致气滞血瘀、络脉损伤,产生腰部绞痛、尿血、排尿不畅、尿频、尿急等症状。由此可见,湿热和瘀血为导致该病的病机。因此,用药多从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排石止痛立法,针刺具有良好的解痉、止痛、排石作用,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往往能取得良好疗效。我院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采用针灸联合排石止痛汤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肾俞和京门俞募穴互相配合,有补益肾气,通调水道之作用,飞扬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具有疏调膀胱、肾两经气机之作用;关元、太溪补益肾气,众穴配合,有补肾气,通调气机之作用[8-9],从而起到解痉、止痛、排石之功。排石止痛方中以金钱草为主药,取其清热解毒、排石止痛之功,同时配以海金沙、鸡内金,三金配合,具有良好的排石止痛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三金具有较强的抑制肾脏草酸钙结晶沉积的作用,并能升高输尿管腔压力,有效促进输尿管平滑肌蠕动。丹参凉血活血,桃仁、红花、炒蒲黄活血化瘀止痛,使血行通畅,则湿热之邪容易去除[10]。白茅根凉血止血而不留瘀血,能有效治疗尿血和镜下血尿。萹蓄、瞿麦、通草、滑石四味药配合三金,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化石药能缩小结石体积,利于结石排出;通淋利尿药能增加肾脏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行气药能松解结石与组织间粘连,促进平滑肌蠕动,活血化瘀药能缓解平滑肌痉挛,扩张尿路,众药配合,使结石得化,湿热得去,瘀血得消,从而促使结石顺利排出,诸症得愈[11]。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肾结石,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年老体衰、不能耐受手术或体外碎石的患者,并且对泥沙样结石也有良好效果。中医疗法重视人体内环境的全面调节,具有愈后不易复发的优点,有效减少了抗生素的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1]肖永生,何锦华,金珊,等.自拟排石止痛汤治疗泌尿系结38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8):44 -45.
[2]周堂恒.自拟三金四逆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60例[J].四川中医,2002,20(1):41.
[3]王文博.自拟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240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129.
[4]蒋云祥.中医辨证施治泌尿系结石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75 -176.
[5]李茂玲.泌尿系结石中医分型论治[J].光明中医,2011,26(12):2534-2535.
[6]陈寄尘.自拟三金青花芪菔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0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2):1885 -1886.
[7]刘惠琴.泌尿系结石的中医治疗[J].黑龙江医学,2001,25(5):353-354.
[8]徐传明.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80例[J].中医中药,2012,19(8):97-99.
[9]李宇翔,王东文.312例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49 -151.
[10]马国辉.中药配合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162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1):77 -78.
[11]李颖慧.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泌尿系结石100例[J].四川中医,2001,19(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