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安徽省明光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安徽 明光 239400)
不同检测系统对同一标本的同一项目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检测结果相互差异是否明显,对患者诊治影响与否都是检验医学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1]。笔者所在试验室有一台东芝TBA-40FR生化分析仪用于急诊,一台贝克曼AU2700用于日常检查,为了判断两个检测系统急诊试验项目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笔者参考美国临床和试验室标准化协会EP9A文件,对急诊试验生化检测项目包括尿素(UREA)、肌酐(CREA)、尿酸(UA)、葡萄糖(GLU)、胆碱酯酶(CHE)、淀粉酶(AMY)、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等九个项目进行了比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材料:来源于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新鲜血清,浓度在检测线性范围内,标本无明显黄疸、溶血、乳糜等。
1.2 仪器和试剂:①仪器:美国贝克曼公司的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日本东芝公司的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②试剂:均使用北京利德曼公司的生化试剂和校准品。CHE、AMY、CK、LDH、AST均为速率法;UREA 为脲酶 UV 法;CREA为氧化酶法;UA使用尿酸酶-POD法;GLU使用氧化酶终点法。质控品使用RANDOX公司的中值(批号:780 UN)和高值(批号:597UE)质控品。
1.3 方法:按试验室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文件对仪器进行定期维护保养,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状态,测试前均使用标准品校准,并检测试剂空白和室内质控,试剂空白变化<5%且室内质控测定值均在质控靶值±1SD范围内。
1.3.1 精密度分析:两台分析仪分别测定同一例新鲜混合血清标本,各测定30次,计算平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
1.3.2 回归方程分析:对上述新鲜混合血清标本两台仪器各30次测定的结果统计分析,计算每个项目的回归方程。由于AU2700检测系统自参加全省室间质控2年来全部优秀,故以该检测系统作为参考仪器(X),TBA-40FR检测系统作为比对仪器(Y)。用X与Y每次测定的值计算两系统的相关系数,一般要求r≥0.975认为样本浓度范围是适合的。若r<0.975应再多测定更宽浓度范围的样本,直到r≥0.975[2]。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项目的测定结果分别计算平均值(x)和标准差(s),对两台仪器测定值进行配对t检验,α=0.05;同时对两台仪器的测定结果分别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采用t检验,α=0.05。
TBA-40FR和AU2700测定结果及精密度分析各项目的变异系数(CV)均符合仪器要求(<3%),如表1所示:UREA、CREA、UA、GLU、CHE、AMY、LDH、CK 和 AST在两台仪器中的测定结果均值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两者检测的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本试验对两台分析仪急诊的9个项目测定结果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该9个项目在两台不同仪器的分析结果呈良好的相关性(P<0.01)。
表1 TBA-40FR和AU2700检测结果及精密度分析(n=30)
表2 TBA-40FR和AU2700检测结果相关与回归分析
为确保不同仪器检测同一检测项目的结果具有一致性,CAP认可标准中要求,试验室每年需要进行至少2次仪器比对[3]。本次试验显示,两台仪器精密度较高,CV均<3%,UREA、CREA、UA、GLU、CHE、AMY、LDH、CK 和 AST 检测项目在两台仪器上的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本次试验仅选择急诊试验生化检测的九个项目,其他生化项目两台仪器相关性如何尚不能判定。另外,由于本次试验使用相同的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由于试剂等因素引起的系统误差基本相同,如若两台仪器使用不同的试剂、校准品及质控品,可能需要对仪器进行校正后再进行比对[2]。从两台仪器间测定结果的回归方程Y=aX+b可以看出两台仪器间的系统误差是不同的,a值反映两台仪器间存在比例误差,b值反映两台仪器间存在的恒定误差。
目前各试验室常常存在多台生化仪,各仪器有独立的检测方法、校准品和试剂等,虽然各仪器一般都能满足临床需要,但不同仪器间由于系统配置,如检测方法、反应杯体积、试剂、反应介质、加样方式及光路等不尽相同,常导致检测方法出现偏差,给临床带来不便,这就要求我们临床医学检验试验室需要配备十分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对各台仪器进行比对分析,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校正,保证各仪器间检测结果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以充分满足临床的需要[4-5]。
[1] 吕 慧,赖战峰,李海炜,等.血尿素氮、肌酐及尿酸在两种生化分析系统的比对和偏倚评估[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6):550.
[2] 李 莉,陈保锦,谭榜云,等.两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部分项目检测结果比对和偏差评估[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2(12):1356.
[3] 李贵星,李 萍,彭志英,等.评价Olympus 2700生化分析仪酶分析系统[J].中国试验诊断学,2008,12(2):207.
[4] 管世鹤,杨 凯.两种检测系统检测部分生化项目的比对[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4):1611.
[5] 樊 宁.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应用评价[J]. 吉林医学,2011,32(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