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在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载体出现,其信息的海量化和专门化,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快捷性以及影响方式的开放性和渗透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丰富教育内容,拓展网络阵地,优化网络教育环境,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209-02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先进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1]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民的逐渐增加,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因此,把握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正确处理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信息的海量化和专门化
传统的大众传媒,例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由于受到版面空间和播出时间的限制,信息的流动会有一定的不可逆性。相比之下,网络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又是信息的接收和发布者,对信息做出反馈。其次,网络的超链接状态下,对信息进行复制与分享,也使得信息量不断增加。因此,传播的信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二)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快捷性
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了传统大众传媒传递信息速度慢的缺点,“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各种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转化成数字信号并以光速传递,然后再将数字信号还原成原来的形态,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及时传递,”[2]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和更新。
互联网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公开,使得人们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信息及时快捷地传播,有利于教育者及时传播正确健康的思想,提高人们对信息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
(三)影响方式的开放性和渗透性
互联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其影响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渗透性。传统的媒介是以疏导教育为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受教育者对传递的信息产生对立,不接受信息内容,容易形成逆向情绪,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鄙视和排斥,影响其教育的效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影响方式上克服这一缺陷,其灌输与渗透并重的教育方式使得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获得受教育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生动、生活化,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具有包容信息的海量化,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等特点,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网络摆脱了其他大众传媒传统、单一的以书本报刊电视节目为主,信息滞后,影响力小等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超越版面和时空的限制,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学习体验。同时,网络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发展展现出来,更加有利于教育者在最短时间内把握最新和最全面的教育信息。这种创新和科学化的形式,为教育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2.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互动。网络的开放性和影响方式的渗透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占主导地位,向教育客体“推送”教育内容,教育客体只有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网络中信息相互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施教的同时向教育客体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教育客体则通过网络,经过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积极主动地接受、消化。因此,“网络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教育者由‘灌输者转变为‘对话者,受教育者亦有‘单向度的客体成为‘互动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双方身份表现出双重性。”[3]这种双重性和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在教育过程中,缩小了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教育客体在网络中可以放松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主动与教育主体交流对话,弥补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障碍。这种教育主客体的互动性,有利于教育主客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使负面信息泛滥并且难以控制。网络由于其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超时空和数字化,不可避免地给教育客体带来了负面影响。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可以过滤掉一些负面信息,把正确的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作为信息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在网络的传播中,传播内容的复杂化,传播对象的匿名化以及信息传播的交叉性,再加上目前我国的网络规范不够健全,使得大量失实和低质量信息在网络中传播、泛滥,并且难以控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了污染,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
2.网络中多元文化的渗透影响人们价值导向。在网络中,信息是开放的、自由的,超越了民族和国界,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与交融。“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发生冲突时,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而是文化的,并最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反映。”[4]互联网的产生使西方国家更是利用其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向世界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与此同时,使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产生怀疑,例如,近几年来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逆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三、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注重人文关怀,丰富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人获得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从而使自己获得存在和发展的方式。”[5]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顾及受教育者的尊严、价值及其情感,丰富教育内容,让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依据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重性特点,充分发挥网络交往中的平等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博客、QQ、微博等工具开展交流互动,切实了解受教育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掌握其思想的变化,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受教育者,使教育者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得到提升。其次,改变其教育形式,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创新精神,引导人们对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期间,网络论坛中聚焦两会的好声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集思广益,体现出了人们的智慧和对祖国未来的关心。因此,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个性化和生活化的教育,促进了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丰富主流文化网站,建立网络教育阵地
“所谓主流文化就是一种表达社会主体意愿即国家的意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或地域顺应历史的发展和符合客观规律及社会心理而产生的精神文化主流,是促进人与社会积极健康向上发展的精神动力。”[6]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一批有较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流文化网站,引导和协调网络中的各种文化和思潮。
首先,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是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条件。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官方网站—爱课程网,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网站,点击排名前五名的社科类,深受大家的喜爱。因此,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感染和影响受教育者的首要条件。其次,建立一些服务型的主流文化网站。“网络文化建设要改变传统的说教者的形象,改变居高临下的灌输者的心态,树立服务理念,以关心人、亲近人的方式接近群众,使用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与网民展开真诚的对话和交流。”[7]充分发挥人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由单调变得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收。
(三)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优化网络教育环境
网络的自由性和匿名性,使得有些人道德信念和责任感缺失,出现了很多不文明的网络行为。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和骚扰,色情、暴力低俗内容的传播等,严重威胁了网络的健康和谐。网络行为和社会行为一样,都需要一定的规范和原则,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是优化网络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网络信息的管理走向法制化轨道,给教育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以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展开。其次,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要在技术层面建起一道信息的安全防护墙,过滤不良信息,避免受教育者在网络上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6.
[2]包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14.
[3]邢海晶.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探索,2011,(4).
[4]范笑仙,刘东锋.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
[5]褚凤英,李光烨.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变[J].思想教育研究,2006,(9):14-16.
[6]雷海波.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观察,2008,(3).
[7]林壹.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