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忠美,张金沙,韩昌洪,田维珍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荆州 434020)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通常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素质拓展课和临床实践教学五大教学模块,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为重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统计医学生专业基础课程考试考核的成绩,分析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促进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满足工作岗位对专业基础知识的需求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目的,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1)对象:本次分析研究的对象为在校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两个专业的专科学生,年龄为17~22岁。
(2)方法:将医学生第一学年的7门专业基础课程成绩(均由各任课教师提供)录入计算机,并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学生7门专业基础课程平时考核成绩及格率均高于95%,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最低的是组织胚胎学,为50.94%,其次是医学遗传学,为54.05%,最高是病理学,为78.77%。7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平均及格率为85.24%,有2077人需参加重修补考,结果见表1。
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核成绩是通过对学生出勤率、课堂提问、随堂测试、课外作业和书写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分,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期末考试成绩主要检查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7门专业基础课程同专业使用同一教材、统一授课、计划教学,同专业课程考试试卷由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讨论后统一命题、统一答案和评分标准,并进行阅卷。期末考试成绩是学生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真实性和客观性最高的检验指标,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项客观指标。这种考试制度从理论上讲,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但不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不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
表17 门专业基础课程成绩及格情况
学生7门课程平时考核成绩的及格率均高于95%,这可能与平时成绩评价指标未能标准化,教师随意给分导致平时成绩的真实性不高有关。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中,组织胚胎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50.94%、人体解剖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55.45%、医学遗传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54.0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65.21%,及格率均较低,一方面说明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差,另一方面与试卷难度高也有关,这就提示学校要加强对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及考试进行改革。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中,生理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71.13%、生物化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74.34%、病理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78.77%,均高于第一学期课程成绩的及格率,这可能与学生在新生阶段不了解专业课程性质和不适应大学教学方法有关,提示学校要加强对新生专业思想与职业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总评成绩不及格的课程需重修补考,7门专业基础课程要重修补考的人数为2077人,补考率为14.76%。通过教学座谈会了解到大规模的补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主要是因为学校组织补考存在监考不严的现象,95%以上的学生补考后都能及格,由于重修补考能轻松及格,因而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积累,也不重视期末复习备考。同时,补考人次过多导致补考对象无任何心理压力,平时学习时没有动力,间接助长了学生的惰性,这种考试形式实际上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助长了不良考纪考风的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监考不严、容忍学生考试违纪不符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的表现。
课程考试成绩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而现行的考试制度侧重于考核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考核[1]。加强考试改革要从改革考试形式入手,一方面要严格平时成绩考核的规范性,增强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以考核学生动脑、动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医学基础课程进行理论考核时要联系临床案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的状况和能力。实验实践教学考核要检验学生对实验项目意义的理解、操作程序的把握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在课程总评成绩构成中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和降低考试试卷的难度,从而降低补考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各方面,不仅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关,也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关,还与教学管理和服务质量有关[2]。教学质量决定着学校发展层次,只有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才能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学校现有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教学过程管理聘请了专职督导员对教学环节和课程教学实施动态监督管理,但管理效果不显著,这与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和相应的奖惩机制不完善有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加上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学生校园安全管理的危机越来越大,学校管理在不知不觉中将重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安全管理上。很多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能平安毕业,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不高的因素之一。因此,全面教学质量观要向学生管理系统渗透,德智体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教学管理应该争取质量管理的主动性,充分建立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和督导专家评教学的信息收集、反馈和调控机制[3],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服务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医学基础课要针对不同医学专业职业岗位的需求,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开展课程建设。首先,课程负责人和相关教学人员要深入专业工作岗位学习调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重组、重构课程内容,扩充与临床实践相关的知识,弱化学科界线,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高职生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比较差的特点[4],改革教学方法,总结执业护士资格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收集临床病例。通过临床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应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5]。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病案分析、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编写成教材,增强教学环节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以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既提高了做笔记的能力,又增强了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校园文化内涵丰富,从硬件建设上要充分体现医学专业文化特色,将中医药文化、护理文化等专业文化向校园生活环境、教室教学场地和实验实践场所渗透,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职业精神,从而热爱专业,立志治病救人。因此,学校要将校园文化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从而实现在文化中育人[6]。在软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科研活动,如对新教师进行培训,并指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其开展“传帮带”,帮助新教师尽快掌握教学基本功;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教学比武活动,促进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组织科研讲座与学术讨论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学术氛围,培养教师用严谨的教学态度来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以教师高度的责任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1]龚芸.高职生学风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19-21.
[2]李顺英.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J].医学教育探索,2010(1):29-32.
[3]刘朝晖,李法春,许统德.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探讨[J].职教论坛,2012(2):14-15,18.
[4]宋秀英.基于高职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之探究[J].职教论坛,2011(35):18-19,22.
[5]王月飞,赵红晔,卢长柱,等.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23):3889-3890.
[6]黄兴瑞,韩瑜.创新职业素质教育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