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利 郝祥梅 王丹丹
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是指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在采用胃管喂养时给其吸吮无孔橡皮奶头。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不完善,经口喂养困难,很容易出现胃肠不耐受等情况。NNS能刺激口腔迷走神经,改变胃肠激素水平,对胃动力发育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早产儿生后胃肠道营养的建立[1]。本研究探讨NNS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早产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出生体重(1790±405)g。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出生体重(1798±389)g。两组早产儿Apgar评分≥7分,无严重并发症,排除窒息、感染、消化道畸形等,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喂养方法 两组均采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于出生后24 h内开始喂养,开奶量为1~2 ml/kg,每天每次增加1~2 ml。对照组单纯给予间断胃管喂养。观察组每次予INGF之前,喂养过程中及喂养后分别予无孔橡皮奶头吸吮5 min,7~8次/d,吸吮期限2周。胃肠喂养不足部分遵医嘱予静脉营养,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时停用静脉营养,即达全肠道营养。
1.2.2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 参照王丹华[2]诊断标准,有以下表现之一或以上者:腹胀,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胃潴留量超过前一次注入奶量的30%,胃内容物为咖啡色,禁食>2次,第2周末每次喂入奶量<10 ml/kg。
1.3 监测指标 分别监测两组早产儿发生呕吐、腹胀、胃潴留等胃肠不耐受的例数,达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以及出生后2周时的体重增长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出生后2周体重增长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达全肠道喂养时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早产儿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出生后2周体重增长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出生后2周体重增长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早产儿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出生后2周体重增长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达全肠道喂养时间(d)出生后2周体重增长(g)40 11.41 ±3.12 20.51 ±6.92对照组 40 15.63 ±3.24 15.10 ±7.11 t观察组5.9337 3.4486 P值值<0.001 0.0009
2.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较(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较(例)
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各组织器官功能尚未成熟,胃肠发育不完善,吸吮能力差,吞咽功能不协调,黏膜屏障功能、动力功能均不成熟,易发生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若病情继续加重,将会出现胃肠衰竭,导致肠麻痹,进而可能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往往需要部分或者全胃肠外营养来满足身体需求,但全胃肠外营养会影响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影响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育与成熟。NNS刺激了口腔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增强了迷走神经的活性,从而促进胃容受性扩张,提高胃收缩能力,促进胃排空。研究发现,NNS能刺激胃动素、胃泌素、胃蛋白酶原的分泌[4]。胃动素是协调胃、十二指肠运动、分泌吸收的主要激素,而胃泌素可以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蠕动,还能促进胃肠黏膜生长[5]。
早产儿出生后采用管饲喂养,无论患儿是否有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均有奶汁注入胃内,降低了早产儿吸吮、吞咽和呼吸协调发育的可能性。本研究数据表明,早期给予早产儿NNS,可以降低胃肠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达全肠道喂养的时间,观察组患儿体质量的增长高于对照组,因此,NNS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早产儿从胃肠外营养过渡到全胃肠营养,缩短管饲喂养时间。
综上所述,NNS能改变早产儿胃肠道激素的分泌水平,促进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日益发育和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从而缩短达全肠道喂养的时间,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庭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陆兆美,陆兆柏.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72 -78.
[2]王丹华.早产儿喂养[J].中华新生儿科杂志,2006,21(5):268-270.
[3]Duro D,Kalish LA,Johnslon P,et al.Risk factors for interstinal failure in infants with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a Glasey Pedintyic Research Network study[J].J Pediatr,2010,157(2):203 -208.
[4]李 娟,王 涛,范春燕,等.不同喂养方式早产儿血胃动素,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浓度变化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7(20):8-10.
[5]王 鉴,陈晓霞,金 皎,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9):677 -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