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蓉 姜纯 易佳 刘金丽 李杰 陶艳
住院患者的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了各国医务人员高度重视,住院患者跌倒或坠床会造成其疼痛或外伤,甚至加重原有疾病,延长住院治疗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护理负担[1]。跌落发生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参数,最大限度地降低住院患者跌落伤害也是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 的安全目标之一[2]。跌落事件一般发生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国内外对老年患者跌落预防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但是对于儿童患者的研究却还不够。为了预防住院患儿发生跌落事件,保证住院患儿的安全,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我们制订预防儿科住院患儿跌落的护理预案,实施1年来,效果比较明显,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将2011年1~12月我科住院患儿2643例作为对照组,男1842例,女801例。年龄1~3岁。总住院天数为20 125 d。将2012年1~12月我科住院患儿2432例作为试验组,实施预防跌落的护理预案管理。男1737例,女695例。年龄1~3岁。总住院天数为20 643 d。
1.2 护理实施方案
1.2.1 建立儿科住院患儿跌落风险评估表 参考UCS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医学中心儿童医院预防儿科患者跌落预案[3],根据我科患儿的特点,对Schmid跌落风险评估量表进行改进,建立可靠有效的评估工具来确定患儿跌落的风险因素,见表1。
表1 儿科住院患儿跌落风险评估表
1.2.2 住院患儿跌落风险评估 (1)住院患儿跌倒/坠床风险初始评估。所有新入院患儿由护士进行跌倒/坠床风险的初始评估,评估在患儿入院8 h内完成。如存在跌落风险因素,护士需进行跌落风险评分,若评分≥3分,则为跌落高风险,应对患儿及陪护家长进行跌落预防措施的宣教,家长须签署书面风险知情同意书。(2)住院患儿跌落风险再评估。护士根据跌落高风险患儿的风险因子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再评估。患儿出现下列情况时需在2 h内完成评估:新转入患儿,病情变化(如手术后,意识、活动改变),使用镇静、安眠、降血压等药物时,陪护家长更换等跌倒风险因子发生改变时,同时对患儿及家属进行预防跌落再次宣教。风险因子无改变时,每周再评估1次。(3)风险管理记录。对有跌落风险的患儿建立跌落风险管理记录,包括动态的风险评估表和实施的预防措施记录。每次评估后记录总分,首次评估后的总分应记录在入院护理评估单中,若为跌落高风险,应对患儿进行特殊标识(在患儿床头挂标识牌),所有工作人员应予以特别关注。
1.2.3 医院工作人员预防患儿跌落的措施 (1)定期检查病房设施,如床栏、暖箱门扣、辅射式抢救床周围护板等是否完好,杜绝安全隐患。发现引起患儿跌倒/坠床的高危环境和设备因素存在时,及时通知后勤保障部或设备维修部进行处理。(2)病房环境光线充足,地面平坦干燥,特殊情况有防滑警示牌。(3)对住院患儿进行动态评估,识别跌倒/坠床的高危患儿并予以重点防范。做好健康宣教,增强患儿及家属的防范意识。(4)加强年长儿的安全教育,禁止在病房内及床上嬉戏、打闹、跳跃,不能攀爬床栏和窗台,嘱家属看护好患儿。无陪患儿适当约束。(5)治疗处置时妥善保护患儿。严禁将患儿单独放置在没有挡板的辐射台或操作台上。抱患儿时应稳当,包被应打紧,防止患儿滑落。打开暖箱前门操作时不得离人,离人关箱,并保证门扣到位。(6)对于躁动不安、意识不清、婴幼儿以及运动障碍等易发生坠床的患儿,置护拦等保护装置,对照顾者给予相关指导。极度躁动者,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7)对长期卧床、骨折、截肢等患儿初次下床行走时,应有人守护,并告知拐杖等助行器的使用方法。(9)术后第1次小便,应鼓励患儿在床上小便,确实需要起床小便时,应有人在床旁守护,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或体质虚弱而致跌倒。(8)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儿未完全清醒时,不要下床活动;服降糖、降压等药物的患儿,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预防跌倒。
1.2.4 跌落处理措施 (1)患儿突然跌倒,护士迅速赶到患儿身边,同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评估患儿意识、受伤部位与伤情、全身情况等,初步判断跌伤原因和认定伤情。及时请外科医师会诊处理。0级:没有受伤;1级:轻微伤,包括瘀伤、擦伤、不需要缝合的撕裂伤等;2级:重伤,包括骨折、头部外伤、需要缝合的撕裂伤;3级:死亡。(2)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儿,根据跌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方法,协助医师对患儿进行处理。(3)患儿头部跌伤,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情况时,遵医嘱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4)受伤程度较轻者,嘱其卧床休息,安慰患儿,酌情进行检查和治疗。(5)进行书面和口头交班,加强巡视,向患儿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提高防范意识。(7)了解患儿跌倒时情况,分析跌倒原因,填写跌倒/坠床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医务部,如为设备环境因素上报后勤保障部或设备维修部,相关部门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表2 两组患儿跌落发生率比较(例)
住院患儿跌落一直是影响患儿安全的主要问题,预防住院患儿的跌落是儿科病房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中我科室的数据和国内外的研究数据都显示,儿科住院患儿跌落发生率在1以内每千病人住院日左右[1,4],但大部分都会造成损伤,延长住院时间,增加额外的医疗费用。住院患儿跌落是由于其年龄、发育认知,疾病、环境、陪护护理不当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5]。预防住院患者跌落的最重要的措施是以跌落风险评估工具为核心的护理预案的实施,识别跌落高风险患者,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其核心内容跌落风险评估工具必须科学、简单、逻辑、容易、方便,从而让使用者有很高的依从性;且必须具有适当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特别是对于儿科患儿,不能照搬成人的风险评估工具,也不能直接套用现有的评估工具,而是要根据每个医院自身的环境设施设备和管理特点以及所在科室所收治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特定的风险评估工具。美国一项研究显示,81%的美国儿科医院使用其自制的风险评估工具[6]。本研究的风险评估工具是在Schmid风险评估表的基础上,结合本科室患儿特点而改进编制的,具有简单方便易实施的特点,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后,基本能在1 min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对患儿的风险评估,而且比较敏感,分数≥3分都将归于跌落高风险,从而提醒医务人员对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本研究在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工具支持下,整个护理预案的实施也是比较方便有效的。本研究中跌落发生率与没有实施前有明显的降低,说明住院患儿跌落问题是可以通过制订科学有效的护理预案,加强评估、宣教、沟通、注重护理过程和细节等措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预防儿科住院患儿跌落的护理预案对增强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保障住院患儿的安全,减少医患纠纷都具有积极意义。
[1]陈 婷.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在护理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2 -13.
[2]Friedman MM.The Joint Commission's 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implications for home care and hospice organizations[J].Home Healthc Nurse,2003,21(7):489 -490.
[3]Schmid Fall Score Tool for UCSF Children's Hospital.Nursing Procedures Manual:Falls prevention program(Pediatrics)[EB/OL].(2005 -06 -01)[2013 -01 -02].http://www.mnhospitals.org/Portals/0/Documents/ptsafety/falls/FallsPreventionProgram(Pediatrics).pdf.
[4]朱海英,陆秀文,楼建华.住院患儿跌落意外事件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4(12):70 -71.
[5]杨佳红,乔玉香,黄秀莲,等.儿科患者跌倒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06 -107.
[6]Child Health Corporation of America Nursing Falls study Task Force.Pediatric Falls:State of the Science[J].Pediatr Nurs,2009,35(4):22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