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力
(贵州财经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贵州 贵阳550004)
贵州省国土总面积176167 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是世界岩溶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全省喀斯特面积10.9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省份。全省87 个县市中,有喀斯特分布的县市达83 个。石漠化面积达3.31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石漠化总面积的25.5%,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78%。石漠化严重县多达48 个,占全省78 个石漠化县的61.5%,很多地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 “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贵州石多土少,土层瘠薄,易受侵蚀,水土流失严重。长期以来,由于人口急剧膨胀,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加之传统发展观的影响,资源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呈不断扩大之势,绿色屏障衰退,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凸现,目前贵州省已成为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石漠化严重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了有限的生存发展空间,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危及长江和珠江下游生态安全。一方面,由于石漠化情况严重,全省石漠化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损失严重,石漠化地区人民贫困加剧,贫困与石漠化是一对“孪生兄弟”,长期阻碍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甚至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容易造成自然资源的粗放开发,造成对环境、对人、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危害,这关系到当地群众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构建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深刻了解和认识贵州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协调情况,这对于促进贵州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协调”与“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发展是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协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要素之间一种良好的相互关联,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发展是系统本身的一种深化过程,而协调是系统间(或要素间)一种良好的关联。所以,“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两种概念的交集,是系统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深化过程。
综上,协调发展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发展,它不是单个系统或单个要素的自身发展,而是多系统或多要素在协调这一有益约束和规定之下的综合发展,它追求的是一种齐头并进、整体提高、全局优化、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的原理以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形成环境优良、资源再生产能力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评价一个地区经济与生态是否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去进行综合评价,故指标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评价生态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时,经济发展、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环境质量等主要构成要素都应在指标体系中得到反映。基于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建立在科学实用的基础上,即各个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
2.1.2 综合性原则
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体系,它包含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两大方面。因此,构建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要能够综合反映贵州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一个广泛、 综合、系统的范畴。
2.1.3 可操作性原则
建立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综合的协调发展内容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以便为评价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定量化的依据。可操作性是要求选取的指标容易获取,便于分析计算。
2.1.4 区域性原则
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子系统层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准则层 指标层工业影响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境投入总量 环保投入总额城市化影响经济总量GDP 总额人均GDP经济结构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经济效益和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地方财政收入旅游外汇收入
由于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性,构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要从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贵州省的省情。目前,贵州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实际情况与其他省份是不一样的,所以构建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应该是具有喀斯特地区特点的一个体系。
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大系统,它是由环境和经济两大子系统构成,共分四个层次,大系统—子系统—准则层—指标层,综合考虑在工业影响、城市化影响、环境投入总量、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规模六大准则下,共选取16 个指标构建出一个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多层次指标体系。
2.2.1 环境子系统
环境子系统选取了“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保投入总额”7 个指标。
“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俗称三废指标,这是衡量工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常用的主要指标,而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工业的污染;“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主要反映贵州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保投入总额”这项指标体现出人类社会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所做出的努力和投入的程度。因此,以上这些指标组合能相对客观地反映贵州生态环境的现状。
2.2.2 经济子系统
经济子系统选取了 “GDP 总额”,“人均GDP”,“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地方财政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9 个指标。
“GDP 总额”和“人均GDP”,体现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能反映出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地方财政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主要反映贵州资本的流向和重点发展的产业,是经济规模和效益的象征。因此,以上这些指标组合能相对客观地反映贵州经济发展的现状。基于以上考虑,建立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所示。
[1]陈涛,徐瑶.生态足迹法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价中的应用[J].土壤通报,2006(01).
[2]安和平,赵栋昌,邹波,王君莉.贵州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M]//喀斯特地区发展评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