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语研究概观

2013-08-15 00:47:17占升平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仡佬方言语法

占升平

(遵义师范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一、研究历史回顾

国内仡佬语的研究起步较晚,是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才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社科院组织了一批民族语言工作者对国内的民族语言进行了大普查,陈书田、陈其光和贺嘉善等负责仡佬语调查工作。这是国内仡佬语调查研究的开端。贺嘉善等人在后来补充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仡佬语简志》于1983年出版,这是国内首部仡佬语研究专著[1]。20世纪90年代以前仡佬语研究局限于个别学者,发表的成果比较少,成就最大的当属张济民。十几年的田野调查,张先生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他把这些材料梳理后于1993年出版了《仡佬语研究》[2]一书,这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书中保留了大量的珍贵语料,是仡佬语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仡佬语因种种原因现已成为濒危语言,在濒危语言问题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后,国内濒危语言研究也开始起步。目前对仡佬语濒危现状关注较多的是李锦芳和周国炎。李锦芳连续主持了《西南地区濒危语言调查研究》(1998)、《仡佬语群调查研究》(2002)、《中国西南地区仡佬语柔勒、阿欧方言的保护与研究》(2005)、《亚非语言学院濒危语言抢救项目HRELP》(2006)等多个国家社科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率领项目组成员对仡央语群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的调查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以专著和论文形式出版、发表,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周国炎与李锦芳在仡央语研究方面有一些合作,除了共同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外,他本人还出版了专著《仡佬族母语生态研究》(2004),对仡佬语的生存状况有过较为详细的描写。中央民族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后培养了一批仡佬语研究人才,并形成了一个研究团队,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这期间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成果发表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前所未有的。

国外的仡佬语研究也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才着手的。虽然早在19世纪末期,法国的殖民统治者就对越南北部仡佬族开展了人类学调查,记录并公布了一些语言材料,但这些语料没有专门用于仡佬语研究,而是为民族学或这一地区众多语言的综合研究服务的。由于当时的调查材料较少,这一地区语言谱系分类还比较粗疏,包括仡佬语在内的诸多语言都归在台语中。德国学者孔好古(A·Conrady)就是这么划分的,他还认为台语与汉语有亲缘关系,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包括法国学者马伯乐(H·Maspero)在内的诸多西方学者的赞同,也得到了以李方桂为代表的国内学者的首肯。随着这一地区语言调查的深入和语言材料的进一步积累,学者们对这一地区的语言谱系分类也更加精细,仡佬语的系属问题的讨论也越加热烈。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兼语言学家白保罗(P.K.Benedict)在他的《台语、卡岱与和印度尼西亚与 ——东南亚的一个新联盟》一文中提出了“卡岱”语群的新概念,仡佬语就包含在这个语群中。白保罗认为卡岱语是联系侗台语和南岛语的新纽带,这一提法确立了仡央语言在东南亚语言研究中的特殊地位。这也是真正的仡佬语研究的开始。白保罗把包括仡佬语在内的卡岱语与汉藏语的关系确定为接触关系,而非先前学者们所认为的亲属关系。在他的《澳泰 ——语言和文化》(1975)一书中他重申了这个观点,并对侗台语族进行了重新划分。白保罗的“新联盟”论刚一出来时引起了学界的激烈论争,不过这一学说逐渐得到了国外学者的认同,国内的一些学者如倪大白等也开始接受这种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艾杰瑞(Jerold.A.Edmondson)、苏大伟(David Solnit),越南的黄文麻、阮文利,泰国的许家平(Weera Ostapirat)等先后深入到越南和中国贵州的仡佬族地区做田野调查,在仡央语及仡佬语各方言音系描写、语音实验分析、仡佬语与相关语言的历史比较、仡佬语的系属问题等方面发表了不少调查报告、专题论著。如艾杰瑞、李锦芳《语言走廊》(1996)、艾杰瑞的《台 —— 卡岱语》(2008)、许家平的Proto-Kra(2000)等。近年来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在仡佬语研究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多,特别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跨境合作研究项目越来越多。无疑,国内外学者的这些合作会进一步促进仡佬语的研究,并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下面我们拟对国内外学者在仡佬语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粗略归类。

二、仡佬语的系属讨论

由于仡佬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对仡佬语的深入研究,除语言科学本身的需要而外,对民族学、社会学特别是历史学也是很有帮助的。这些学科都需要从这个民族的语言词汇中所透露的信息去探寻仡佬族社会发展进程,并寻找某些对研究工作有用的线索。由于对仡佬语研究的时间不长,加上仡佬语本身的特殊性,这一语言的系属问题,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过去由于仡佬语的资料极少,国内学者谈到仡佬语时一般都说系属未定。但由于仡佬语在语音上和苗语接近,在语法上和壮语布依语接近,在词汇上和苗语、壮语、布依语都有近似之处,所以总的来说都认为仡佬语不属于苗瑶语族就属于壮侗语族,但没有人认为仡佬语属于藏缅语族。粗略统计,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和说法。

(一)苗瑶语系说

已故研究仡佬族的学者田曙岚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着眼,认为仡佬族与云南布朗族有某种历史渊源关系,布朗语既属南亚语系,仡佬语可以定为孟高棉语族仡佬语支。1981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民族语言科学讨论会上,杨正旺在他它所提交的大会论文中列了一张中国民族语言属系表,表中把仡佬语列入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贺嘉善[1]2在《仡佬语简志》中指出仡佬语在语音上与苗语接近,在词汇语法上则与壮侗语接近,兼有两个语族的特点。但全书在仡佬语的系属问题,上 没有提出明确的结论。

(二)侗台语族说

1981年9月由马学良主编出版的《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第十五节中,把仡佬语列入汉藏语系侗泰语族,但指明仡佬语语支系属未定。对列入侗泰语族的理由也未加阐述[4]。贺嘉善[3]用600个根词条对仡佬语与壮侗语和苗瑶语几个代表点进行比较后认为,仡佬语跟侗台语族的语言比较接近,属于侗台语,而不属于苗瑶语。梁敏[5]、林少绵[6]、梁敏、张均如[7]39、李锦芳、周国炎[8]4-8等与贺氏观点一致,他们认为仡央语群诸语属于侗台语中的一个语支。

(三)系属未定说

1983年11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上,严学窘授在他所作的《为建立中国对比语言学而奋斗》的学术报告中在谈到国内的一些语言归属时把仡佬和京语、朝鲜语一起列入了系属未定的语言。这是在仡佬语调查和语言比较没有全方位铺开,语言特点不甚明确的情况下的一种谨慎的说法。

(四)澳台语系

20世纪4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本尼迪克特在他的《台语、加岱语和印度尼西亚语 ——东南亚一个新联盟》一文中把仡佬、普标、拉基等语言和黎语、台语、印尼语等语言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后认为,包括仡佬语在内的这些语言可以看做是一个叫做卡岱的语言联盟[9]。同时,他从“底层论”的观点出发,把仡佬语列入他自己划分的“澳泰”的大圈子里。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欧德里古尔、马丁内等外国学者的支持。Weera Ostapirat[10-11]在比较40个同源词的基础上,把本氏的卡岱语中没有列入的侗水语支也归入到他的称为仡拉-台(Kra-Tai)的语族中,这个语族的地理分布范围比本氏的更大,包含的语言也更多。艾杰瑞[12]根据仡拉语中的浊塞音的演变情况对维拉的方言分区进行了重新调整。他认为拉哈语中的浊塞音分两类:一类是带先喉塞音的浊音,一类是普通浊音。前者读高调,与清声母的读音一致;后者读低调,与一般浊音读音一致。这种语音特征在仡央语群中时独一无二的,保留了原始仡央语第一次分化时期的古老特征,应该根据这个特征把拉哈语独立出来成为南部语支而与另外两支平行。根据单独的一条语音特征把拉哈语提升到一个语支的地位似乎理由还不是很充分。不过他的这个分区还没有得到多少人的响应。

(五)独立语支说

张济民是一位资深的仡佬语研究专家。他长期从事仡佬语的调查研究,对仡佬语各个方言都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对频临灭绝的一些方言土语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与记录。他认为对仡佬族系属有以上这么多分歧的观点,这在我国民族语言研究中还是不多见的,说明仡佬语的系属问题确是一个较复杂的学术问题。他认为,无论从仡佬语本身的研究来说,还是从汉藏语系语言的对比研究来说,仡佬语的系属问题都是急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大量的田野调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只有积累更多的材料,深入分析各家的说法,探讨各方面的论据,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深入下去,最后才能使仡佬语的系属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自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张济民对仡佬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在黔、桂、滇三省区几十个点上获得了大量的原始语言材料。此外,还调查了云南马关的拉基语和丘北的僰人语以及湖南泸溪的苗语、四川盐边的伊罗语、贵州的瑶语等与仡佬语关系密切的周边语言,为语言比较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为确定仡佬语的系属,他把仡佬语与贵州境内地缘关系密切的苗语、木佬语、彝语、布依语等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比对。通过多方对比,他最后得出结论说,仡佬语是一支与侗台语、苗语关系密切但又独立的语言,应该从先前一些学者认定的侗台语中划出来,应作为一个独立的语族对待。在《仡佬语在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13]一文中,他又提出了把羿人语、拉基语及木佬语都应归入到这个语族中。侗台语研究专家梁敏也对仡佬语以及与它关系密切的相关语言进行过深入研究,她在对这些语言比较后发现这些语言有亲缘关系,首先把这一语群冠以“伦央语群”这一新名称,这一说法随后逐渐被学界接受。但梁敏、张均如在《侗台语族概论》一书的39-49页在讨论仡央语的系属问题时将其列入侗台语族之下,认为它是侗台语族中的一个“新语支”,是一个与壮傣、侗水等平行的语支[7]39-49。这跟张济民的观点有有所不同。在仡佬语的归属问题上李锦芳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撰文对仡佬语的系属进行过讨论。他认为仡佬语与布央语、拉基语、普标语、巴哈、拉哈语及境外的越南恩语等关系密切,这些语言都是从明清时期从贵州等地南迁落籍与当地部族语言接触后发展而来的仡佬语后裔,与仡佬语有亲缘关系。他把横贯西南地区直至越南北部的南北纵向的“黔—桂—滇—越南老挝”的迁徙线路叫做仡央语言走廊。他认为,布央语和仡佬、木佬、羿、拉基、普标及拉哈诸语言有共同来源,可以总称为“仡央语群”或“仡佬语群”都可以,是侗台语族下的一个独立的语支。

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5.00%)显著较对照组(25.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三、仡佬语的方言分区讨论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仡佬语方言的划分有不同见解。贺嘉善[1]61-70、张济民[2]294-372根据词汇同 源 比率、语音对应以及支系自称等方面综合考虑,把仡佬语分为“稿”(黔中)、“阿欧”(黔西)、“哈给”(黔中北)和“多罗”(黔西南)等四大方言。并把贵州大方红丰、六枝居都、平坝大狗场和广西隆林三冲4个点分别作为阿欧方言、多罗方言、稿方言和哈给方言的代表点。这是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仡佬语方言划分的主流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不断发现了一些新语种,经仔细比对,这些新语种与仡佬语有亲属关系。这些身份得到了确认的仡佬语近亲被归并到仡佬语群中来。这些语群也获得了一个新名字——仡央语群。仡央语群的成员在不断扩大,因分离久暂不一,与其他语言的接触程度深浅各异,仡央语群内部还可以进行下位分类,仡佬语也随这个语群内其他语言一起站队归类。梁敏[5]、张均如[7]39-40认为包括仡佬、布央、拉基、普标等在内的这些语言是侗台语族中一个独立的语支——仡央语支。李锦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发表专题论文对仡央语的系属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他还对仡央语群中的各语言的系属及方言归属问题进行了多方探讨。他在《侗台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把仡央语支分为三个语群:一是仡佬、木佬,二是拉基,三是布央、侬环、普标和拉哈。Weera[10]利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构拟了原始仡佬语,并从历时的角度对仡佬语的方言进行了分区。他根据原始仡央语中浊音在方言中的存留情况把仡佬语分为西南方言、中部方言和北部方言。西南部方言中保留了较多的浊音。根据是否保留原始仡佬语的卷舌声类作为北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划分的标准。北部方言以舌尖浊擦音的形式对应于中部方言的卷舌音声类。韦名应[14]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仡佬语方言土语划分》中以是各仡佬语点自称词所代表的高度核心词的语音对应,即原始仡佬语*qr-(*Gr-)声类在现今各语点的创新这样一条标准划出可以划出阿欧、稿、哈给和多罗四类方言,操作很简单。同时还在方言划分的基础上划分了次方言或土语,其主要依据是各语点的语音创新。这样比前人分出了更多的层次,为方言和土语间的内部比较提供了更细致的标准。仡佬语方言的划分应在对仡佬语各方言点进行更深入细致调查的基础上,对仡佬语的语言特点更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更切实可行的操作标准,分出的结果才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仡佬语的方言面貌。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细化。

四、仡佬语专题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仡佬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可以大致分为语音、词汇、语法、方言分区、仡佬语与周边语言的关系和仡佬语的系属等几个方面。

(一)语音方面的研究

语音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类是仡佬语单点方言音系介绍或方言土语间的语音比较。贺嘉善[1]9-16、张济民[2]316-345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一些仡佬语单点方言概况专题就属于这一类型。因数量较多,这里不一一列举。这些方言语音描写不同方言点仡佬语的音系特点和并对方言间的语音异同进行了对比。随着仡佬语调查点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这方面的成果也越来越多,仡佬语的语音特点也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另一类是仡佬语与其他语言的语音比较。贺嘉善[1]、梁敏[5]、张济民[15-17]分别把仡佬语与苗语、木佬语和拉基语进行了语音对比。龙耀宏[18]对仡佬语和侗语的语音进行了对比。李锦芳[19]的《从复辅音声母的对应看仡佬语和侗台诸语言的发生学关系》一文发现仡佬语中常见的p1-、bl-、phl-、ml-、mpl-、vl-和kl-7类复辅音声母和拉基、木佬、普标、布央语及侗台诸语言的对应关系,并指出这是仡佬语和这些语言有发生学关系的重要证据。另艾杰瑞[20]和李锦芳等[21]分别对仡佬语对仡佬语与越南红仡佬、仡佬语与彝语的郁系进行了比较。这些学者的比较研究为仡佬语的系属划分和判定语言间的关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证据。

还有一类是就仡佬语音系中的某一音类进行的专题研究。陈娟[22]的硕士学位论文《论仡佬语的小舌塞音的历史发展》通过对仡佬语各方言材料小舌音这一个仡佬语中普遍存在的声母进行共时对比和历史比较,尝试探索小舌音在现代仡佬语各方言点的对应规律并理出其历史演变规律。为仡央语单个音位的古音构拟和方言语音对比进行了有益尝试。王太春[23]《仡佬语鼻冠音声母研究》对鼻冠音的研究。韦应名[24]在对仡央语方言内部比较后认为仡央语中的鼻音韵尾是后起的。这些专题研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仡佬语中某个声类进行了细致研究,为仡佬语的语音史的重构奠定了基础。相对来说,语音研究的成果数量上是最多的。

(二)词汇方面的研究

仡佬语词汇方面的材料一般散见于仡佬语方言简介中的词汇部分。限于篇幅,这些概况中所列的词汇数量一般在1000以内,由于数量少,不能全面反映仡佬语的词汇面貌。张济民的《仡佬语研究》一书中收录的词汇量稍多,但集中在语音比较部分。小坂隆一、周国炎和李锦芳[25]的《仡央语词汇集》是一部以汉-仡央-英语对照形式的小词典。本书以《壮侗语词汇集》的词条及编排方式为蓝本,收词2500条左右。这比一些仡佬语研究概况中的词汇举例和张氏书中所列的词汇数量要多一些。与方言概况和张氏书中的词汇举例相似的是,《词汇集》中所列词汇的主要功用还是用于语音比较,没有对词条进行详细的释义,可以看作是一本仡央语语音比较手册,还不能真正地称为词汇集。袁善来[26]的《比工仡佬语词汇研究》是国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仡佬语词汇研究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以仡佬语比工土语词汇为研究对象,对仡佬语的构词、构形特点以及音义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该文的释义比其他仡佬语研究专文、专书要细致。除了共时描写外,该文还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探讨了仡佬语词汇的语义演变规律。可以说,这种专题研究的形式有助于深入揭示仡佬语的词汇特点,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还不多。在研究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以单一的文本形式记录仡佬语的词汇这种静态的记录手段已经不能满足语言研究的需要。仡佬语属于濒危语言,对仡佬语语料展开全面深入的记录描写对保护仡佬语和民族文化意义重大。国外对濒危语言的保护和记录的方法已从单纯的文本记录转移到利用有声语档、音像记录和文本转写等多种手段并用的新阶段,搜集的语料也不仅仅是数量有限的词汇,还有各种题材的自然话语材料,词汇容量大大超过一般的词汇调查表。这种全面记录的多媒体语料能全方位地反映濒危语的真实语言面貌,建立多媒体的语料库可为后续研究积累尽可能多的自然语料,也能为日后恢复濒危语言活力提供更丰富、可靠的教学资源。李锦芳主编的《仡佬语布央语语法标注话语材料集》就是这方面的可贵尝试。本书的话语材料包括故事、传说、歌谣、谚语、风俗杂谈、会话等不同内容,与实际语境中的话语材料接近,具有自然语言属性,通过录音录像及国际音标转写,可成为语言研究的最基本、可靠的素材。同时这些语料还具有极高的文学、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这是单一的词汇集所不能比拟的。除了出版这本话语材料集外,中央民族大学在仡佬语语料的记录和保存方面还做了更多的开创性工作。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动功能,建立了壮侗仡佬文化网(www.ztgl.net),把一些仡佬语方言点中收集来的不同语料都挂到网上供读者点击,满足了网友的不同需求。这种多媒体的快速传播方式和即时资源共享功能是纸质文本难以企及的。挂到网上的语料包括话语材料、生活习俗、故事、会话和歌谣等,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还有音频和视频。这些材料涉及到语篇,都是自然语料,带有仡佬语的原始风貌,更真实地反映了仡佬语的面貌。如今网络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越来愈大,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便捷传输功能和查阅功能,把更多点的仡佬语词汇材料或长篇语料放到网上,实现语言资源的共享,更好地促进仡佬语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这是一个值得仡佬语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三)语法方面的研究

语法研究分两类。一类是专书和学位论文中的仡佬语语法研究。对仡佬语语法最早研究的资料来自贺嘉善的《仡佬语简志》[1],该书的语法部分分为构词、短语、句子成分、句子的基本类型、汉语对仡佬语语法的影响五个部分。张济民的《仡佬语研究》中语法部分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从词法、句法连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同时还与同语系的其他语言的语法进行了对比,并对仡佬语中独有的语法特点进行了重点描写。李锦芳主持的“中国西南仡佬语柔勒(比工)、阿欧(红丰)方言记录研究”项目成果中包含有仡佬语方言语法研究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参与项目组的一些硕博士的学位论文就涉及到仡佬语语法研究,部分仡佬语语法研究成果还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这些学位论文中涉及到语法专题研究的有:吴雅萍[27]的硕士学位论文《仡佬语构词法浅析》、王怀榕[28]的硕士学位论文《三冲仡佬语句法研》、吴雅萍[29]的博士学位论文《比工仡佬语动词研究》和何彦诚[30]的《红丰仡佬语连动结研究》等分别对仡佬语中的构词法、动词此类特点及连动结构等专题进行了集中深入的探讨,努力挖掘仡佬语中词法和句法的特点。除了这些专题研究外,康忠德[31]《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和李霞[32]《比工仡佬语参考语法》这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力图从共时平面整体把握仡佬语的的语法特点。他们以当前参考语法编写所倡导的语言描写与研究原则以及现代语言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借鉴参考语法的描写框架,结合传统语法研究的方法与写作范式,对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仡佬语以比工仡佬语和居都这两个仡佬语的方言点的语法结构及其特点进了行较为系统、全面和深入的共时描写。这些专题研究和全面描写摆脱了以往仡佬语语法在仡佬语研究中的从属地位。这些成果有些属专题研究,开掘较为深入;有些属系统描写,整体性强。专题分析和系统描写相结合有助于人们更深入、更全面地解仡佬语的语法特点。如果能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仡佬语的语法展开研究的话,隐藏在仡佬语语法中的信息会得到更多的发现,这对构拟仡佬语的语法史以及仡佬语源流史都会有很多的帮助。

另一类是公开发表的仡佬语语法专题论文。张济民[33-35]是《仡佬语言究》语法部分之外的专题研究。分别对贵州普定仡佬语的否定词、六枝仡佬语的发语词、遵义田坝仡佬语的否定词和发语词进行了研究。李锦芳[36]对居都仡佬语量词的基本语法特征和句法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此外何彦诚[37]、吴雅萍[38]、曹凯[39]、袁善来[40]和康居德[41-42]等对仡佬语中的词法和句法中的不同专题进行了研究,使仡佬语语法研究近来出现了少有的繁荣局面,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仡佬语研究中语法部分偏少的缺陷。

(四)仡佬语方言研究

仡佬语方言研究肇始于贺嘉善[1]61-70。她根据语音和词汇的差别并参考语法的异同情况,把仡佬语分为稿、阿欧、哈给、多罗四个方言,同时还绘制了仡佬语方言分布的简图,对四个方言点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粗略的对比研究,为后来的仡佬语方言分区和方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系统。张济民[2]294-378在贺氏分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调查把仡佬语分为黔中方言、黔中北、黔西四个方言,下面再分土语层。与贺氏这不同的是,是以地域分布命名的一个分区方法。与贺氏的研究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张先生对四个方言代表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对四个方言中的特殊语言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除了这两部书外,其余的都是仡佬语单点方言研究。这当中有一部分是以方言概况的单篇论文形式发表的。如李锦芳,徐晓丽[43]《比贡仡佬语概况》、王怀榕,李霞[44]《三冲仡佬语概况》、李锦芳,艾杰瑞[20]《中越红仡佬语比较》、何彦诚[45]《红丰仡佬语概况》等。还有一部分是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出现的。徐晓丽[46]《镇宁比贡仡佬语调查研究》、姜莉芳[47]《居都仡佬语调查研究》、李炜[48]《月亮湾仡佬语研究》和明月[49]的《峰岩仡佬语研究》等是这方面的代表。单点方言的深入描写可以为方言比较和语音构拟提供更多的材料。方言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解释仡佬语的语言面貌。

(五)与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

仡佬语的系属问题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明朗,它跟周边民族语言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与侗台语是同源还是接触关系在学界还存在较大争议。为弄清楚仡佬语与周边语言的关系,语言比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一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贺嘉善[1]、梁敏[5]、张济民[15-17]、张均 如[50]、龙耀宏[18]、李锦芳[51]、熊南京[52]、艾杰瑞[20]和李锦芳[18]等把仡佬语与周边的苗语、布依语、彝语、侗和壮语等进行了多方对比。这种对比有助于解释仡佬语的语言特点,也有助于了解仡佬语与周边语言的关系。仡佬语在西南地区的语言关系研究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本尼迪克特就认为仡佬语在澳泰语系中是联系印尼语与台语的桥梁。1962年欧德利古尔人把它提高到语言学的“十字路口”的地位,认为它不仅是连接南岛语与台语的桥梁,而且还是澳斯特罗尼西亚语和藏缅语的纽带。张济民[13]从语言学的角度与周边民族进行比较后认为仡佬语研究在民族学研究者意义重大,纽带作用非常明显。仡佬语与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还需进一步有深化,这方面的工作做的越彻底,仡佬语的特点就会得到更深入的揭示,仡佬语与其他语言的系属关系也才会越明朗。

(六)仡佬语中的借词研究

操仡央语群诸语言的民族和群体长期以来一直与汉、壮、布依泰、傣等民族居住在同一区域内,各族群间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互动频繁,语言间的接触也十分密切,导致大量汉、壮、布依、泰和傣等语言中的语词流入到了仡央语群语言中。张济民[2]65-58对仡佬语中的汉语借词做过简单介绍,对有些年代久远的词究竟是同源关系还是借贷关系没有作出明确表态,认为要通过认真考证后才能决断。但认为中古到近代的汉借词的源头和表征都很明显,这部分汉借词的形式大致分为单音的单纯词和半音译借词(合璧词)两类。周国炎[8]着重讨论了仡央语群语言中的来自汉、壮、布依等语言的借词。李霞[53]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仡佬语汉借词研究》中以比工仡佬语汉借词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的341个汉语借字/词进行了仔细的比对。她利用层次分析法把这些汉借词分为现代层(166个字)、过渡层(近代层64个)、中古层(112个)三个层次。由于比工仡佬语音系简化非常厉害,中古或中古以上层次的语音对应关系线索非常模糊,作者也没有细分。如果从仡央语群出发来考察汉借词的话,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因为布央语还保留了不少早期的语音形式,与汉语语音文献对比的话,可以发现部分汉语借词还保留了中古或中古以上的读音形式。借词比较可以为考察仡佬语与其他语言的关系提供佐证,同时也可以为仡佬语语音史研究提供旁证材料,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七)仡佬语语言活力研究

仡佬族虽然现有近60万人口,但在当地汉语方言的强势影响下,仡佬语族群中语码转换现象比较普遍。现大部分已转用汉语,有些转用毗邻的其他语言,母语使用人口逐步减少。仡佬语已处于严重濒危状态,尤其是阿欧方言使用人口最少,中国和越南的仡佬语阿欧方言使用人口仅仅百人左右,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仡佬语语言活力下降处于濒危状态一时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民族语言研究者的注意。张济民[2]9-10认为历史上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杂居、族际通婚和汉语的影响等因素导致了仡佬语的式微。周国炎[54-56]也连续发文或著书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仡佬族母语生态研究》[55]一书中,该书对仡佬语及仡佬族历史文化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同时对仡佬语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和分析。仡佬语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学价值。要想保护自然生态一样保护语言生态,语言才会有活力。最根本的还是要保护“活态”语言,使这些语言能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新的环境,并以此来保存人类的一项珍贵的文化成果。针对目前的濒危状态,作者还提出了抢救和保护濒危语言的几项具体措施。刘静[57]以隆林仡佬语为个案对仡佬语的使用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隆林仡佬语在周围强属于的影响下语言濒危转状态明显。仡佬语从稳定到消亡有会经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母语基本完好型、母语渐缩性和母语残留记忆型。这三种类型的仡佬人在语言能力、语言选择倾向以及语言态度上都是相似的,而聚居程度、对周边民族语言使用的影响以及母语保存情况却不同。母语基本完好型地区的仡佬语目前看来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它也处在消亡的边缘。李锦芳[58-59]对包括仡佬语在内的西南地区的民族语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仡佬语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语言活力下降情况明显。濒危语言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保护濒危语言、促进语言生态发展活力需要多方合作,民族语言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四、仡佬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国内外数辈学者的辛勤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仡佬语的神秘面纱已经被逐渐掀开,它的真实面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但不可否认的是,仡佬语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是仡佬语研究中还没有出版比较全面的工具书。目前的仡佬语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时平面的描写,单点方言的描写居多。这些单点方言的研究又集中在语音方面,语法和词汇系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目前还没有一部收词较为全面的仡佬语词典面世,也没有一部专门的仡佬语语法著作出现,这是仡佬语研究的一块短板。

二是仡佬语研究多集中在单点方言的描写和方言间共时的比较研究上,仡佬语的历时研究还非常薄弱;从描写和解释方面来看,已有的研究以描写为主,在对语言现象的解释方面还嫌不足。除了Weera[10]和吴安其[60]230-236对原始仡佬语进行了初步构拟外,还没有更多的人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去探索仡佬语的演变路径,严格地按照历史语言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去构拟各个不同层次的共同语,逐步理出原始仡佬语的语音系统,再按音变规律和结合其他材料去探讨仡佬语的演变路径,理清仡佬语的发展线索。这对仡佬语方言分区和确定仡佬语的系属很有帮助,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这就要求在今后的仡佬语研究中既要重视共时平面的精细描写,努力把握仡佬语的现状特点,这是仡佬语研究全面、深入展开的基础。历时研究在探索语言演变规律、构建原始共同语、寻找语言亲缘关系等方面可以大展身手,共时描写在这些领域中能力有限,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把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努力挖掘仡佬语的特点和把握仡佬语的演变规律,为探索仡佬语族源提供语言学方面的证据,把仡佬语研究引向深入阶段,为研究西南地区民族语演变和语言类型学提供更多的语料和经验。“语言研究的经验使人们认识到,要真正认识语言的本质和规律,光有全面、细微的语言描写是不够的,还要有对语言的现象、规律的科学解释。描写只能提供对现象的认识,而解释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就是说,解释是更高层次的认识活动。”[61]客观地说,目前国内的仡佬语研究成果还处在跑马圈地、粗略描写阶段,对一些特有的语言现象还缺乏有理论深度的解释,这也影响到仡佬语研究深入开掘和对这种语言本质的真实面貌的揭示。

三是全面抢救仡佬语的有声语档建设亟待启动。目前的仡佬语研究还集中在学者的纯学术旨趣上,研究成果也多是纯文本形式。在应用研究和保护开发上还没有多大动作。仡佬语已经是严重濒危语言,如不及时抢救,仡佬语会在不久将来彻底消亡。在仡佬语彻底消失前做好保护和全面记录工作,为以后的恢复活力作准备工作,同时也为仡佬文化研究做基础服务工作,建立有声语档的工作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主导,同时多学科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仡佬语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这方面的工作虽已有一些学者作了一定的尝试,但这还远远不够。全面记录和保存仡佬语的原始面貌的语档建设工作还亟需加强。

当前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仡佬语已经处于严重濒危状态,全面记录、保护这种正在消失的语言的工作刻不容缓。一种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一个民族失去了她特有的身份标记,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也会随着语言的消失而严重失血,文族文化的造血功能会逐渐失去。保护民族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是21世纪民族文化研究的新课题。抢救、挖掘和保护民族语,扩大民族语功能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仡佬语的濒危状态应引起民族语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应采取多种方法对这种语言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为促进我们国家语言生态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多做一点实质性的工作。

[1]贺嘉善.仡佬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2]张济民.仡佬语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3]贺嘉善.仡佬语的系属[J].民族语文,1982(5).

[4]马学良.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年.

[5]梁敏.仡央语群的系属问题[J].民族语文,1990(6).

[6]林少棉.拉基语的系属问题[J].语言研究,1991(2).

[7]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李锦芳,周国炎.仡央语言探索[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9]Paul K?Benedict.Thai,Kadai,and Indonesian:a new alignment in Southeastern Asia[J]AA,1944(4).

[10]Weera Ostapirat.Proto-Kra[J]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LTBA vol.23,2000.

[11]Weera Ostapirat.Kra:The Tai Least-Known Sister Languages[J]Bulletio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Volume.25No.2,2000.

[12]Jerold A.Edmondson(艾杰瑞).The Laha Language and its Position in Proto-Kra,the 28th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Meeting,Session on Tibeto-Burman/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CA,2002.

[13]张济民.仡佬语在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J].贵州民族研究,1993(1).

[14]韦名应.仡佬语方言土语划分[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15]张济民.从语音特点和词义生成看仡佬语和苗语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1984(3).

[16]张济民.贵州木佬族与仡佬族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1990(1).

[17]张济民.拉基语与仡佬语的关系[J].民族语文,1992(3).

[18]龙耀宏.侗语和仡佬语的语音比较研究—— 兼谈侗族同仡佬族的历史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1992(4).

[19]李锦芳.从复辅音声母的对应看仡佬语和侗台诸语言的发生学关系[J].民族语文,1997(3).

[20]李锦芳,艾杰瑞.中越红仡佬语比较[J].民族语文,2007,(3).

[21]李锦芳等.中越红仡佬语的系属地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2).

[22]陈娟.论仡佬语小舌音的历史发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23]王太春.仡佬语鼻冠音声母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24]韦名应.仡佬语鼻音韵尾增生[J].民族语文,2009(1).

[25]小坂隆一,周国炎,李锦芳.仡央语言词汇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6]袁善来.比工仡佬语词汇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27]吴雅萍.仡佬语构词法浅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28]王怀榕.三冲仡佬句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29]吴雅萍.比工仡佬语动词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30]何彦诚.红丰仡佬语连动结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31]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32]李霞.比工仡佬语参考语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33]张济民.贵州普定仡佬语的否定副词[J].民族语文,1982(3).

[34]张济民.贵州六枝仡佬语的发语词[J].民族语文,1986(3).

[35]张济民.遵义县田坝仡佬语的否定副词和发语词[J].贵州民族研究,1994(1).

[36]李锦芳.居都仡佬语量词的基本语法特征和句法功能[J].语言研究,2010(2).

[37]何彦诚.红丰仡佬语连动结构的词汇化[J].民族语文,2011(4).

[38]吴雅萍.从语言接触看比工仡佬语语序类型的变化[J].百色学院学报,2011(3).

[39]曹凯.普底仡佬语绝对程度副词的语序[J].毕节学院学报2011(1)

[40]袁善来.仡佬语形容词重叠式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

[41]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否定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

[42]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差比句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1).

[43]李锦芳,徐晓丽.比工仡佬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4(3).

[44]王怀榕,李霞.三冲仡佬语研究[J].民族语文,2007(2).

[45]何彦诚.红丰仡佬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8(6).

[46]徐晓丽.镇宁比贡仡佬语调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47]姜莉芳.居都仡佬语调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48]李炜.月亮湾仡佬语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49]明月.峰岩仡佬语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50]张均如.普标语与壮侗语族语言的比较[J].民族语文,1989(6).

[51]李锦芳.布干语与鮠语关系初探[J].语言研究,1997(1).

[52]熊南京.普标语言在仡央语中的地位[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53]李霞.仡佬语汉借词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54]周国炎.仡佬族的语言转用[J].贵州民族研究,1994(2).

[55]周国炎.仡佬族母语生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6]周国炎.仡佬族母语的发展趋势及应对仡佬族母语危机的基本措施[J].贵州民族研究,2005(1).

[57]刘静.隆林仡佬族母语使用类型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58]李锦芳.西南濒危语言调查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9]李锦芳.双语和双语类型转换——中国西南地区个案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60]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61]戴庆厦.正确处理民族语言研究中的四个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猜你喜欢
仡佬方言语法
方严的方言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方言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仡佬语-n、-ŋ、-i韵尾的发展演变
务川仡佬俗中三子棋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