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贵宾
(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9002)
黔江区位于渝东南丘陵地带,种植红薯的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前红薯是黔东南内仅次于水稻的旱粮作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水稻大幅增产,人们吃饭问题的解决,红薯不再作为主粮, 红薯主产区农民曾一度为生产红薯而发愁, 红薯生产由1957 年的13.6 万亩猛跌至1 至2 万亩。 改革开放以来,区委、区政府制定优惠政策,着手扶持薯粉加工发展,引导企业创建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加工业拉动红薯生产。 另一方面大力进行红薯品种改良, 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质红薯新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全区红薯产业走向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之路,红薯产业重现勃勃生机。
(1)红薯种植效益可观。 我区现已引进高产高淀粉型红薯“豫薯868”、“湘辐一号”。 种植高产高淀粉型红薯品种,如按科学技术操作,种好一亩地可产红薯4 吨左右,加工成淀粉达一吨以上, 按现行市场粗淀粉价可达3200 元。 种一亩红薯需种子、肥料款300 元。 需劳工(包整地、除草、施肥、挖薯、淀粉加工)15 个工作日;水果型红薯,种一亩地产红薯在5 吨以上,加工薯干亩收入达4000 元以上,市场供不应求。
(2)加工红薯制品档次不断提高。 红薯淀粉加工也逐渐由粗淀粉加工升化为精白淀粉加工,其附加值提高33%;薯粉加工已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加工技术日趋成熟,特别近几年粉丝行业通过整顿和规范,产品质量大有提高,随着商标的形成,产品形状、规格、包装都有改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3)市场前景广阔。 淀粉型红薯加工出的精白淀粉可直接出口,广泛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 专家预测,今后10 年全球仅生物塑料用量就将达到3000 万吨,同时,红薯淀粉价格极为稳定,每吨粗淀粉可卖到3200 元以上,较其他淀粉高出1000 多元;水果型红薯制品深加工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红薯粉丝不仅有经久不衰的市场,而且价格可观,纯正品质的红薯粉丝市场上供不应求。
我区红薯产业在促进县城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粉丝加工业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红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1)对发展薯业认识不够,落实不到位。 认为红薯是一种杂粮作物,没有推广价值,每年虽然将发展红薯产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但是没有得到如何落实,如种子引进、技术宣传推广、政策扶持等;个别薯农没有尝到甜头,仍然种植传统薯种,产量低,淀粉含量低,收入不高。
(2)全区没有一个上规模的淀粉加工厂。 老百姓种植的红薯只有靠自己用传统的方法加工淀粉, 造成老百姓在收获季节,既要挖红薯,又要加工淀粉,如不将挖出的红薯及时加工出淀粉,红薯就会糖化。 所以时间、劳力非常集中,带来诸多不便。薯农加工的淀粉,受到条件限制,质量难以确保,从而影响市场销售价格,挫伤了老百姓种薯积极性。
(3)粉丝加工行业不规范。 因为红薯种植业的发展与粉丝加工业的发展需求不协调,淀粉供应短缺。 个别加工户掺杂使假,用低价购买的木薯粉、玉米淀粉代替红薯淀粉,更不可为的是使消费者分不清真假, 让掺假的粉丝看起来和红薯粉丝一样。 再以相对低廉的价格销售,产品销售无序无竞争,产品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既不利于提升产品知名度,又容易被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声誉,致使市场销售拓展与附加值受到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我区红薯产业无论在红薯基地规模、 粉丝加工规模,还是在市场开拓上,都出现了较大飞跃,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亮点。 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抓实关键环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引进优良品种繁育推广种植。 我区近几年虽然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但是品种不齐全。 如“重庆市黔江区昕昕甘薯种植有限责任公司”今年引进的茎尖菜用型品种“台农71、莆薯53”;药用型品种“西蒙一号”;烘烤型品种“北京553"、“鲁薯8号”、“苏薯1 号”、“湘农黄”,农户种植效果显著,这些品种有待于进一步繁育推广种植。 红薯直接销售市场,不仅有市场,而且有效益,亩收入至少在5000 元以上。
(2)因地制宜求发展。 因红薯是草本植物,适合各种土壤种植,特别是我区旱土、旱田多,有些田地灌溉不便被荒芜,如果用来种植红薯最好不过了;红薯是我区传统种植作物,老百姓种植、管理、加工有一定的基础;种植红薯地可套种其它经济作物。
(3)建一个上规模的淀粉加工厂。 一是解决老百姓在收获季节,时间、劳力非常集中加工淀粉困难的问题,确保薯农增收;二是加工精白淀粉打出品牌可以直接出口创汇,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为我区加工粉丝行业提供充足而质好的原料;四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上档次、上规模的淀粉厂建成投产,不仅会调动广大薯农的积极性, 而且大力促进我县粉丝加工业稳步,建立自己的品牌,持久兴旺地发展起来。
(4)开发系列红薯制品加工经营。 红薯淀粉,红薯粉丝有市场,有潜力。 其它红薯制品:如薯渣、变性淀粉、薯干、果脯、薯糕、薯脆片、红薯果汁都是可以开发的项目。 这些项目开发加工不仅有市场,而且附加值高。
开发绿色红薯种植与精深加工,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努力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使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向着规模化、产业集群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1]韩廷武,杨晓林.红薯“变身”记——河南省延津县新兴农场红薯产业化纪实[J].中国农垦.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