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高远”美的空间艺术营造

2013-08-15 00:43:39刘嘉琦蔡洪焕曾晓虹方彩虹孙丹娴张春燕
生物技术世界 2013年1期
关键词:陶渊明

刘嘉琦 蔡洪焕 曾晓虹 方彩虹 孙丹娴 张春燕

(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汉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 广东佛山 528225)

“远”作为审美范畴,来源于道家哲学;作为艺术意境,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得到清晰的表观。“远”在中国艺术重“虚”尚“神”的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对古代的诗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古典诗词之审美意象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古典文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古典诗词中“远”可大致分为三,其一为空间上的“远”,不仅关系到主体审美的视野问题,更主要的是它可以将人的意兴和思绪引向远方,引向无限;其二为时间上的“远”,在中国古代美学里,多与“古”、“苍”、“老”、“寒”、“残”等冷色词语连用,力求通过时间上的沧桑变化,使人产生对永恒和无限的向往;其三为物我关系的“远”,即就对象与现实人生的关系而言,对象远离了尘嚣、超越了功利,也就具有了“淡远”、“幽远”、“高远”的品性,所以他们在欣赏对象时,总强调要超越现实人生,超越物我,去追寻高尚的人格与远大的指向。

1 “建安风骨”的宏图大志

在以“建安风骨”著称的建安文学中,曹操所流传下来的诗歌不过20余首,但由于曹操一生特殊的经历和地位,其作品大多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人们的痛苦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其中又以表现其个人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作品为最佳,而这正表现了曹操诗歌境界之高远以及其个人志气之高远。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节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虽短,但其明显地表现出曹操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诗人在年过半百、大败乌桓后,回师途中写下的这首诗,给人一种登高山临大海的雄浑气势及豪情满怀的感觉,可见其英雄气概十足,志向仍存高远,正如宋敖陶叔所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一开始诗人选用“神龟”、“腾蛇”两个意象,来说明世间任何生物都难免一死,不必为人生有限而忧戚伤怀。然而,这样也正为诗文提供了另外的一种意蕴,有了“及时当勉励”的言外之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把自己比喻成千里马,虽然年已老,但正所谓“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寿命虽然有限,但只要自强不息,抓紧时间还是可以大有作为。从而进一步提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直接抒发了心中的感慨,不满足现有功业,到了晚年也还是要老当益壮,锐意进取,去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又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不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情景交融,而且做到情理结合。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再如《短歌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同时亦借此写出自己统一天下的远大报复和志向。

2 魏晋诫子书中的“志存高远”

魏晋诸多诫子书真实反映了士人们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其中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者,当称“述志”,而非庄老消极避世之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是以志向高远坚定而著称于世的。早在先秦的历史典籍《尚书》中就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对此又作了划时代的概括和升华并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人生准则和精神追求。

魏晋时期,尽管儒学独尊地位被社会动荡下的释老之学所撼动,但儒家伦理学说毕竟已深入人心,加之东汉以来党人狷介耿直勇斗阉宦权奸、志在扶汉的气节操行,对魏晋士人尤其是汉末魏初士人依然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并没有泯灭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种心志在他们的诫子书中得到了直接而鲜明的体现。

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甥书》可谓这种心志的典型代表,最具完备严谨的理论阐释。他在《诫外甥书》中,开宗明义提出了“志当存高远”这一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的重大命题,进而说明了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即要“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他精辟而严谨地分析了立志的条件、立志的目的、立志与才学之间的关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他还从反面进一步阐述了志与才的关系,立志对人生的决定性意义,“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便只能是“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诫外甥书》。诸葛亮“志存高远”的人生追求和良好的心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时至今日还被众多的人们作为教育子弟立德明志砥砺成才的格言。

综观上述,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之中,广大魏晋士人并不像许多文献著述所言,他们已彻底弃绝人世,或遁迹泉林,寄情山水,或装疯卖傻,避害自全,或抛却儒学,专事释老。他们并没有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而是把一个真实的自我掩盖起来,把自己无法实现的志向情怀,家族事业寄托在儿孙身上。他们希望,告诫并勉励自己的儿孙要保持操守,砥节砺志,勤学成才,去努力实现父辈先人们无法实现的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

3 陶渊明率真自然中的“高远”美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因开创田园诗而声名远扬。他虽自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远离官场,宏大志向未能在仕途中施展,但高远情怀却随他归隐田园而愈加明朗。如《归园田居(其一)》:

其二,自从研究小组实施英语演讲第二课堂指导以来,受训学生连续在 “外研社杯”(“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省级决赛中取得良好成绩。2012年,2名参赛选手分获二等奖、三等奖;2013年,2名参赛选手分获一等奖、三等奖。其中,一等奖获得者的总分在全省参赛选手中位列第四,为我校历年参加该项赛事获得的最好成绩。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忽听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第一首诗。从整体上,他摆脱束缚、返于自然的乐趣溢于言表。“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中”,一个“无”,一个“误”,掷地有声,既是对黑暗官场的坚定鄙视,又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远追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方面,表明他久受官场束缚,压抑个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他高远的人生追求需要更大的施展舞台,正如鸟需要广阔的林地来自由翱翔,鱼需要无边的水源来尽情游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一句表明陶渊明的高远境界并不在于仕途功名上的显达,而在于日常生活的平淡。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更可见,陶潜的理想生活没有豪宅、名车、美人、佳肴,而是平淡朴实的。高远的境界分两种:一是杜甫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居高临下,饱览四方;二是陶渊明诗中的“心远地自偏”,超脱尘俗,率真朴实。前者是入世,与他人作比,时时求超越;后者是出世,与自我作比,不关心外界的变化,内心充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的高远不在于外在的高瞻远瞩,而在于内在的平淡充实。又如《和郭主簿(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琴书。园疏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春菽作美酒,酒热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眢。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乡居的淳朴悠闲的生活,表现出摆脱官场牢笼之后的那种轻松自得、怀安知足的乐趣。全诗紧扣一个“乐”字,将平常的事物组合,整个生活的纯真之趣跃然纸上。全诗无高远意象,无夸张描写,却让人在平淡冲和的诗境中感受到诗人高远超脱的精神境界。再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比前两首诗,这首《饮酒》更是将陶渊明的高远境界彰显到极致。身处人声嘈杂的环境,却能忽略外界的喧嚣,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行为便是超脱、高远的精神外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寥寥几笔,将优美风光尽收眼底。真正的高远,并非得站得多高、立得多远,而在于内心的平淡充盈。

4 结语

综上所述,道家精神滋生出“远”,魏晋玄学使其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无形中改变着文人的人生追求与价值观念,儒家的道德教条和礼仪规范失去了原本强而有力的约束力,一种更为符合人类本性、符合自然发展的高尚致远的理想生活逐渐成为文人的追求目标,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审美范畴。在这样一种审美范畴之中,文人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社会与自然、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去体验人生,从而衍生出一个努力追求“高远”的群体。在古典文学中,“远”对冲淡、空灵、神韵说等诗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脱离了“淡远”、“清远”等远之意境,那么冲淡则不能成为冲淡,空灵也就不复为空灵,神韵也则无从发展。同时,“远”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亦有着重要地位,“烟”、“钟声”、“月亮”等意象之所以在诗中具有无穷的魅力,与其中融入了“深远”、“悠远”、“高远”等“远”之意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空间上的“远”更是由外而内地体现并诠释了文人们高尚的品格、远大的志向,从而形成了一种代代延续的“高远”之美,令人为之折服、深深陶醉。

[1]孟繁冶.《从诫子书看魏晋士人心态》,《文史哲》.2006年第4期.

[2]侯冬梅.《论<诗品>中的“远”》,《文学教育》.2012年,第6期.

[3]仇文芝.《审美范畴“远”之探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月,第1期.

[4]何小五.《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征浅析》,《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9年第3期.

[5]郭杰.《仰望泰山,志在高远——杜甫<望岳>赏读》,《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6]郝米娜.《庄子与魏晋文学的发展演进》,《兰台世界:下旬》.201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陶渊明
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素心人陶渊明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陶渊明 饮酒》
中华诗词(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
老年教育(2017年4期)2017-05-10 05:27:34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