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民
(泗水县水利局,山东 泗水 273200)
泗水县辖13个乡(镇)办事处,592个行政村,总人口62.3万人,总面积1118.11 km2。泗水地处泰沂蒙山边缘的低山丘陵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低山丘陵面积为827.4 km2。泗水县河道众多共计32条,泗河为境内唯一大型河道,已建成大型拦河闸2座;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125座,塘坝351座,总库容2.71亿m3,兴利库容1.69亿m3;小型泵站、小截潜、小水窖、水池星罗棋布遍布全县。这些水利工程在抗御水旱灾害、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流失、水污染等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泗水县按照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要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进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实施各类生态水利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目前泗水县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已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省级水利风景区4处,被授予“全国绿化示范县”“省级旅游生态示范县”和“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泗水县1964—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705.4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4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19m3,为全国平均值的1/4,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在规划当年供水工程条件下,全县可供水量为2242万m3,供水保证率为75%时,2010、2030年分别缺水1 476万m3和3 020万m3,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降水由于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的影响,泗水县降雨时空分布较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较大,易出现季节性缺水,经常出现旱涝灾害;泗河31条支流多发源于南北山区,为山洪河道,源短流急,峰高量小,河川径流年内变化剧烈。造成两岸土地冲刷侵蚀,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山丘区生态环境脆弱。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总量逐年增加,工业污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2011年底全县用水总量为7 223万m3,其中工业用水925万m3,农业用水3 358.5万m3。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46.5%,比重大且灌溉水利用系数低。1999年泗水县工业污水排放总量为1 500万t。
根据泗水县水利发展现状,科学编制了现代水网规划。构建中部平原以泗河干流为轴线,北部以贺庄水库、华村水库贺华干渠为轴线,南部以贺庄水库、龙湾套水库、太平水库、尹城水库4座中型水库的干渠为轴线的“一河南北两干渠”川字型骨干水网,以泗河31条支流、水库支渠为骨架水网将全部小型水库、塘坝连通起来,形成“库河相连、丰枯相济、保障供水、制度健全、生态优美”的现代水网体系。
1)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为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计划全部完成129座水库和353座塘坝的除险加固,截至2012年底泗水县累计完成3座中型水库和106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蓄水能力达到1.6亿m3。
2)建设多水源联合调度,并网供水,建设引调水工程。实施了贺庄水库、华村水库灌区干渠连网疏通节水改造工程;龙湾套水库和尹城水库的干渠联网改造工程;龙湾套西干渠改造为管道输水,实现了多水源调度并网供水,水利用系数大幅提高,年可节水1 000 多万 m3。
3)高标准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饮水安全工程。泗水县将以优质地下水、水库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整合联网建设6处千吨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已建设成的城区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涉及县城和5个乡镇城乡人口11.7万人,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
1)集中连片重点建设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泗水县按照“山顶乔灌草、山中果、山下梯田”的立体治理模式,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集中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水土保持工程。截止2011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5 km2,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从 4 200 t/(km2·a)下降到 2 100 t/(km2·a)。
2)将水库除险加固和流域内水土保持工程结合起来,综合治理。近几年,在对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进行上下游的生态治理,建设拦沙谷坊、小截潜、坡改梯和湿地修复等工程。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采取大量种植宽叶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和核桃、金银花、野菊花等经济林草措施,做到点、线、面的紧密结合。在泗水县流域治理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先后吸引迪尔集团、九巨龙公司等大企业集团投资对青界水库、龙门山水库、西侯水库、王坟水库等进行流域内规模化的水利生态建设,结合水库、塘坝除险加固、上下游水土保持、生态旅游景观建设和水生态恢复建设等进行综合治理,建立起良性的水生态系统,成功建设万紫千红、西侯幽谷、雷泽湖、龙门山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和生态旅游风景区。
3)生态河道治理和城镇水生态景观建设结合起来。泗水县河流众多,近年来在河道治理中,积极贯彻生态治理理念,探索河流生态治理模式。在治理过程中主要是以恢复和丰富河流的多种生态功能为目的,遵循重构河流蜿蜒富有变化的自然形态,上游减缓河道比降,下游建设生态湿地的思路,河道两岸建设蛇笼护底,网状、格状生态护岸,建设生态植被和景观设施。泗水县先后建设生态泗河治理工程,建设了拦蓄长度350 m橡胶坝和两岸景观工程;济河城区段生态景观治理;黄沟河生态治理工程;还通过济河、水泉河引水入城建设了圣源湖水利景观工程。这些工程构成了生态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的水利风景线。
1)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科学化分水功能区。泗水县根据水资源状况划定了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06亿m3,水功能一级区3处,二级区16处,其中饮用水区10处,工农业用水7处,渔业用水2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国民经济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严格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入河排污口限制。项目建设中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及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制度,与发改、财政部门协调一致,凡没有上述方案论证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复。
2)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根据水资源现状,泗水县水资源节约利用发展的空间还较大。农业用水所占比重大,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大力实施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和低压管道灌溉,实现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完成后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8万hm2,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另外工业用水泗水县采取逐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11达到2 508万m3,还建设了处理能力40 000 t/d的污水处理厂,2010年工业中水利用达到200万t。
3)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保障体制机制。泗水县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为主线先后建设了水资源水质监测信息系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城乡供水信息系统,大力推进现代水网指挥应用系统。另外通过深化水利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水利系统法律法规,成立了综合执法大队,加大对水生态环境的执法保护力度。现代水网信息化建设和执法管理体制队伍建设,为合理调配水资源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有效保障。
泗水县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贯彻生态治理观念,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农业节水措施和水资源保护体制建设,城乡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