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祝萍 李新辉 姬 春 刘新萍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改革的逐步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在促进全民健康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无论从质还是量都将进一步提高。《社区护理学》是传授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社区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应用型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我院就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开展了《社区护理学》课程的综合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9级护理本科生138名,男5名,女133名。年龄21~23岁。均为全国高考统招考生,学制4年,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社区护理学》课程中进行课程综合改革。
1.2 方法
1.2.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2009年我院对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在对全部课程都进行课时压缩的情况下,《社区护理学》理论课学时也由原来的28学时减至24学时。因而课程组对授课内容、顺序作了相应调整:加强了学生对社区护理基本工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整合了课程中的相似内容,如将家庭访视、居家护理与家庭健康护理合并,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系统性;对与妇科、儿科、康复护理等相关课程交叉的内容进行精讲,即弱化疾病具体治疗及护理措施,突出社区应用。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达到了突出“社区”特色的目的。
1.2.2 制作标准化课件 标准化课件是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学对象、讲授相同课程时统一使用的课件。制作标准化课件,可以达到教学思路统一、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内容科学准确,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做法是将标准化课件的制作进行分工,要求在课程开课之前完成全部课件的制作工作;确定用于讨论与交流课件制作情况的时间、地点,必须保证在每章节授课之前完成对课件的讨论与修改;通过授课使用及同行听课反馈标准化课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1.2.3 教学方法改革
1.2.3.1 研究性教学 课程组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安排本科护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围绕教师制定的主题,结合课程学习查阅国内外文献,撰写小论文;通过“硕本联动”的模式,即从每个班级中挑选1/3~1/2的学生参与到研究生的社区科研课题中来,主要是进行社区调研、社区干预[1];选择优秀本科生进入课程组教师的科研课题,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
1.2.3.2 案例教学与PBL教学 根据每章节内容不同,选择、设计在授课中适用的案例及问题,如借助青年教师参与社区科研课题的机会,录制教师在社区居民家中进行家访的视频,在“家庭健康护理”授课时,以视频代替以往单纯的理论讲授,向学生展示家庭访视的过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社区中的健康教育”授课时,采用了案例式PBL教学法,促进护生的健康教育知识转化,提高应用能力[2]。
1.2.3.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课程组一贯使用的教学方法。课程组根据教学进度和课程知识体系,精心选择讨论主题,从把握讨论方向、把握讨论问题难易度出发,及时总结,实现讨论式教学的灵活、高效作用。
1.2.4 考核评定改革 考核评定由形成性评价和终末性评价两部分组成。改革包括2个方面:一是将形成性评价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至50%;二是进一步丰富并优化形成性评价的内容,由原来的作业(20%)、社区见习报告(10%)两部分转变为作业(15%)、课堂参与(15%)、社区实践(20%)三部分组成,其中课堂参与得分从学生回答问题频率、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学生对自身参与教学的评价3个方面进行评定,社区实践得分在以往见习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社区健康评估与社区健康教育实践的内容。见表1。
表1 教改前后考核评定的方式及内容
2.1 评价资料 包括护生的评价报告、教师的自我评价报告、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组的评价报告。课程授课结束后,护生提交自身的评价报告,包括对本课程授课的态度及感受,收获、建议等共收集评价报告138份。教师提交自评报告,包括授课的感受、学生的表现、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共收集教师自评报告3份。此外,学院教学督导专家对参与理论课教学的两位主讲教师进行了听课督导,从教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件制作4个方面给出评价报告2份。
2.2 访谈资料 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设计,随机选择5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内容包括对这种教学设计的感想、收获、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教学的组织和改进方面的建议。
3.1 制作标准化课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制作标准化课件这个有形的目标为引导,实施课程改革实现了一举两得:第一,实现了对年轻教师传、帮、带的目的。改革前,年轻教师授课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专业培训、同行听课、集体备课和自学,教学成长的过程较缓慢。制作标准化课件是在对教学大纲、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明确和细化的基础上对每一个课件展开深入探讨,这有助于使年轻教师把握授课重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学院督导专家组在听完课程组一位年轻教师的理论授课后,给出评语:“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教学方法灵活巧妙,师生互动良好。”相比该教师以往的评价,已有显著进步。第二,制作标准化课件在集体备课、同行听课中完成,课程组教师在讨论、观摩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思路统一、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内容科学、准确。这种讨论和交流还促进了教学疑点、难点的解决,产生了不少新的教研思路,提升了教学研究水平。总之,制作标准化课件促成了从提高1名教师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到提升一个团队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飞跃。
3.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社区护理学》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护理本科生,他们已完成了学科基础课程和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思维水平;而社区护理学又具有全科性质,是整合了临床护理、预防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与各门窄而深的专科护理相比较,社区护理的特点是学科范围宽广,内容丰富,与各专科护理既有相互交叉,亦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3]。从以上两个角度考虑,非常适合运用讨论式、案例式PBL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讨论式教学主要是选择国内外社区护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理论探讨、项目实践,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课下查阅各种资料、复习相关课程知识,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最后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主要运用于“社区护理工作方法”、“中年人、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章节中。案例式PBL教学则穿插应用于各章节中,特别是“健康教育”和“家庭访视”。研究性教学则充分利用了目前我系社区护理方向科研课题资源丰富、研究生较多的特点,以“硕本联动”模式,挑选较优秀的护生参与到研究生和课程组教师的课题中,进行社区调研、社区干预。学生的评价报告与访谈资料显示,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不仅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而且还进一步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归纳、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受到学生的肯定与欢迎。
3.3 重视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其实质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的目的[4]。与终末性评价相比较,形成性评价具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等优势。
课程组将形成性评价的比例由原来的30%提至50%,并且进一步丰富了评价内容。第一,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提倡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课堂,包括行为参与、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渠道,教师依据教学特点可灵活变换课堂组织方式,照顾到学生多种参与形式,鼓励学生自发的参与行为,如向教师提问、自发与同学讨论等。第二,科学设计平时作业的内容与频次。采用了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小论文、文献分析、角色扮演共5种考核手段。及时批阅作业,建立师生互动QQ群,做到信息及时反馈。第三,开展多样化的社区实践活动[1]。由于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很多专业业务尚在建设中,护生社区见习的实效性较低,改革后增加了社区健康评估及社区健康教育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区实践能力。第四,倡导学生参与形成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只是一系列评价的客体,更应该是评价的主体,对学生的评价最终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而起作用,形成互动式评价,只有被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的评价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5]。因此我们在形成性评价的3个方面都会设置学生自我评价的环节与分值,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
本次改革在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以考核评定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转变,与此同时,通过制作标准化课件、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研讨教学方法等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教”与“学”双管齐下、有效互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创新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研究性教学是我们此次尝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由于学生的参与范围有限,最多能涵盖1/2的学生,如何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并受益有待进一步探索。
[1]李新辉,陈丽丽,闫 丽.多样化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7):38 -39.
[2]曹祝萍,李新辉,姬 春.案例式PBL教学法在社区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8):99-101.
[3]杨秉辉主编.全科医学概论[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4]郭晓霞,隋树杰,孙 晶.形成性评价在我国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07,21(11):2840 -2842.
[5]胡晓林,王世平.建立与批判性思维相适应的护理教学评价体系[J].护理研究,2006,20(2A):283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