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阻抗心理分析

2013-08-15 00:52:12杨冬梅周晓晔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共情政治

杨冬梅,周晓晔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抚顺113006)

一、心理阻抗产生的原因

1.教师的思想政治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发生冲突、产生阻抗。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发生冲突时,教师并没有充分地进行分析,急于指出学生错误的认识观念,忽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复杂背景,急于对学生的言行作正确与否或道德上的判断,认为学生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自寻烦恼,而流露出不耐烦的态度,表现出对学生强烈的不满与指责,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导致学生不敢彻底暴露自己的想法和真情实感。这种不切实际的高标准的思想政治要求,急于求成的教育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求,更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转化的动态过程,思想品德内化就无从产生。

2.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制灌输与教师的权威性产生阻抗

大学生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而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人格的魅力,他们希望教师能够了解他们的需要,能够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能够得到教师情感的支持与理解。实际上,许多教师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注重自己的权威性,而没有用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与学生缺乏情感的交流,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师的反感与排斥,形成心理阻抗。

3.大学生认知定势产生阻抗

大学生的认知结构里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其中有一些是模糊的,更有一些是错误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总要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随之改变自己的习惯或消除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信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不愿意放弃和否定自我会遇到阻抗。同时,改变旧有的思想与行为,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意味着要付出代价和一定的意志努力,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冲突而发生阻抗。

4.大学生的刻板效应产生的阻抗

中学政治课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导致大学生在入大学之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看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脱离自己生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说教,甚至把其作为中学时政治课的代名词,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这种刻板效应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塑与内化的有机统一,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拒绝、排斥甚至逆反。

二、消除心理阻抗的应对策略

1.运用倾听替代说教,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有效确立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自觉的参与程度,而倾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教育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建立良好教育关系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期,听比说更重要,既可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又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气氛中倾诉自己的问题。

运用倾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初期,设身处地地倾听学生的思想问题,在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真正问题之前,不要急于采取任何的教育措施,匆忙下结论,作道德上的价值判断,更不能对学生的思想问题、不良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惊讶、厌恶、不屑一顾,甚至大惊小怪。因为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是由其思维方式、认知观念和成长的文化背景决定的,有其自己的合理解释与独特的形成原因。对此应作出心理学上所谓的无条件尊重与接纳,用目光接触、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的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地倾诉,这样才能让学生毫无顾虑地表达真情实感。

运用倾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求教师用心去听学生的思想问题,不仅要听其言,还要察其色,要听懂学生的语言、表情、动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图,更要听出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而没有表达清楚的思想意图,甚至还要听出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由于一些敏感、难以启齿的问题而没有表达或隐含的思想意图。

2.运用共情替代权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

共情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与效果的最关键的特质,又可被称为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等。将共情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协调师生沟通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也是建立师生教育关系的重要态度与基础,更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验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否则,再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技巧都会失去意义。

运用共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求教师走出自己的认知结构框架,与学生进行角色心理换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问题,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所形成的成长环境与文化背景,探寻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感受到了被理解、尊重、信任和悦纳,从而消除了自我保护的心理壁垒,促进了积极师生教育关系的建立,为敞开心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心理条件。同时,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感同身受,互相理解,使思想政治工作走向良性互动的轨道。

运用共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感情、独特个性与自觉性的个体,要在心理上接纳学生的过去、现状,接纳学生独特的人格,接纳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对于学生的一些秘密、隐私,应给以尊重与保护,对于学生暂时不愿透露而与思想教育有关的隐私,应给以耐心的等待,这种等待往往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心理氛围,学生在感受到自己被尊重、理解和接纳的同时,获得一种自我效能感,才能使学生与教师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学生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领悟,最终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3.运用积极关注替代批评与指责,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积极关注是心理学上的一种重要的师生交往互动态度,强调对学生言语、行为、思想等积极面给以关注,从而使学生拥有正向的价值观。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积极关注,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抱有一种信念,即任何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人性中都有闪光的一面,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潜力,也都有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通过教育与自我努力都可以使学生发生积极的正向的改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是伴随着成长产生,也一定会在教育影响中伴随着成长而解决。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积极关注,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困惑、迷茫甚至沮丧不要做出负性的情绪反应,更不能一味地批评与指责,而应该提供认知上的帮助。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心理因素是引发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绝对化的完美主义认知习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糟糕之极的悲观主义消极归因倾向,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与错误的思维逻辑方式。只有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正确的信念,变换看问题的角度,从消极的事件中挖掘积极因素,才能促使学生在困惑中恢复信心、希望和改变的力量,激励学生对思想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最终使学生走出困境、消除迷茫。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2-48.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9-62,75-78.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共情政治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 23:01:30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2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教育(2017年41期)2017-11-19 15:59:52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教育(2017年30期)2017-08-31 06: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