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奎
(广东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广东 东莞523808)
为了落实十七大的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1]。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具有深厚的动力作为支撑。时代特征、中国国情、中国党情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外在动力。然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既有外在动力的迫切要求,也有内在动力的积极驱动。深入探究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在动力,对于全党更好地领会这一重大命题的内涵,进而抓好这一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和国家兴盛之要。9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高擎学习的旗帜,在学习中立党,在学习中兴党,致力于把自身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其内在动力之一就在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与其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和壮大与党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20世纪初,中国的先进分子率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受“左”倾错误之困,中国革命屡屡受挫,失败和挫折教育了党。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认识到错误的学习观祸党殃民,长此以往,必将葬送党的光明前途。为此,党发起学习运动,努力在全党树立马克思主义学习观,进而找到一条解放新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部分人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只会打仗,不懂经济,军事100分,政治80分,经济是零分”[2]的嘲讽和国内“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3]329的窘境,党认识到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只有加强学习、提高本领,才具有领导资格。为此,号召全党学习管理城市和做好经济工作。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左”的错误,之后的“文革”更是把某些错误发展到顶点,长期下去,必将丧失人们对党的信心,最终动摇党的执政地位。这些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也反映了当时党的学习观出了问题,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弄清楚。“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学习与实践领域的拨乱反正,号召全党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科学解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临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党处在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号召人们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澄清了疑惑,坚定了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心。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学习看作是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制胜武器,开展“三讲”活动,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4],要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把加强学习作为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来抓,切实抓出成效”[5]。可见,学习与党的事业相生相伴,是否重视并善于学习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由此,对党的前途和命运的忧患意识自然成为鞭策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动力。
实践主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价值取向不同,决定着在实践中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不同。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官,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这里所说的“公”,指的是社会公众;这里所说的“民”,指的是广大人民。简言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义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遵循,它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学习,追求新知,提高本领,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早在1941年,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一文中曾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6]809。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多次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7]。在毛泽东的视野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目的,要做好它,就要加强学习。为此,他本人勤奋学习,著书立说,发起学习运动,启发思维,并反复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提高本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中的重要一条,强调做任何事情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他还认为,只有学习好,才能领导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为人民谋福祉。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之一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切实抓好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了”,“全党同志必须自觉地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8]。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认为党的学习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他说:“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把学习作为全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不断加强,不断推进。”[5]可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遵循始终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其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和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正确、先进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6]820,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尤其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制胜武器,亦是无产阶级政党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先进性的根本所在以及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及其人民各项事业的行动指南。列宁有句至理名言:“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9]一个革命的政党必须有革命的理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又与本国的革命经验和实际相结合的革命理论,“不如是,政党无法存在,它所领导的革命运动无法胜利”[10]。为此,无产阶级政党要确立正确、先进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亦然。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保持自身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从诞生之日起,党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使之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务紧密结合。1945年党的七大做出历史性决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与时俱进。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第二次与时俱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使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三次与时俱进。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相互关系,确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的地位,可以说这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纵观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每一次发展,都与党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向群众学习、向世界学习分不开,也都与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本人的勤学善学品质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自于实践,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由于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没有终结,具有一往无前的革命性品格,在探求未知的道路上会不断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就使得国家和民族事业的领航人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1],实现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唯有如此,党才能永远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可见,保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并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极其重要的内在动力之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曾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1]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和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的重要动力。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内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免遭灭种亡国的命运,被迫学习外国的某些思想、理论、制度或建国方案。尽管这些学习活动都先后失败了,却进一步砥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0世纪初,中国的先进分子正是秉承了这种精神,接过学习的接力棒,以俄为师,才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此后的28年中,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经千辛万苦和种种磨难,把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和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和强国之林,不断励精图治,在建设中学习建设、在改革中学习改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可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强盛不衰的精神源泉,亦是内在促使中国共产党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学习、崇尚读书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先贤哲人们从不同方面探索学习本意、总结学习经验、认识学习规律、指导学习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料,形成了灿烂的学习文化。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古人阐述了学习的旨归和目的,如朱熹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朱子大全·文集·策问》)来激励人们积极学习,求取知识;孔子认为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即让学习最优秀的人去做官,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等。其次,古代先知还留下了许多警示后人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的绝诗佳句,例如朱熹的“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声》),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等等。此外,古代先贤还为后人留下了诸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读书等学习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战胜困难、刻苦学习。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学习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并且深入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内化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中国社会进步的潜在动力。90多年来,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传承了中国古代学习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把这种传统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向实践学习,向经验学习,向外国学习,向人民学习,形成了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的内在品格,这种品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实践证明,中国古代灿烂的学习文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动力。
恩格斯曾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12];“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13]。可见,从世界一些执政党衰败的后果中吸取教训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在这方面,苏共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虽然导致苏共衰败的原因很多,但是没有加强学习,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却是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因素。苏共主要创始人列宁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光辉典范,但是在他逝世后,苏共却没能继承他的学习和创造精神。党的理论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逐渐陷入教条僵化的境地,比如,过高估计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长期把商品货币关系看作资本主义范畴,一直沿用统一的本身充斥着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理论教材,使得理论学习僵化和教条;苏共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产生了领袖人物对理论创新的垄断,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人员只能对领袖人物的言论和思想进行注释和普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著作的引证代替了独立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研究,使得理论创新停滞和萎缩;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别有用心地对其个人问题进行严厉指责,造成了苏共在理论上的迷茫,而戈尔巴乔夫更是极力推广“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彻底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得理论武装动摇和缺失,并最终导致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等等。苏共从善于学习、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思想僵化、丧失执政地位,教训极为深刻。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铭记苏共衰亡教训,不断加强学习,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对当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无疑是一种内在警醒。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承担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这就决定了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执政党,同时是一个具有领导职能的党,是必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正确方向的舵手。中国国情、党情、世情、社情、民情在不同时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党要在纷扰复杂的局势中领导好工作和把握好方向变得很有挑战性。知识是前进的阶梯,这时党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外国学习、向经验学习就变得尤为迫切。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发起学习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共产党要领导革命。”“要领导革命就须要学习,这是我们发起学习运动的原因之一。”[14]178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党要领导改革开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世纪之交,江泽民指出:“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地努力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15]。“不加强学习,就会处于盲目、被动和落后状态,就不能取得领导的主动权。”[16]144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把加强学习作为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来抓,切实抓出成效。只要全党坚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就能不断提高起来,我们的事业就能不断向前发展。”[5]可见,学习是党做好领导工作和把握方向的重要途径,亦是党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动因之一。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宏大,任务艰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创始人那里找不到具体的答案。党要改善工作和提高本领,只能靠学习。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认为党发起学习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中的缺陷迫切需要克服”。他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我们的干部要使工作做得好就要多懂一点,单靠过去懂的一点还不够,那只是一知半解,工作虽然可以做,但是要把工作做得比较好,那就不行,工作要做得好,一定要增加他们的知识。无论党、政、军、民、学的干部,都要增加知识,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14]178新中国成立后,针对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全党还是小学生,我们的本领差得很。搞革命不能说我们没有本事,我们把革命干成功了,搞建设我们还说不上有多大的本事”[17]。世纪之交,江泽民指出:“我们不熟悉、不懂得的东西很多。怎么办呢?出路在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老老实实地学习,努力掌握新知识,不断增长新本领”[16]145。在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化浪潮迎面而来。面对新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18]。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党一直把学习视为改善工作和提高本领的一个基本路径,并由此逐渐把学习深化为党的基本特质,促使党自觉把自身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6]808的社会。工人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只占极少数,农民等其它阶级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长期处在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包围中。为了革命需要,党需要在全国其它阶级中发展党员,以壮大党的队伍,完成党的使命。随之而来的是,建设大党和纯洁队伍就变得十分紧迫。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这样的党就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14]179来自中央组织部的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260.2万名,比上年增加233.3万名,增长2.9%;党的基层组织总数达402.7 万个,比上年增加 13.5 万个,增长 3.5%[19]。经过9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当初一个50多人的小党发展到现在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从全党总体情况看,党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部分投机分子混入党内,部分党员和干部没有始终做到从思想上入党,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缺失,贪污腐化,道德沦丧,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端正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学习,提高其净化、免疫能力;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保持党的纯洁性势在必行。
总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具有深厚的内在动力作为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既有有利的条件,也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和挑战。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其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消除阻碍其内在动力发挥的因素,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升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旗帜: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解说词[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58.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2-19.
[5]胡锦涛.加强领导干部学习提高执政兴国本领[N].人民日报,2002-12-27.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8]江泽民.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序言[N].人民日报,2002-04-22.
[9]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1.
[10]王稼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52.
[1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14]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4.
[1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1.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72.
[19]中组部:全国党员总数8260.2万名 基层党组织402.7 万个[J].党建研究,20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