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元
(南京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46)
组诗,顾名思义,就是作者在一时一地由于某种缘由而创作的,在主题或形式上有密切关联的一组诗歌。黄庭坚的组诗大致可分三类:一是限韵组诗,即组诗所押之韵由某句经典的诗文组成;二是同韵组诗,其所用韵脚完全相同,这类作品往往集中于一时一地,或为某种特定原因而作;三是普通类组诗,如黄庭坚在旅途、课税之时的作品。那么黄庭坚的组诗有哪些特异性,他的思想和价值该怎样评述呢?下文分别述之。
限韵组诗与同题分韵不同。后者是由不同的诗人分别完成的,如苏轼《人日猎城南,会者十人,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为韵,得“鸟”字》一诗,分韵之作显而易见。而黄庭坚则是一人完成所有韵部,在结构上也有了统一安排,这与他“行布佺期近”的诗学观相当吻合。然而建国以来的各种涉及到黄庭坚诗歌的选本绝少提及此类诗作,有的选本干脆就不选。黄庭坚限韵组诗有18组之多①这个数据只是目前笔者所统计的结果。黄庭坚的限韵组诗在诗题或诗序中一般会有说明,但也有不予说明的情况,这需要读者自己观察。,其制题之缘由,只有《江西诗派诗传》作了解释:
元祐元年张耒、晁补之因荐来汴都参加选拔馆阁人才的考试,黄山谷与他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彼此都心仪已久,所以特意选了“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八字,以寓朋友相见之喜,但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1]982
钱先生用“特意”一词,颇为中肯,但认为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恐怕并不符合实际。黄庭坚着重表达的是“君子”和“喜”两个关键词。他在这首组诗中认为:在“谈经用燕说”、“颇复凿户牖”的现实背景下,“君子”应当做到“以道猎众智”、“坚壁不与战”。因为他们是笃行君子方才欢喜,并非见人辄喜。整首组诗都是围绕君子之操守与志同道合之喜悦而展开,怎么能说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呢?黄庭坚所选之韵与诗歌内容大都有所关联,其尤著者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等。前者用以说明学道贵在修行,如“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归来坐虚室,夕阳在吾西”;后者在于表达对范仲淹的追悼,如“九原尚友心,白首要同归”等等。
的确,并不是所有的诗题与内容都密切相关,但诗题与创作背景有着内在的联系是毫无疑问的。正是由于这点,我们才能发现黄庭坚一些在诗题或序言中没有点明而事实上确为限韵组诗的作品,如《和邢惇夫秋怀十首》(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和答魏道辅寄怀十首》(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等,如果不细加辨别,就容易判为一般性的毫无联系的组诗,其诗作之意义更是难以找寻。如果能从组诗中抽出黄庭坚所用诸韵,将其连缀成句,则其创作动机或背景则一目了然。
与内容有关联只是这类组诗的初步要求,黄庭坚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展现了他巧妙的组合能力。如《贾天锡惠宝薰,乞诗,予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就诗歌就功用而言,用“燕寝凝清香”五字便足以当之,“兵卫森画戟”有可能会破坏这种意境,在结构操作上亦有难度。但黄庭坚是如何处理的呢?且看组诗第一、二首:
险心游万仞,躁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露台湛空明。
昼食鸟窥台,宴坐日过砌。俗氛无因来,烟霏作舆卫。
对此,任渊注曰:“诗意谓‘躁欲’之害,攻伐正性,故曰‘生五兵’”;“山谷意谓:香烟隔去俗氛,便足以当兵卫耳。”两相对照,其意显然。该组诗最后一韵曰:“当念真富贵,自薰知见香”,既合题意,且意境更高一层。可见,黄庭坚在表达感谢的同时,又完善了组诗的结构,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缪钺先生在《论宋诗》中对“粲”、“湖”二韵作了探讨,但黄庭坚同韵组诗中创作数量、组合方式最多的还要数“雷”字韵。“雷”字韵组诗共13首,皆是一时一地为“茶”字而作。就修辞而言,有陈述,亦有比喻,如“快似挥刀斫怒雷”;就风格而论,有正言亦有戏语,如“勿以姬姜弃憔悴,逢时瓦釜亦鸣雷”;就内容而言,虽是世事,亦借佛语,如“知味者谁心已许,维摩虽默语如雷”。这些创作在形式上避免了单一的弊病,正所谓“不困而愈崛奇”。
同韵组诗在宋人创作中十分常见,如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有大量的作品。黄庭坚于此也十分擅长,如《苕溪渔隐丛话》载:“东坡《送子敦诗》,有‘会当勒燕然,廊庙登剑履’之句。山谷和云:‘西连魏三河,东尽齐四履’。或云:‘东坡见山谷此句,颇忌之,以其用事精当,能押险韵故也。’”[2]265此外,黄庭坚同韵组诗(仅统计三首及以上者)共36组,161首,占其全部诗歌的8.2%。于此可见,同韵组诗在黄诗中的重要地位。
黄庭坚另一类同韵组诗并非为次韵而作,而是自己刻意为之。如《情人怨戏效徐庾慢体三首》:
秋水无言度,荷花称意红。主人敬爱客,催唤出房笼。一斛明珠曲,何时落塞鸿。莫藏春笋手,且为剥莲蓬。
翡翠钗梁碧,石榴裙摺红。隙光斜斗帐,香字冷薰笼。闻道西飞燕,将随北固鸿。鸳鸯会独宿,风雨打船蓬。
障羞罗袂薄,承汗领巾红。晚风斜虿发,逸艳照窗笼。胡琴抱明月,宝瑟阵归鸿。倚壁生蛛网,年光如转蓬。
这组同韵诗作写的是一件事情,非但没有重复,而且在结构上大致呈现出时间先后的顺序:由主人唤妾佐酒转到侍妾展示才艺,最后结到诗人感叹流年。在韵脚上,黄庭坚仍是苦费心事。如“蓬”字,三首诗中意义各不相同:“且为剥莲蓬”,稍涉轻薄;“风雨打船蓬”,已入身世之感;“年光如转蓬”,则更深一层矣。黄庭坚所效者为“徐庾慢体”,此诗也确有轻佻之处,然不害其为惨淡经营之作,不应以“艳情”二字草草断之。伴随着岁月的洗礼与磨炼,黄庭坚的思想愈发精粹,情感也由浅薄转入深沉。黄庭坚中晚年的“觞”字韵组诗就因为饱含深情而被学者广泛关注过①黄宝华在其《黄庭坚评传》中说:“‘觞’字韵是他们兄弟俩唱和的专用诗韵。”黄启方《万里云天雁断行——黄庭坚“觞”字韵诗发微》有专门探讨。。
此外,在同韵组诗中,黄庭坚还注意到章法的变换,这也是其才力过人之处。且以《再次韵呈明略并寄无咎》为例:
夏云凉生土囊口,周鼎汤盘见科斗。清风古气满眼前,乃是户曹报章还。
按,黄庭坚在此韵中共有7首诗作,此为第5首。为了使意义不与之前的重复,黄庭坚首句用两个物象作比喻,开篇最为新奇,读到“报章还”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是在描绘二人的诗歌艺术风格,“清”与“古”分承首二句“夏云”、“周鼎”。诗作空间跨度较大,给人崭捷生新的感觉,也代表了黄诗的特色。
元丰三年(1080)春,黄庭坚入京改官后,在赴吉州的旅途中留下了一系列诗作。此时他放开了眼界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其诗作在整体上也有了一些丰腴的色彩,与之前的书斋诗作大有不同。如《阻风铜陵》写“纲师”(渔翁)捕到的“长鳣”:“斑斑被文章,突兀喙三尺。”虽然语言略显生硬,但描摹物态确实准确而又形象。其《池口风雨留三日》首联曰:“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在稀疏的、若即若离的人群中,黄庭坚似乎找到了一种平静的生命状态。此句之后,黄庭坚又说“我适临渊不羡鱼……暮窗归了读残书”,正是这种心境的具体反映。但黄庭坚在写景时并不专注,景色往往只起到陪衬或引导功能,这也是他与唐诗乃至苏轼等人的特异之处。
黄庭坚到达吉州太和县以后,就要着手“困人如缚虎”的“吏事”。这种牢骚在他课盐税的组诗中屡有反映,如《癸丑宿早禾渡僧舍》:“出入部曲随,咳唾吏史趋”等等。自己本来就不愿“当官”,现在面对的又是擅长反抗官府的山农,所以黄庭坚也有过抱怨,他说:“山川甚秀拔,人物亦诗书。十室有忠信,此乡何独无?”但黄庭坚毕竟是一位有良知的官员,恻隐之心也时时体现在他身上,如“按省其家赀,可忍鞭抶之”等。在工作任务与内心操守的冲突中,黄庭坚陷入无可奈何的局面,最终他选择了“温柔敦厚”的讽谏。其《上大蒙笼》“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就比较委婉地为山农诉说了盐政的弊端。潘伯鹰批注此诗曰:
不但是喊出了老百姓实情,富于人民性、政治性,并且章句皆极锤炼,艺术性同样极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他不曾忘记这是“诗”,不是标语口号。[3]97
潘先生这段话很容易把这个问题引向苏轼。同样是反对王安石新法,苏轼的言辞就激烈得多。苏轼《五禽言五首》(其二)曰:“不辞脱袴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4]1046,《吴中田妇叹》曰:“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4]404等等,几至谩骂。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5]733黄诗《劳坑入前城》曰:“借问淡食民,祖孙甘餔糟。赖官得盐吃,正苦无钱刀。”这就非常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借问”者,代笔也;“甘餔糟”者,配售食盐之无益且扰民也;“赖官”者,存政府之体面也;“苦钱刀”者,生活之窘迫也。黄诗不仅没有“谩骂”,而且达到了句无空文,词无空义的程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黄庭坚的课盐税组诗中,“云黄觉日瘦,木落知风饕”、“莲荡落红衣,泉泓数白石”等句,也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曲肱晴檐低,结网看蜘蛛”、“钟鱼各知时,吾亦自得力”等句,也富有禅趣,让组诗多一份静谧与沉思。这些也是不应忽视的地方。
从主题上看,黄庭坚上述的普通类组诗为我们展示了他少为人知的一面。此外在结构上,黄庭坚的《再和元礼春怀十首》(并序)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它在布局上完整地体现了汉大赋“曲终奏雅”的结构,尤其是与《七发》的结构最为相似。该组诗前九首所写的内容,都是序言中所说的“极道狭邪游冶之乐,江湖契阔之愁”,如“最忆钱塘风物苦,西湖月落采菱船”,“美酒壮人如敌国,千金一笑买倾城”等,久而久之,以至于“萧然疲役,不可支持”,于是蒲元礼“反之以正”。第十首曰:
滞梦停愁乱性灵,安眠灭念闭幽扃。体中忽觉有佳处,读《易》一篇如酒醒。
繁华褪去之后,真性得以恢复。诗末“读《易》一篇如酒醒”,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枚乘《七发》中太子“涊然汗出,霍然病已”[6]1573的情景来。“七发”是“说七事以起发太子”[6]1559,前六事都是声色之感受,如膏粱之精致、江涛之壮观等等,最后的第七事才是“天下要言妙道”[6]1573。黄庭坚前九首的“风物”、“美酒”与第十首的“读《易》”同样形成了前后之间的对比。很显然,这与《七发》的安排极为相似。在组诗结构上摹仿汉大赋,这是黄庭坚组诗创作中的特色,这种方法在他之前也很少有诗人加以有意识地运用。可见,黄庭坚在组诗结构的安排上,无论是否受特定的韵脚限制,他都是极为注重,煞费苦心的。
由于精简、扼要的要求,文学史和各种黄诗选本没能表现出黄诗更为细微的领域。作为宋诗代表的一大宗,黄庭坚的组诗以一个侧面最大程度地展示了其诗歌艺术的特异性。此外,黄庭坚的思想性也往往被忽略,甚至被误判。我们阅读和研究黄诗时应多加思考,这样才能避免单方面的论述,从而对黄庭坚有个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1]钱志熙,查正贤,尹涛.江西诗派诗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潘伯鹰.黄庭坚诗选[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4]苏轼诗集[M].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5]黄庭坚全集[M].郑永晓,整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6]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