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江苏 连云港 222004)
《辞海》中“挫折”一词被解释为“失利、挫败”,《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解释为“失利、失败”。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挫折是指人们在追求既定目标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碍与干扰,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这种消极情绪状态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甚至影响健康与生命。
当中学生个体遭受挫折以后,担心自己的不良行为造成一定的后果,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压抑。这种压抑的结果往往是不好的,经常会造成学生个体行为紊乱,甚至引起心理疾病。
中学生本身就有抵抗一定压抑的能力,能够承担一定的心理压力,即个体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是,不是所有人对挫折都能处理好。有些同学遭受挫折后,不能随机应变,使个体产生固执行为,久而久之,将会导致受挫者更大的挫折和痛苦。
1939年,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和米勒一起出版了一本名为《挫折与攻击》一书,他们做了大量实验,实验证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攻击必然是挫折的结果”。
当中学生受到挫折后,他们往往会为了保护自己,减轻压力而采取消极的防范行为,甚至采取逃避的态度,或者把责任推给别人,离家出走等。
有的中学生受到挫折以后,不是在那怨天尤人,而是采取一定的行为,在挫折中认真总结,吸取教训,调整目标,奋发图强,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来弥补原先失败所带来的痛苦。然而,有的中学生遇到挫折后,不能拥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而采取冷漠态度,对一切事物都表现出漠不关心和无动于衷。
体育教师不仅要教的好,还要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好深入去了解他们,进而尊重他们,与他们成为朋友,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我们应正确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要以健康的心态来看待每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不同,小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于受挫的学生来讲,更要对他们进行小心保护,对他们要充满信心和耐心,不断地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心。
挫折的存在其实具有普遍性,体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挫折具有两面性,因此在遭受挫折时,要教育学生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挫折。通过体育活动让他们明白:人活着就要有本能和欲望,有欲望就要去实施,去努力。但是,万事都不会一帆风顺,由于种种客观因素,这些欲望往往都会很难实现。在体育教学中如果遇到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挫折教育就不可或缺,通过这些体育活动,让他们明白人人都会遇到挫折,课课都会有挫折,所以挫折是回避不了的,只能勇敢面对和正视挫折。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领悟到一切顺利、直线发展的事情是没有的。
体育教学中要遵守循序渐进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慢慢接受所学任务,让他们明白,只有经过刻苦的训练,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才能拥有更高的高度,才会亲身体验成功的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高难度学习是不可避免的,但体育教师可以简化难度标准,不要简单以最终成绩来判定一个学生的体育成绩,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评价学生。同时告诉学生,只要努力了,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达到要求。例如:在练习山羊分腿腾越时,他们心里往往会感觉害怕,造成步伐混乱,踏跳不准,导致胸部撞到“山羊”上。体育教师可以将复杂动作分解来练习,然后慢慢将这些分解动作组合到一起,学生就会慢慢消除紧张心理。
体育教师要经常利用比赛来进行挫折教育。有比赛就会有输赢,这些都是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如果学生在比赛中经常失败,这必然造成他们自信心下降,同时开始否认自己的能力,自卑的心理就会产生,慢慢就会极端否定自己。出现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就要抓住时机,有意识地去淡化比赛的结果,重点强调比赛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失败。并且告诉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失败的结果,鼓励他们继续拼搏和努力。体育老师还要对比成绩,只要比以前成绩好,说明我们是进步的,这样便能使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将来遇到类似挫折时就能较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不断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
[1]张舒琴.关于培养初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尝试[J].教育革新,2008,(07).
[2]张雅梅.让学生学会在挫折中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07).
[3]周文杰.浅谈高中学生挫折心理的表现与疏导[J].教育革新,2006,(05).
[4]司晓霖.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势在必行[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