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思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不仅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且要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抱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难做,人们不太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受教育者主观上不愿接受,少数人身上存在“虚假接受”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这都是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不够理想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接受主体的接受规律办事,才能达到较好的接受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由他律走向自律,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价值由受教育者的接受价值来体现。受体总是按其接受程度来进行接受活动,这种接受需求的满足程度就是接受值,任何受教育者都要考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对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作用。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受体对一种思想的接受程度,再影响自身的后续行为,实现自身的价值。
首先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接受”。所谓接受,接受的英文单词是reception,是认可、吸纳和接收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对“接受”一词的解释是“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对与自身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的基本态度,接受机制一般是指接受活动中的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运行过程和运行机理。在解释学和接受美学中,把接受看成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在传播学中,则把接受看作是受众 (信息接受者)对传播者所传递信息的接收。目前学术界已有学者对接受做出了较为准确的定义,其中,胡木贵、郑雪辉在《接受学导论》一书中较早地从哲学的层面给接受下了定义,认为:“接受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体认者 (主体)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此后,王敏又在其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中,进一步从系统、动态的角度,把接受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过程,是一个由多重结构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认为“接受是指接受主体出于某种需要对接受客体的反映、择取、理解、解释、整合、内化以及外化践行的过程”。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王敏在邱柏生等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界定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完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
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价值应该如何认定呢?不同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价值落脚点,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应该有共同的接受认定。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值表现为对时代主旋律的认同。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直接值应该是:时代主旋律的认同,健康观念体系的形成;接受的最终价值应该是:人的解放,人的潜能开发,合力开发,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无论是受者还是教者都需要思考接受值的问题,受者需要对思想接受值做出自我评价,以调整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度,教者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对象的思想接受状态做出客观评价,并据以调整自身的教育流程,而不对接受价值做出科学评价的教育与接受都是盲目的。
受者的接受值在判断教育过程是否有效方面起着重要的评判作用,但教育者的教育效果评价和接受者的接受价值认定不总是一致的。只关心教育者的教育效果评价,不关心受教育者的接受价值权衡,这样是不对的。教育者应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效果评价中作换位思考,应该更关心接受者的接受期待的满足与接受价值的实现。
在教育过程中,教体和受体的接受要求基本吻合的情况是理想的情况,但事实上,教、受两者的接受往往是有差距的,甚至是有矛盾的。因为教体和受体对生活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对思想政治的教育与接受的理解也是不一致的,教者不能把受者当作他人的工具,而应该知道受体的受教活动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而在实际的受教过程中,往往并非每个教育者都能如此,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就出现了各种接受障碍。
首先,接受主体心理需求缺失引起的认知障碍。美国人格心理学家默里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认为人们行为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 (个体)的“内在需求”。这个“内在需求”是人各种需求的出发点,是个体动机的源泉。这种内在需求表现为对教育内容的期望和强烈的求知欲,并把这种强烈的求知欲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但当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意义缺乏认知或认识不充分时,则难以产生足够的接受动力和内在需求,会出现接受主体抵触接受客体的现象。
其次,接受主体原有的价值观形成的障碍。受者已经有了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接受教育时,原有的一些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以及相关的知识储备直接影响着接受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心理接受程度。他们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观察社会,由此做出价值判断,有时会由于社会经验、生活阅历的缺乏而导致价值判断的有误。
1.教育传播者教育语言能力缺失引起的障碍。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表征,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者主要是运用语言传递教育信息,并使接受主体最终能加以接受,因此,增强教育传播者教育的语言能力尤为重要。目前,受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封闭性、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文本教育范式,缺乏平等的交流和对话”,缺乏亲和力、纯粹学术化的语言、空洞的说教,容易使大学生对宣传教育产生冷漠情绪,甚至于加以排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教育者定位不当、影响力缺失引发的障碍。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需要教育者与接受主体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做到互相理解,有效沟通。当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就对所教育的内容不能准确把握,忽视对受者思想活动规律的研究,在实施教育中所表现的情感、意志不能被接受,不能激发起受者主动学习兴趣,反而会激起一些受教者对教育者的灌输方式和教学形式的反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接受主体产生接受障碍。
1.现实国情的影响。当前,中国社会进入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现象对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式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冲击;而由于受教者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势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引发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和心理问题,导致接受障碍。
2.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西方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一些西方社会思潮,都与我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共同的道德标准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背道而驰,造成了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淡化、理想信念弱化的现象,势必给部分受教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接受信息的选择、判断、接受带来误导,以致于对接受构成极大的障碍。
3.网络影响。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以其便捷性和时效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使接受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渠道方式多元化和接受信息的全球同步性;但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一些不良信息泛滥,这些都导致接受主体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产生对教育信息的抗拒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会大打折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尤其要警惕这种由于网络的负面影响造成的接受障碍。
接受者是否认同并接受,关键在于是否能满足自身的价值取向需要。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从了解大学生思想实际入手,准确把握其内在需求,认真掌握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应根据受教育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态度倾向组织和传递教育信息”,一切从受教育者的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重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引导进行个体自我调节,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多样性原则,必须尊重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既强调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又尊重个人的人生理想追求的个体差异,促进不同需求层次和认知水平的受教者都能通过努力达到相对一致的接受目标。
1.教育者承担着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素养好、人文知识扎实、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牢记使命,努力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丰富人文底蕴,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力,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者。
2.教育者尤其是要重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针对受教者的类型、所处阶段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与受教者思维方式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教育、感召受教育者,努力贴近时代特点,努力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
3.要充分重视教育者和接受主体的心理互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接受主体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变单向灌输为互动式教育方式,增进情感交流,重视接受主体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接受主体的情感关注,加强两者之间的心理互动,从而形成教育者与接受主体之间有效的沟通机制。
人是环境的产物,良好的接受环境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社会环境中,社会风气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影响最为明显。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和公民道德建设,另一方面把解决民生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改善民生,满足接受主体主导需要。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个载体,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3.重视家庭的作用。每个人首先是在家庭接受社会化教育,家庭环境是接受活动的基础环境。因为家长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的启蒙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视觉应从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教育的思想从权威改为服务,教育过程应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需要、知识结构、情感、意志、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分析,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选择教育方法,创设教育情境,传递教育内容。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真正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归宿的统一,这对于全面改进整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1]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胡木贵,郑雪辉.接受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3]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布卢姆著,邱渊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何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