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佳静
(江苏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与此同时,我国也进入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我国的社会阶层得到了急剧分化,打破了原来“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局面,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涌现。这种新变化使得我国的社会阶层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所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得到恰当的实现,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般认为,社会阶层是指利益分化已经完成、经济和政治地位相对稳定的集团。具体地说,社会阶层是一个稳定的、有诸多共同利益和强烈集团意识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实体,是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代表着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层次和不同的利益。社会阶层分化是指社会阶层结构的动态变化,原有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成员在阶层中的移动现象,包括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移动,前者指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间的纵向移动,实质指社会地位的上升或下降,后者指社会成员从既有的阶层分化出来,进入与其不同的阶层或重新组合成新的阶层。社会阶层分化的实质是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平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地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产、收入、声望、教育机会、职业地位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可以按贡献参与分配,这就为我国的阶层分化奠定了制度基础。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导致我国社会阶层也发生了重大的分化与重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
关于社会阶层的分类,陆学艺教授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划分标准,根据这个标准,他把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划分为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经济地位等级。这十个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五大社会经济等级是: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底层。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分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上图也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地位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这就导致了利益的多元化,难免出现利益不均衡现象,一般来说,强势群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比较多,他们的利益诉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而弱势群体由于获取资源的能力较弱,他们的利益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有效满足,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所以进行各阶层之间的利益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世界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是一次巨大的历史进步,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转型,社会阶层分化所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了我国“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身份,是指生而有之的可以成为获得财富和地位的依据;契约,是指依据利益关系和理性的原则所订立的必须遵守的协议。用契约取代身份实质上是人的解放,是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身份分层、政治分层,在这种“先赋性”分层模式下,人们的身份从一出生就无法改变,农民、工人、干部的身份基本就是固定不变的,这种“身份制”限制了人们通过努力奋斗实现向上流动的积极性,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正在由“先赋型”社会演变为“后致型”社会,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成就来实现向上流动,这样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也增加了社会的活力。
2.推动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建国初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了严重的践踏,民主与法制水平总体来说比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封建思想残余严重,政治生活缺乏民主;另一方面,我国社会成员构成单一、封闭禁锢。社会分化本身并不属于民主法制范畴,但它能够为民主法制的发展提供生长点。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大多数,随着农民阶层的分化,中国非民主、非法制因素的社会根基开始瓦解,农民开始接受民主观念。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热情明显提高,他们开始依靠法律,而不是依靠身份和单位来保护自己,而且各阶层的独立意识逐渐提高。
3.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发展大趋势相一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社会成员构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调整,即工业劳动者不断增加,农业劳动者不断减少,劳动者白领化。我国的社会阶层经过二十余年的加速分化,明显地表现出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发展大趋势一致。
然而,在阶层分化与重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与过去不同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了一定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
1.社会阶层分化使得党的执政基础变得更复杂。社会阶层分化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任何政党都是以特定的阶级或阶层作为自己的基础,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政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托。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原先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发生了明显的分化,两个阶级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且,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带来了利益冲突,所以如何妥善处理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寻找化解矛盾、清除冲突的办法,是执政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危及到党的执政地位。
2.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了利益失衡。随着政治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各阶层都积极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各阶层表达各自利益诉求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在表达利益的过程中,由于各阶层的经济地位、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文化程度等的不同,他们的利益诉求往往也是不同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冲突和利益冲突,加剧利益不均衡现象,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与融合。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会随着利益的分化而增长,如果其政治体系无法给个人或团体的政治参与提供渠道,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政治行为就有可能冲破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稳定”。
3.社会阶层分化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各个社会阶层的收入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据统计,201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74,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这说明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相当严峻。
李强教授概括了近年来中国贫富分化的新特点:一是从总体上看,分化程度上升,但上升的速度比90年代中期减缓些。最富有的20%人口占总收入的53%-56%,最穷的20%人口占总收入的2%-4%。二是财产集中程度高。富有的10%的人口占有38%-40%的财富,最富有的5%的人口占财富的25%-30%。三是地区间分化严重。四是城乡分化达到历史最高期。五是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分化严重,调控手段和调控能力严重缺乏。六是从总的社会结构来看,中国的金字塔社会没有改观,农村的贫穷解决不了,金字塔社会始终存在。七是中国社会是一个中间阶层严重欠缺的社会。八是下层和中低收入阶层与整个社会严重脱节,形成经济底层社会,并形成底层文化和底层观念。九是非正规就业是中下层就业的主要形式。
4.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了“两栖人”现象。两栖人是指同时具有体制内和体制外双重阶层属性,其活动范围兼跨体制内、外两个领域的那部分人。在改革初期,“两栖人”现象主要表现为停薪留职的党政干部、官商与官倒、兼业的知识分子,世纪之交的“新型两栖人”主要是指第二波带薪下海的公务员,“一家两制”以及“红顶商人”。虽然在改革初期,两栖人的出现调动了人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但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两栖人的负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官员下海无疑是“带着权力进入市场”,这就违背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基本原则,有损市场公平和公正,扰乱市场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两栖人”既是政府官员又是企业老板,这样就模糊了官与商的界限,作为官员,他们可能会逃避监督、贪污腐败,作为商人,他们会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这就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
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期,同时也进入了一个矛盾凸显期,在这个时期,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显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也加剧了这种不稳定因素,所以,执政党需要对阶层分化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进行深入思考,妥善地对各阶层的利益进行重新整合,以此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此,可以选择以下路径:
利益矛盾和冲突,实质上是因为人的利益无法全面实现以及利益对象不足引起的矛盾和冲突,要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根本问题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全社会利益对象的有效供给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来说不是很高。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将“蛋糕做大”,以此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努力提高利益对象有效供给的水平。
收入话题牵动着社会的神经,从目前来看,我国收入差距悬殊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强在分配领域的调控力度。根据社会公平原则,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调节办法,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从而促进收入分配趋于合理,促使收入分配格局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转变。另一方面,国家也应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那些生活困难的人提供基本社会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缓解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的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现有的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首先,应当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各阶层、各地区的人们表达多样化意见和利益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努力开辟更多的利益表达渠道,拓宽公民的利益表达空间。信访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利益表达方式,理应得到强化,同时也应该让听证会、接待日、建议箱等利益表达方式充分发挥作用,在现有利益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的渠道。最后,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利益表达中的作用。目前,很多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满足,作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可以充当某些弱势群体的代言人,通过媒体的传播,让社会来了解和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而影响政府决策。
第三方组织作为一种中介组织,在整合分散的公众利益诉求和传递利益冲突双方的信息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前,分散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无序性往往会导致民众与政府间信息传递渠道梗塞,政府无法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而第三方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可以对分散的民众利益诉求进行整合,对不合理的民众利益诉求进行过滤,使得民众的利益诉求更能为政府所接受,实现公众与政府间的信息双向传递,进而促进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总之,在构建理性的利益表达机制的过程中,第三方社会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但还只是个雏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阶层结构还将继续发展变化,不断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化。所以,进行各阶层之间的利益整合是党和国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陈安存.试论社会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的挑战[J].唐都学刊,2002,(03).
[2]李路路等.透视不平等——国际社会阶层理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朱光磊.从身份到契约——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与性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01).
[6]萨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7]刘国荣.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04).
[8]朱光磊,陈娟.论转型期中国的“两栖人”现象[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05).
[9]陈发桂.和谐视阈下公众利益诉求理性表达机制的建构——以民间组织介入为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