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杰
(昌黎县市政工程处,河北 昌黎 066600)
住宅建设是以人为核心而进行的,要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出发,从而在环境和基础条件设计上做到经济、合理,实现对土地和空间的合理运用,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从而保证居住空间的舒适、优美。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当前居住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到未来改造的可能性,所以在设计时要保证住宅的多样化,充分的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从而使居民的一切使用要求得以满足。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所以更加注重绿化,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会破坏原有土地上的植被和绿地,这样就可以在设计上对破坏程度进行改善,尽量减少破坏的程度,同时还要制订具体的绿化措施,从而打造出更具特色的绿化场所来。
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激增,城市的交通处于拥挤状态,汽车的不断增加,不仅使城市的空间更加狭窄,污染更加的严重,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人车之间争道的机会,所以在对住宅设计时需要有效的避免人车争道,保证人流通行的顺畅。
城市建筑的不断增加,给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和污水的处理都带来了新的压力,对于一个优秀的住宅设计,则需要充分考虑到新增的建筑对城市的影响,充分的做好节能措施,保证设计好的产品对能源的需求不断的减少。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秩序,如果在住宅设计时存在着失误,导致住宅无用和有害的功能出现,这样不仅破坏了城市的秩序,同时也影响了居民生活的趣味性,所以在设计上要注重对居民独自活动空间的设计,有效的增加居民的活动空间。
每幢建筑物都是城市的一座风景,所以住宅的建设要充分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而不能成为一座城市中的败笔,破坏城市原有的和谐性。
在设计时在注重空间的变化,人们在任何一个空间内驻足和休憩,这个空间肯定有吸引人的地方,应该是有活力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吸引人的驻足,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交流和活动的场所,所以空间设计在不可忽略的重要一部分。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不断的努力,那时候的住宅只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存功能而存在的,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人们对住宅功能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向发展功能和享受功能转变。住宅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存条件的空间,同时还是子女读书学习、吟诗作画、健身娱乐的空间,所以在设计时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到住户的舒适度、视觉和感觉上的享受。
目前的房地产业由于竞争的激烈,在对住宅的设计上不断的进行创新,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也不能照搬照抄传统的设计,要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研究,并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居住者的需求,从而运用不断研发成功的科学成果来打造出精品的住宅工程。
普通住宅应参照国家小康型示范小区设计导则进行设计,并在套型、功能、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适当超前,预留可以调整、改造的余地,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四五十年可改造。住宅由于居住者年龄、家庭成员的变化,或由于变换居住者,应在必要时可对室内布局、分隔灵活调整;也可以两套合一套,三套变两套。
从平面空间设计向三维空间设计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设计复式、跃式、错层以至跃复式合体、三层错层式等住宅模式,使居住空间更活,适合不同消费对象的爱好。
新科技的发展、推广应用已由单一性逐步向集成化发展,住宅设计也应适应这趋势。
应适应知识经济浪潮的发展,多掌握技术信息,包括设计理论、市场信息、设计科技、政策导向,不断更新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住宅。
小区建筑以高层和小高层为主,为不影响观景和采光,小高层位于小区南侧呈半圆弧形排列,小区内部则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单元的组合及户型设计根据整体布局,并依据每栋观景面的位置不同而进行了全方位、多元化的考虑。单元建筑面积为80~200m2不等,以二房二厅、三房二厅、五房二厅为主,户型设计注重功能的实用性和使用面积的紧凑性,套内客厅作为主要空间尽量宽大,动静分区明确,对住宅套内空间使用均做了精确考虑,以适应客户对大、中、小套户型的使用需求。主要居室大多位于建筑南侧,能兼顾观景与朝向:弧形窗或大飘窗设计,保证了室内通风采光和观景的需要。内部空间采用流畅的直线条设计,简洁方正实用,尺度合理,现代主义建筑室内功能加写意的美学风格。在套内空间的处理上,采用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厅与厅之间不设计墙体分隔,而仅在主阳台前设置透明的玻璃推拉门,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客厅的空间视野,使二厅的空间可随意流动:宽观景阳台设计让内景与外景之间可随意互借,南北通透,阳光通风口佳,这样客厅作为主活动和休闲场所的功能意义立即彰显。
在建筑物的外部造型设计上,采用流行的现代建筑语言和材料运用方法,充分考虑小区整体的建筑风格,并注重现代城市文化的对接和历史人文的传承。在设计风格上,运用大虚实的对比手法,从整体上也将现代高层建筑更好地契合在蓝天碧水、绿地园林之中。在建筑物的色彩的处理上,以简洁鲜明,突出文化气息为原则,基底段以文化石为基调,并在建筑顶部适当造型,从视觉美学上使立面造型更生动、形象。
为了满足现代人对居住小区的全方位的需求,开创性地延续以文化追求、物质品质、生活环境品位为内容的人类居住理想,设计者们在现实及参照中不断完善使其达到全方位并且创新的作品。
[1]韩冬青,冯金龙编著.城市一建筑一体化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1999年.
[2]汤茜草.小区规划的社会学思考[J].城市开发,2002,(12).
[3]吴薇,郭志方.创造宜人的居住区外部空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