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合肥市委党校 安徽合肥 23003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非公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由非公企业提供。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扩大就业、满足人民需求、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独特的地位和贡献,既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又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表现,同时决定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领域和重点任务。新形势下,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引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科学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肯定离不开在非公企业开展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十八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非公企业科学发展以及二者共建共赢指明了方向。
党建强,发展才有持续力;发展强,党建才有说服力。只有转变以往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双轨制”的模式,把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去,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围绕企业科学健康持续和谐发展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强化把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的党建阵地建设的理念,促其科学发展、良性竞争,党建工作就能转化为生产力,让企业主切身感受到党组织是推动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党建工作要当好企业发展的“导航灯”,指引企业健康发展的航向。党建工作要当好企业发展的“智囊团”,积极主动地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提高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党建工作要当好企业发展的“战斗队”,组织带领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让企业放心、信任的骨干队伍。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广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自觉置身于当前的宏观背景,坚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开展“与企业同呼吸、为党旗添新彩”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握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服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帮助企业正视形势、树立信心,“党企联动”,努力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帮助企业共同打拼,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非公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长久,跻身一流企业,增强竞争力,成为“老字号”,就必须注重打造企业文化。 所谓“三流企业抓质量,二流企业抓服务,一流企业抓文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现代企业制度,仅有法人治理结构是不够的。有了法人治理结构这个科学管理的前提,也仍然有一个如何把企业内部的各个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调动起来、协调起来的问题。建立各种机构、制度,是调动和协调各个要素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对于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人来说,制度只能规范人的最低限度行为,只能给人们划定一个不能越过的底线,违反这个底线不行,但在这个底线上面,制度是难以起作用的。对于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些非物质因素,如对企业的价值判断,对企业基本理念的认同,由认同而产生的自觉的服从、团队的精神等所谓的“软件”,制度是无能为力的。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来解决。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两大支柱:企业制度主要是抑制人性恶的一面,而企业文化主要是引导人性善的一面。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人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形成的具有凝聚力的、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管理如此之重要,那么在企业里究竟由谁来牵头抓总负责这项工作呢?是由企业主?还是由企业行政管理层?还是由企业工会组织?或者其他什么组织?还是由企业党组织?在众多的答案中,只有唯一的答案,那就是企业党组织。这就是党建工作在非公企业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非公企业对党建工作天然的接纳性,党建在非公企业里的生命力。因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充分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就是想方设法形成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这个全体员工既包括企业主、又包括行政管理人员,还包括普通员工。而这方面恰恰是党的工作的传统和优势。党组织做这方面的工作比企业主、行政管理人员都要合适,更具有优势。总而言之,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我们党组织发挥作用,需要用党建来统领企业文化建设。为此,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文化优势,把党建工作与打造企业团队精神、增强企业竞争力相融合,帮助企业培育先进文化,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树立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就是要积极“发挥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在企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并且要深刻理解、深深把握发挥这“两个作用”时的“政治”特性,创新党员、职工思想教育方法抓党建,做好“人”的工作。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非公企业要发展壮大,就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而这正是党组织的政治工作优势。重点是建好“三支队伍”,夯实工作基础。第一是抓党员队伍建设,突出党员的骨干示范效应,这是企业党组织发挥“两个作用”的关键。优秀人才大多集聚在党内。非公企业党组织内同样也集聚着行政、技术、经营管理、能工巧匠等方面的人才。他们是企业的优质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如何激励他们的创新激情,如何扩大他们的示范效应,如何科学地安排他们的岗位,使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化等,是企业党组织“党要管党”的政治责任。企业党组织应当通过制度保证、教育管理、主题活动等,发挥党员的骨干示范效应。同时,这既是企业党组织发挥“两个作用”的核心力量,更是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的体现。第二是抓企业团队建设,突出工会的凝聚力作用,这是企业党组织发挥“两个作用”的基础。企业党组织要凝聚职工,体现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工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因为工会是企业党组织与职工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工会工作的成效,从一定意义上讲,直接体现了企业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程度。为此,企业工会要结合自身的职能,紧紧围绕提高职工素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维权帮扶,化解劳动纠纷、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等开展工作,以增强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并深度挖掘职工群众的潜力,凸现职工群众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而职工群众在企业所表现的奋发有为也很好地体现了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基础、群众基础。第三是抓团组织建设,突出团员青年的生力军作用,这是企业党组织发挥“两个作用”的后劲。“青年工作”始终是企业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因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企业的明天。所以企业党组织把青年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是使命、是责任。企业党组织首要的任务是把团组织建设好,使团组织成为团员青年的家,把企业的年轻人紧紧地团聚在团组织内,这是其一。其二,团组织要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因势利导展开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要在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多样化的背景下,倡导主流、弘扬主流,提高年轻人的识别力、鉴赏力,进而使他们确立个性化的人生坐标。其三,团组织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健康成长”上。年轻人可塑性强,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要以组织的名义向他们宣传贯彻企业规章,使他们自觉地接受企业规章的约束,在工作生活中逐步培育自身的“纪律”意识。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同时,要有“生动活泼”的一面,要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比如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等等,让他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让他们会用正确的“眼光”为人处世。通过加大对党员、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培养,业务技能培训等,增强职工群众的身份认同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群众工作优势,主动加强与企业主、职工的沟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畅通职工的诉求渠道,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使党组织成为职工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