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宁 李兴学
(焦作电厂,河南 焦作 454100)
某火力发电厂斗轮堆取料机为DQ8030型,取料能力:800T/h,堆料能力:1200T/h。长久使用后:回转箱梁驱动机构底座、门座结合部、门腿膝部等部位均出现严重金属结构开裂现象。
结构开裂:磁粉探伤共探伤46处,发现19处裂纹,其中最严重的为右前门腿梁,右前门腿梁开裂3处,裂纹长分别为110mm和130mm和70mm;回转箱梁驱动机构底座焊缝及加强肋板全部撕开;回转箱梁结构件变形严重。
我们利用应力-应变测试软件对斗轮堆取料机金属结构进行了整体应力测试,测试分结构静态应力测试和结构动态应力测试两项,是根据斗轮机结构型式、工况,选择其典型受力构件共布置47片电阻应变片,(具体分布表略)。
根据斗轮堆取料机工作状态,组合选取了13个静态工况:分别表示:
工况一:斗轮臂架处于水平位置,向左垂直轨道,回转角β=90°
工况二:斗轮臂架处于水平位置,轨道左侧,回转角β=45°
工况三:斗轮臂架处于水平位置,轨道右侧,回转角β=-45°
工况四:斗轮臂架处于水平位置,向右垂直轨道,回转角β=-90°
工况五:斗轮臂架处于最低位置,向左垂直轨道,回转角β=90°
工况六:斗轮臂架处于最低位置,轨道左侧,回转角β=45°
工况七:斗轮臂架处于最低位置,轨道右侧,回转角β=-45°
工况八:斗轮臂架处于最低位置,向右垂直轨道,回转角β=-90°
工况九:斗轮臂架处于最高位置,向左垂直轨道,回转角β=90°
工况十:斗轮臂架处于最高位置,轨道左侧,回转角β=45°
工况十一:斗轮臂架处于最高位置,顺轨道,回转角β=0°
工况十二:斗轮臂架处于最高位置,轨道右侧,回转角β=-45°
工况十三:斗轮臂架处于最高位置,向右垂直轨道,回转角β=-90°
动态应力测试是在结构静态应力测试的基础上,选取静态应力测试中的若干部位,分别在(工况1:水平位置正常取煤;工况2:高位正常取煤;工况3:斗轮臂架连续空载变幅及回转过程)下进行动态应力测试。
(1)斗轮悬臂在低位位置时,L转柱下部左右两侧的测点应力变化方向相反,受力不均匀。(2)回转支承梁上的测点在臂架处于不同回转角度其受力存在明显变化。(3)斗轮机门座架结构整体应力值偏大,接近和超过Q235B材料的一般设计许用应力140MPa。(4)最大动态应力发生在斗轮机门座架部位,其动态应力值范围为237.5MPa~-69.3MPa。
4.1.1 金属结构通过焊接加固肋板,增加剪切受力面积,使其应力小于Q235钢材许用应力值(140MPa),来降低应力值。
4.1.2 焊接方法:零载单面全破口焊接加固。
4.2.1 门腿膝部加固(4台)
设计计算:行走台车平衡梁最大结构动态应力为拉应力235.4MPa,为达到Q235材料的设计许用应力值(140MPa),因此必须增加1倍的受力面积,即0.5m2的受力面积。
设计方案:加固形状为钝角三棱柱状。在门腿梁两钝角面(即上、下翼面)满贴焊σ30钢板(L=500),代替原开裂的翼面受力;并在翼面两侧焊接σ30腹板(◥500*500*866),在腹板之间等距离焊接3块σ30隔板,最后用σ30钢板(■866*1000)焊接覆盖钝角面,每块腹板增加截面积0.11m2,故共增加0.55m2的受力面积,符合受力要求。
4.2.2 门座结合部加固
设计计算:门座架部位的静态应力值已接近或超过Q235材料的设计许用应力值(140Mpa),其中左后腿内侧的最大应力为246.2 Mpa,为达到Q235材料的设计许用应力值(140MPa),同样必须增加1倍的受力面积,即0.5 m2的受力面积。
设计方案:和门腿梁钝角面加固相似,亦为直角三棱柱状,即在每台门腿梁两直角角面(即内、外翼面)满贴焊σ30钢板(L=250),代替原开裂的翼面受力;并在翼面两侧焊接σ30腹板(◥250*250*350),在腹板之间等距离焊接3块σ30隔板,最后用σ30钢板(■350*1000)焊接覆盖钝角面,每块腹板增加截面积0.055m2,故共增加0.055*10=0.55 m2的受力面积,符合受力要求。
4.2.3 回转箱梁驱动机构底座加固
(1)在与外侧筋板对应的内侧垂直方向,增加30mm厚筋板,两边剖口焊接,焊缝交叉处倒角。
(2)用角向磨光机去除回转上支座与回转架的外侧的开裂焊缝;去除外侧增加的筋板,上支座筋板开裂部位开剖口。对这些部位进行焊补(如图所示)。
诱发斗轮堆取料机钢结构开裂的因素有设计、材料、使用环境和工况等多种,而产生这些诱因的直接因素从根本上又无法改变(因使用年限、投资效益、煤场煤堆状况等限制)。而为了提高斗轮堆取料机使用中的安全运行可靠性,我们从控制消除方面着手,深入分析了斗轮堆取料机钢结构各工况下的应力分部,采取了加固肋板、增加剪切受力面积、零载单面全破口焊接方法有效控制、消除了该斗轮堆取料机钢结构开裂的不安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