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记者 付 松
“天然的好景有的是,但有的路途遥远,一生只能作一次旅游;有的以险取胜,只能供一部分人做冒险的旅行,只有这天星桥,路又不远、山又不险,景却特美,你可以一来再来,细味漫游。”因为读了梁衡先生《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这篇散文,北京的游客张景春一年不到就两次来贵州黄果树景区。
“第一次是来贵州出差,走马观花的游了一圈。这次是特意休假过来,准备待上两三天。”张景春说,如果把第一次看作是观光,那这一次应该叫体验。一年游两次,感受各不同,时间间隔不长,景区变化不小。事实上,近年来黄果树景区的改变,除了张景春眼中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还有景区管理者的建设理念和营销策略。
尽管不是旅游旺季,但在黄果树大瀑布前还是人流如织,游客争相留影、兴致盎然。然而,整个景区除了大瀑布、天星桥、陡坡塘等著名景点外,神龙洞、石头寨等新开发的景点却门可罗雀,依然十分冷清。
“新老景区之间之所以形成这种鲜明的对比,主要原因在于黄果树大瀑布的品牌带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到黄果树大多是一日游,主要是冲着大瀑布来的,因而很少顾及其他景点,尤其是那些不知名的景点。”张景春说,通过两次对比,虽说黄果树在景区环境和基础设施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但在服务和管理上与国内外一些5A级景区还有较大的差距。
这个观点得到了黄果树旅游管理局副局长金晓霞的认同。金晓霞认为,随着黄果树旅游业不断发展,游客人数逐年攀升,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却相对滞后。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黄果树景区基本上能保障游客的吃、行、游,而住、购、娱等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留不住游客,旅游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不明显。
黄果树景区有世界上一流的资源,却未成为世界一流的景区,原因何在?贵州黄果树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晏明一语中的:在配套,在服务。
一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初,黄果树景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曾因半边街建筑破坏景观及森林覆盖率低等原因流产。
探索在不断进行,理念在不断更新。景区要发展,全面整治和扩容升级势在必行。
2013年,黄果树景区有了这样的规划:半边街拆迁后,自然生态绿地恢复提升的同时,在原住宅痕迹的基础上,开辟生态旅游通道,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以构建“大黄果树旅游圈”为契机,打造国际国内生态旅游名胜区。
截至2013年8月,天星桥景区水上石林游道改造、水帘洞、天星洞改造、滑石哨和谐村寨建设、陡坡塘景区新建票务中心已经完工,黄果树宾馆改造、黄果树大瀑布商业步行街、天星桥入口改造等项目已开工建设,所有规划项目2013年预计投入资金1.73亿元。
2013年上半年,黄果树景区实现旅游接待362.03万人次,同比增长38.1%;旅游总收入26.03亿元,同比增长31.3%。预计到2015年,游客接待量将达到1000万人次,从而实现景区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在来黄果树之前,就先在网上做了一些功课,但身临其境更让我感到震撼。那些自然景观之外的民风民俗,让人流连忘返。”来自广州的的张杰说,在黄果树景区的民族村落里,即使是一个妇女的特色服饰,或者是一个小孩的淳朴笑容,都能给人带来悠长的韵味。
走在有着“活着的布依族文化博物馆”美誉的滑石哨,偶尔一个似曾相识的镜头映入眼帘,不经意间就会让人走进尘封的记忆。这里曾经是《西游记》、《秋水长天》、《致青春》等影视剧的拍摄选址地。
而今,滑石哨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大榕树、“高老庄”,还有一排排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独具民族特色的乡村旅馆和农家乐。
滑石哨的美丽变身,只是黄果树景区建设“和谐家园”的一个缩影。同样依托民俗文化打造的,还有石头寨、郎宫村、石新村、石翁寨、撒把村等5个村寨。
2012年11月,安顺市委、市政府作出“黄果树和谐家园示范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由6位市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对“黄果树和谐家园示范工程”涉及的6个村寨进行帮扶,并整合全市力量,筹措资金4180万元启动了工程建设。
黄果树集团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力配合搞好“黄果树和谐家园”建设工程,着力培育集观光游、生态旅、休闲游、民俗游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业态,全力提升黄果树景区品质品位,促进景区和谐发展。
公司打造的“滑石哨民俗酒店” 、“石头寨烧烤公社”项目,通过社区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拉近景区与游客、景区与村民的距离,让游客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体验当地浓郁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在黄果树找到“家”的温暖、美味的饮食、温馨的服务。这不仅符合现代旅游个性化追求的特征,也进一步丰富了景区旅游内涵,满足游客需要,为探寻多元化旅游积累一定的经验。
“黄果树景区不等于瀑布,瀑布作为黄果树的核心吸引物,其单纯的观赏性已难以满足游客多方位游乐的需求。因此,景区依托周边村寨,打造融民俗文化、民族特色与休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大黄果树’,强化村寨之间体验丰富性和功能互补性,形成辐射整个景区的游客服务网络,是挖掘景区潜能、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质的一项重大举措。”吴晏明说, 6个村寨作为建设和谐家园的模式,将具有景区与周边村寨共生共融、和谐发展的意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标杆意义,旅游产业带动区域农民致富的创新意义,西南民族村寨特色保护与文化抢救的示范意义。
依靠良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深度挖掘、广泛推介和贴心服务,黄果树景区正逐渐成为世界游客在贵州的“家”。(古尚台/ 摄)
“和谐家园”的建设,是发展大黄果树旅游经济的战略之一。
《黄果树景区战略规划报告》将大黄果树旅游圈定位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即是以黄果树品牌为抓手、以区域内旅游资源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以金融为平台,打造一个集客流、信息流、资金流、服务流、人才流为一体的旅游产业经济圈。
为此,黄果树景区除了打造好周边的村寨,还将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与龙宫、屯堡、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以及兴义万峰林、马岭河大峡谷等景区,整体打包成旅游综合体,形成资源共享,让黄果树这个大旅游圈成为安顺乃至全省旅游业的“幸福圈”。
事实上,早在2008年,安顺市就与贵州省开发投资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大黄果树”旅游经济圈。即在贵州旅游资源相对富集的西线旅游区,通过黄果树景区的辐射拉动,逐步形成以瀑布景观为主的人文、自然、历史、休闲度假旅游区框架,给游客带来更广阔的旅游视野与全新体验。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西线旅游景区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带来了协作发展的藩篱,景区发展过程中旅游产品及路线老化,低价竞争趋势凸显。这种“有你无我,有我无你”式的传统竞争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极大地降低了景区的服务质量,影响了游客对景区旅游产品的体验与评价,难以构建“大旅游、大板块、大容量、大市场”的全新旅游营销体系,难以将旅游机制和体制创新落到实处。
2013年4月19日,贵州精品景区联盟(黄果树、荔波、西江)发布会在贵阳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开启了省内景区融合营销的新模式。
景区联盟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构建精品旅游景区为使命,通过战略联盟方式提升景区的品牌形象,通过推广新产品及路线、扩大业务销售、拓展服务界面、应对未来竞争等合作目标,进一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3方未来的市场扩张策略并获得市场份额,从而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3个景区形成融合营销后,将通过“资源集约、推介集群、客户集聚、路线集结、渠道共享”的鲜明特点和“一个窗口、一致对外、一张网络、一步到位”的运行机制,统筹景区营销,真正有效推动贵州旅游的转型升级,树立贵州旅游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