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亮
(广东省佛山容桂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佛山 528000)
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理论认为:身体核心区域部位肌肉力量对运动员动作技能完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稳定运动员身体重心、力量的激发与传递的源点以及力量控制的中枢等作用。由此看出,核心力量对运动员在技术发挥中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是国家未来竞技体育排球运动人才的后备力量,青少年阶段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该阶段训练科学性与否决定了他们未来发展方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多数教练员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倾向于急于求成,或者训练理念过于传统等原因造成了体能训练不科学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才率。文章通过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寻求以发展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最佳体能训练模式进行实验,以期为青少年排球运动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以我校排球训练队20名男队员为实验对象。平均年龄16.68岁,平均身高184.56cm,训练年限在4~5年之间。
1.2.1 实验时间
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实验时间为4个月,共计16周,每周3次,每次120min。
1.2.2 实验分组
本实验结果采用组内纵向比较,以此检验不同训练模式前后对专项素质提高幅度的影响。将20名队员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人进行不同内容的训练。
1.2.3 实验内容设计
表1 实验前后两组队员弹跳素质变化比较
表2 实验前后两组队员移动速度素质变化比较
表3 实验前后两组队员耐力素质变化比较
实验组采用核心30min和专项素质训练90min,训练内容为:俯撑收腹、俯卧支撑、仰卧屈膝、腰背在球上仰卧起坐、双脚在球上俯卧撑、跳起转体。对照组采用常规专项素质训练手段,具体训练内容为各种投掷鞭打、杠铃深蹲、30~60m加速跑、“米”字折回跑、徒手连续蛙跳、负重跳绳练习、连续跳栏架。专项训练内容一样。
1.2.4 实验数据处理与评价
所有前后测试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设置在α=0.05,结合排球运动中专项素质特点,本实验选取的评价指标有:助跑摸高、半“米”字移动、30m跑、三级跳远、800m跑、30s20kg。
弹跳素质是快速力量的集中反映,是排球运动中关键的素质。弹跳能力是起跳技术、下肢力量以及协调摆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本实验中,利用助跑摸高与立定跳远2项测试成绩作为衡量不同模式训练前后弹跳素质变化指标。经过16周训练,对照组与实验组2组队员助跑摸高与立定跳远成绩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经过不同模式训练后,成绩都有所提高,实验组助跑摸高从308.05cm上升到315.50cm,对照组也有所提高,从310.23cm提高到311.70cm,立定跳远成绩实验前后也有变化,表现为无论哪种模式的训练成绩都趋向于上升。但通过配对样本显著性差异T检验发现,实验组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从统计数据p值看出:助跑摸高实验前后平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0.05),立定跳远成绩实验前后两组数据平均值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两项成绩虽有增长,但是实验前后两组数据平均值不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说明核心力量训练与专项素质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对专项弹跳素质提高具有良好的作用。实验组通过训练后,核心力量得到加强,改善了发力肌群的近端固定稳定性,更有利于末端肌肉的发力,增强了全身肌肉的协调作用,提高了起跳过程中参与发力肌肉数量,由此可见,核心力量增强对排球专项的弹跳素质能力影响巨大。
如果说力量是一切运动的基础,那么速度是现代一切运动追求的关键。做为排球运动员,必须能够快速做出对球的反应,做出接球或者击球的动作,所有快速移动动作的完成,离不开运动员具备的各种速度素质能力。通过训练后,分别对两组队员半米字型移动和30m加速跑成绩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见表2。
表2中看出:两组不同训练模式对速度灵敏类素质能力发展都有所帮助,但是实验组成绩提高幅度好于对照组。30m跑实验平均提高0.116s,对照组提高了0.022s;半米移动提高幅度差异性更加突出,实验组与对照组提高分别为:0.85s与0.27s,由此可知,实验组素质训练模式要好于对照组。分析可知:核心力量的发展,首先改善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加速了快速神经反应能力,提高了运动神经的支配能力。其次提高了四肢快速力量传递。再次提高了肌肉间的协调性能力、肌内间的协调性能力。因此,可以认为核心力量对快速灵敏素质的影响主要归结为神经肌肉这个运动系统的改善问题上。
排球运动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以无氧耐力为主导的竞技体育项目。排球运动员耐力水平的高低对运动成绩具有很大的影响。排球运动员不仅要反应快、身体重心变方向控制能力强,而且还要具备极短距离的快速移动能力和保持这种移动速度的耐久力;不但要跳得高、跳得快,还要具有连续纵跳的弹跳耐力。因此速度耐力与力量耐力是优秀排球运动员必须具备的运动素质。实验采用800m跑和30s20kg连续推举做为测试内容,用来评定两种不同训练模式对专项耐力素质发展的影响效果,经过训练后,两组队员800m跑和30s20kg连续推举成绩变化情况见表3。
表3显示两种不同模式训练对排球专项耐力素质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提高幅度好于对照组,与其他素质相比,耐力素质提高的幅度没有那么具有非常显著性,估计耐力素质的提高受到核心力量的影响不大,或者是耐力素质和个人的先天性遗传具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与速度有关的耐力,比如800m跑成绩提高更多的是依靠全身肌肉供氧系统机能改善而完成的。可以看出,耐力性素质改善不是短期就能取得明显效果。
核心力量与专项素质相结合的训练模式更有利于发展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素质。实验中采用分组实验训练,经过16周两种不同模式训练后,实验组弹跳素质、快速力量素质增长幅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实验前后成绩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虽有提高,但增幅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在专项素质训练中增加适度的核心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这两项素质。但是无论哪种训练模式,对两组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提高不明显,至少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在短期内对耐力素质发展影响不大。建议在今后青少年排球队员素质训练中,适度增加核心力量方面训练内容,核心力量与专项素质相结合的训练模式较好,单纯地追求核心力量或者传统的素质训练都是不可取的。
[1] 王卫星.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12-15.
[2] 于红妍,王虎,冯春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09-511.
[3] 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一核心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