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遗风范在德业金石存——马士达先生档案资料征集纪实

2013-08-07 07:08:40王敏红太仓市档案局江苏太仓215400
档案与建设 2013年3期
关键词:师母太仓篆刻

王敏红(太仓市档案局,江苏太仓,215400)

马士达先生出版的篆刻作品集及著作

“马士达先生病危!”,消息传来,太仓档案人为之震惊……2012年2月10日,太仓市档案局征集人员在分管副局长的带领下速赴江苏省肿瘤医院看望马士达老师,以表达家乡档案人对马士达老师的一片深情。

被病魔折磨得深度昏迷的马老师,集呼吸机、输液管、生命体征监测仪等于一身,这是我们推开病房见到的第一印象,病房内气氛异常凝重!如今,我已然忆不起当时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只是紧紧抱住日夜守护在马老师病床边憔悴不堪的马师母,任眼泪直淌,并不断地安慰马师母。当时我真切地感觉到,面对死神的降临,只有万般的无奈、万般的遗憾、万般的悲恸,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故乡的召唤难舍的情怀

2月20日22时50分,马士达先生在昏迷数十日后,安静地走了,当代艺坛痛失了一位激情澎湃的书法、篆刻大师。马士达(1943—2012),江苏涟水人,1955年12岁时移居太仓。著名篆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印社理事,西泠印社会员,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特聘教授。

噩耗传来,我们再次赴宁,带去太仓档案人无限的哀思,向马士达老师表示沉痛的悼念,愿马老师一路走好!

回太仓后,还未来得及整理哀痛的思绪,局领导对2012年的档案征集工作就作出了新的调整,认为,马士达老师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作为家乡档案人,应当要让世人感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要让马老师的书篆艺术传承于后人,要让马老师锲而不舍追求艺术的精神影响后人,我们必须用真情实感打动马老师的家人,争取用视频资料留住马老师的音容,用图像资料留住马老师的辉煌,用文字资料留住马老师的言语……家乡档案人应责无旁贷地以这样的方式来告诉世人,马老师其实还在我们身边!

于是让马老师叶落归根的工作拉开了帷幕……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全力以赴,一次又一次地拨通马师母的电话。一遍又一遍地问候、安慰马师母,电话的一头是依旧沉浸在悲痛孤寂中的马师母。

“接马师母及儿子、媳妇、小孙女回家(儿子一家已旅居日本10年,这次专为处理马老师后事回国)!”局领导又作出了新的决定。

再一次见到了马师母,她消瘦了许多。“马师母,欢迎你们回家!”局领导传递出的一份安心的温暖让马师母一家宽慰了许多。

局领导向马师母一家详细介绍了太仓档案馆的基本情况,对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保管利用、档案文化传播作了详尽地说明,并陪同他们参观了太仓市历史文化档案陈列馆、档案信息化中心及档案库房。马师母一家对档案馆硬件设施、管理水平、服务方式、功能展示、队伍面貌等各方面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认为把马士达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及其它物品捐赠给家乡档案馆将是无悔的选择,这也是马士达先生的遗愿。

全体档案人释然!希望马老师早日回家,盼望马老师叶落归根!

远去的箫声无尽的追忆

按约定,我们在分管副局长的带领下,如期敲开了位于南京月光广场马老师寓所的门。这次见到马师母让我们有了惊喜:脸色红润了,笑容灿烂了,眼神有光了,我情不自禁上前给了马师母一个大大的拥抱,真是久违了——马师母发自内心爽朗的笑声。“欢迎,欢迎……”随着马师母亲切的招呼声,我们应声而入。

马老师家不是很大,满墙的书柜充斥了整个客厅,客厅靠窗的位置放了一方餐桌。我们落座,就是在这方餐桌上细听马师母娓娓道来:

马士达学印之初全凭兴趣,后得吴门沙曼翁、宋季丁二位先生指点,始入门径。世人知道马士达始于1983年全国《书法》杂志举办的首届篆刻比赛获一等奖,那二方金榜题名的作品《师竹友石》《宁静》刻得沉厚大气,深得吴昌硕、齐白石二家神髓,马士达在获奖感言中写道:“1963年开始自学刻印,初凭兴趣,后来才领悟到刻印必须以秦汉为宗,取神遗貌。于近代印人,最叹服吴昌硕的篆刻能于不经意中见功夫,因潜心效法,并博取众长,以求自成面目。”那一年他40岁,是太仓县工艺美术厂的工人,只有中学学历。

就是这次篆刻评比,改变了马士达的命运。他的才情与人品,引起了时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书法教育家尉天池教授的关注。尉教授力排众议,鼎力提携,1987年2月马士达被破格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开始了他的专业教学生涯,这在今天的体制下是难以想象的,工厂编制、中学文化、44岁年龄,哪一项都会被高校拒之于千里之外。这一转折,应当说是马士达在书印艺术上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他的视野大大开阔了,对艺理的研究更深入了,他的书印作品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随后,马师母拿给我们一大摞她已整理好的马老师历年来书篆作品参加全国乃至国际比赛所获得的各类奖状、证书等共计163件,包括:1983年获全国首届篆刻比赛一等奖;1985年获《周末》报全国书法比赛“银奖”;1986年书法篆刻“双项”在《书法》杂志“书苑撷英”征稿评比中被列为全国中青年37名优秀作者之一;1989年起他的作品先后入选全国三、四、五届书展,先后获篆刻全国第三、第四届中青年展览“优秀作品奖”和“全国奖”;1990年书法作品获日本财经新闻社举办的第七届国际书法艺术大展优秀奖。

在马师母收集、经我们整理出的有关报道马士达老师书法、篆刻作品的各类报刊以及其著作和与学生、挚友等的往来书信中,了解到马老师的大量作品在海内外展出,在报刊上发表,并被中南海、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等单位收藏。马老师的书法篆刻各体兼擅,师承宽广,功底深厚,风格苍茫奇宕,老辣浑朴,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堪称当代一流水平。

在马师母断断续续的追忆中,我们对马老师更增添了几分敬意与崇拜。马士达老师不是那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才子,而是一位地道的“老黄牛”。他质朴笃实,讷讷寡言,不苟言笑,颇重感情却不善交际,甚至遇事的反应也显得比常人迟钝些。他没有值得炫耀、令人羡慕的高等艺术院校的学历,只有中学学历。也许正因为如此,马士达老师在书印艺术学习上的进展要比别人慢一些,但也更专注、更踏实一些。而他的作品给人的却是另一番感受,有人这样评价:印风先由吴昌硕、齐白石二家入,继而上溯秦汉,旨在以近现代人之意融会古风,气格正大,见情见性,自成风格。

马师母细腻地诉说着,我们听得更感动,深深体会到人格与艺格的内在联系。

继而马师母又谦逊委婉地说:可以这么讲,他是喊叫着跑进印坛的,宛如一个被激情鼓胀得有些灵魂出窍的“披斗士”。他的作品是用火铸造的,每一方印中却仿佛经历了一种高温熔铸,留下了焦灼的痕迹;他的创作流淌着十分活跃的潜意识,往往在难以自已的状态中步入佳境,心象与幻术同出,给人的感觉是如见天色溟茫,大雪纷披而下。他常说:“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作品价值,并不是以金钱多少、名气大小、地位高低来评判,关键是看作品的艺术质量能否站得住,历史会给予公正公平的评价。”

马士达先生授课手稿

成为了高校的教授,成了著名的书法篆刻家,马士达的性格依然没有改变。他注意教育学生从“做人”入手,立德为先;教导学生要明理而善学,珍惜光阴,勤勉求知;他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说实话,摆事理,重实效,从不夸夸其谈、摆师长架子,深受学生爱戴。对待同行、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工友一如既往,丝毫没有名家的架子。

是啊!多么难能可贵、德艺双馨的大师风范。从马师母已整理好并交给我们的40件马老师亲笔书写的讲义稿中,深感这其中倾注了马老师对学生淋漓尽致的爱,这份无私的大爱,让他的爱徒们终身受益。

在马士达老师众多篆刻作品中,我发现一件十分雅趣的佳作,印面是“老马给力”,边款上刻下了“庚寅老马与癌症结缘,久未奏刀刻印,所作较前甚不足观,所望身体康复后应给力给力。耶!”。在向马师母询问后方知:2011年5月,马士达老师体检时发现肺癌后,在积极治疗的同时,病中仍然创作不懈,在病重期间专门为鼓励自己能战胜病魔,他才刻制这方印章。马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坚强毅力深深地感动和鼓励着身边的同道、学生和朋友们。为此,由他的弟子孙向群、童讯、谈晶等发出倡仪,2012年1月26日,南京篆刻家们专门以励志和吉祥的语句为题材,自发组织创作“得众动天,美意延年——马老给力篆刻特展”。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副主席、省美术馆馆长孙晓云题写展名,中国书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徐利明等40多位篆刻家为展览创作了作品,大家用艺术创作的形式表达对马老师深深的敬意和美好祝愿,祝愿马老师早日康复。

马师母还没说完,又潸然泪下。我赶紧转移话题,因为在马师母准备捐赠给太仓档案馆的物品中,看到有制箫工具和二胡上垫弦线的“弦枕”,觉得奇怪。马师母这才破涕为笑,说:“马士达生前喜欢做箫吹箫,在制箫方面的确很有一手,D调、E调、F调、G调的箫都能做,而且每一道工序又非常精通,无论是对竹竿的选材、烘烤、钻孔、校音、定调等都堪称专家级水平。而胡上垫弦线的“弦枕”则是他利用树干上的“木结”亲手制作的。早年他还曾经用蛇皮、癞蛤蟆的皮尝试自制二胡与京胡,他还是一位拉二胡的好手呢。”

壮怀犹在风云上书印长留天地间

在马师母家整整两天,从整理出的470件马士达老师的书法、篆刻作品等档案资料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马老师正直淳朴的为人,似乎读懂了马老师独一无二的孜孜不倦、不懈追求艺术的精神。载着满满一车厢马士达老师的档案资料即将回太仓了,在挥手与马师母道别的一刹那,我的鼻子一阵酸楚,我们是否会带走马师母对马老师的丝丝念想,而令她伤感、孤独?却又感到庆幸,因为在马师母捐赠给档案馆的物件中,我们特意为马师母留下了几件,诸如:马老师生前用过的几支毛笔、几把篆刻刀、一副老花眼镜等等,毕竟人去物在,睹物思人啊!

马士达老师生前档案资料的顺利回到太仓,作为太仓档案人是值得骄傲与庆幸的,我们有职责传承家乡艺术家的艺术魅力,弘扬一代艺术家用自己的一生谱写的书篆艺术的伟大生命内涵。为此,太仓市档案局即将出版《马士达先生书法、篆刻作品集》《马士达先生追思集》,马士达先生书法、篆刻作品也随后将在江苏省美术馆、太仓市档案馆展出。

马士达老师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高风亮节,他的大家风范,他的艺术之魂,他的书法篆刻将永留天地间。

猜你喜欢
师母太仓篆刻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流程工业(2022年12期)2022-12-30 06:36:48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流程工业(2022年5期)2022-06-23 07:19:22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流程工业(2021年6期)2021-08-06 07:53:16
喧噪
意林原创版(2020年8期)2020-08-31 01:33:31
篆刻
对联(2018年7期)2018-08-02 06:26:14
你的微笑
——写给我们亲爱的师母
瑩波篆刻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刘艺手
江苏太仓元代古木船
大众考古(2014年11期)2014-06-21 07: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