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辉 刘花艳 禹晶晶 徐湘蓉
李凤辉:女,研究生,主管护师,护理部副主任
危重症是儿科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病情发展快,来势凶猛,如果正确分诊,及时抢救和治疗,多数情况下疾病转归也快,否则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或直接威胁患儿生命,导致死亡,既影响患儿救治过程中的医患关系,还可能产生法律纠纷。因此,急诊室如何做好危重症患儿的分诊接诊至关重要,而分诊又是最为首要的第一关。我院儿科专家根据国内外文献,结合儿科特征,反复探讨研究,制定五级制分诊标准进行分诊与接诊,自2012年5月起在急诊室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2011年5~9月在急诊室就诊的1243 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其中男712 例,女531 例。年龄2 h~12 岁。2012年5~9月在急诊室就诊的1309 例患儿设为试验组,其中男743例,女566 例。年龄2 h~12 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
2.1 分诊标准与接诊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分诊与接诊,见表1;试验组按五级制分诊标准分诊与接诊,见表2。
表1 传统分诊与接诊方式
表2 五级制分诊标准进行分诊与接诊方式
2.2 人员培训 包括分诊护士、接诊(抢救) 护士、医师,均具有相应执业许可证书[2]、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证书[3]。分诊护士由具备丰富理论水平、临床经验,责任心、急救意识、分诊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同时具备本科学历、工作年限>5年、护师以上职称,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工作内容:负责患者的分诊工作。培训主要内容:提高分诊能力,降低分诊失误率[4]。接诊(抢救) 护士由通过急诊室各项急救技能考核培训、具备本科学历且工作年限≥3年的护士担任。工作内容: 负责患者的接诊、急救护理。培训主要内容:提高急救配合能力,快速高效完成抢救任务。医师: 由具备丰富理论水平、临床经验,责任心、急救意识、急救技能强的医师担任。
2.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同时调查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由专门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每周一随机抽取上一周30%的危重症患儿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服务流程、告知服务、保护隐私、急诊坏境等。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 个层级。对照组发放调查表373 份,收回371 份,回收率99.46%。试验组发放调查表393 份,回收392 份,回收率99.75%。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1 两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儿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比较 例(%)
3.2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表4)
表4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例(%)
4.1 五级制分诊标准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急诊室是各科急症患儿的集中点,病情重、来势凶、变化快,稍有延误就失去了抢救的时机。而大部分家长因缺乏相关疾病知识,无法判断患儿病情,不知道就诊程序,等候排队时间长等耽误了抢救时间,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导致抢救失败。表3显示,对照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低于试验组,死亡率高于试验组(P <0.05) 。这是因为我院制定了五级制分诊标准,健全了急诊分诊制度,将急诊分诊台设置在大厅进门处,并对分诊护士进行相关培训,使患儿刚进入医院就有大厅分诊护士通过观察患儿脸色、表情、体位、皮肤颜色、呼吸及意识状态等进行快速评估与准确分诊,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按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安排患者就诊;对于危重症患儿,立即开通绿色通道,患儿一进入医院即可接受抢救和治疗,先抢救后交费,甚至在就诊过程中有护士陪同,节约了盲目寻找地方和排队的时间,简化了急诊分诊、接诊流程,为患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危重症患儿得到了及时抢救,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
4.2 五级制分诊标准的分诊与接诊方式能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危重症患儿及其家长因对病情的恐惧以及陌生环境,常产生焦虑等负性心理,使患儿家长满意度降低。而本研究经应用五级制分诊标准进行分诊和接诊使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就诊过程中由护士指导陪同就诊、挂号、交费、检查等,能减轻家长的心理压力和就诊盲区,减少其焦虑和恐惧心理,提高满意度。而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保证了患儿的安全,也促使患儿家长满意度的提高。此外,五级制分诊标准详细、简明,使医务人员在急诊危重症患儿的分诊与接诊过程中有标准可查,有章可循,极大地满足了医务人员的安全性心理需要,体现了对员工的人性化[5]。
五级制分诊标准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具有快速评估患儿病情、准确分诊、简化就诊流程等优势,对危重症患儿具有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意义,可促进儿科危重症患儿的医疗安全,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且简单易行,便于临床应用。
[1] 王 丽,陈 苓.小儿急诊危重症就诊特点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4) :277-278.
[2] 徐 蕊,孙 丽,林爱娟,等.基于JCI 标准对急诊病人非技术质量满意度调查[J].现代医院管理,2011,5:52-55.
[3] 张华君.适合于我国的现代急诊分诊模式初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 :58-59.
[4] 王 宁,刘 臻,姜 萍,等.标准操作规范在急诊接诊与分流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 :444-445.
[5] 姒怡冰,赵 悦,刘华晔.基于JCI 标准的门急诊护理安全文化的构建与实践[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7) :201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