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创建以来,中国航天已经走过了57年的发展历程。1970年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拉开了中国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序幕。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中国航天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承担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所有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各类卫星等空间飞行器的研制、生产、试验任务,正在研制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深空探测器、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等各型宇航产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连续成功发射了10艘“神舟”飞船和天宫-1目标飞行器,先后掌握了载人飞行、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了载人飞船与天宫-1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应用性飞行试验。
许达哲董事长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作报告
探月工程成功实现了嫦娥-1卫星绕月飞行的任务;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2卫星在获取了7m分辨率全月表三维影像和虹湾区高分辨率影像等既定任务后,又成功地实施了拓展任务,完成了对L2点环绕探测和对图塔蒂斯小行星飞越探测,并继续飞向遥远的深空,不断地刷新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高度,目前已距地球超过5400万千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已正式建成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并投入运营。该系统由14颗卫星组成,能够向中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定位精度优于10m,并可提供短报文通信、双向授时等服务。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首发星高分-1卫星已成功发射,2013年底高分-2卫星也将发射升空。该系统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天基、空基、临近空间等领域的信息数据获取能力,提高空间数据地面接收、处理、分发综合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高分辨率观测数据的迫切需求。
迄今为止,中国已发射了232颗卫星,包括搭载卫星26颗,目前拥有的实际在轨运行卫星达到105颗。应用卫星已实现从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初步构成了中国空间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多个领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自主发展了三代“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平台,研制了20多颗固定业务通信广播卫星系统,为全球约58%的陆地面积、80%的人口,提供电视转播、通信广播服务,卫星波束覆盖亚洲、大洋洲以及欧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既是这些通信广播卫星的制造者,也是运营服务商。
中国基本建成了“风云”、“海洋”、“资源”、“测绘”等遥感卫星系列,以及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实现了业务化连续稳定运行。其中,陆地观测卫星系统具备2m全色/8m多光谱的成像和1:50000比例尺测绘能力;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在轨组网运行,具备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种探测手段;海洋卫星可以监测和获取海洋水色和动力环境信息;气象卫星实现了地球静止轨道双星观测和在轨备份,极轨卫星上午、下午星组网观测。
2013年9月23日上午,我们又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3系列的第三颗星,进一步完善了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的气象监测能力,标志着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风云-3的03星的成功发射,也是为本届国际宇航大会在京召开的一次献礼。
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形成4个系列10种型号的成熟产品,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其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8.6t、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8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5t。
截至目前,“长征”火箭已进行了181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6%。目前,中国正在开展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即将于2015年底左右首飞,届时将实现近地轨道近25t、太阳同步轨道13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t的运载能力。
从天气预报到车载导航,从通信广播到环境监测,从土地管理到智慧城市,中国航天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走近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展望未来,中国航天发展前景广阔,中国航天正按规划的宏图,迈着坚实的脚步,不断地向前发展。
载人航天工程将发射天宫-2空间实验室,考核空间站需要的再生式生保和空间补加技术,并发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与之对接。此后还将建成长期有人在轨管理的空间站,并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
探月工程二期将实现在月球着陆和巡视探测,截至目前,人类已有20年未进行落月探测试验,2013年12月,我们将发射嫦娥-3月球探测器;后续将实现在月球上无人采样,并使用小型返回舱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在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到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高精度无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向全球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将研制发射1m全色/4m多光谱光学成像卫星、1m分辨率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光学成像卫星、高光谱观测卫星、高分辨率国土测绘卫星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
我们将发射风云-4光学探测气象卫星、海洋雷达观测卫星、陆地资源观测等卫星,继续完善通信、气象、海洋、资源等卫星系列,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空间基础设施。
我们正深入开展载人登月、重型运载火箭和深空探测发展规划论证,适时提出实施火星环绕巡视探测、小行星伴飞附着、深空太阳天文台、太阳极区探测、火星取样返回等工程方案,为加速推进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还正在发展东方红-5大型通信卫星平台、先进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激光通信、毫米波亚毫米波探测仪器、激光大气探测雷达、高分辨率红外成像等系统和载荷技术;开展脉冲星自主导航、量子信息、太赫兹以及新型空间推进等技术探索和空间应用研究;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技术储备。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卫星应用体系,大力推动遥感卫星数据应用、卫星移动通信、卫星导航应用等产业化发展;推进航天高新技术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
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有的疆域,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全人类谋福祉是中国航天发展始终秉承的理念。当前,全球科学技术正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重要机遇。2013年,在神舟-10与天宫-1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完成后,习近平主席发出了“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号召。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以“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为己任,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拓展航天技术的应用领域,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也愿与所有致力于航天发展的各国政府、国际宇航联合会(IAF)等航天组织、企业集团和航天界同仁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共同造福人类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