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例健康人脉图分析*

2013-07-13 07:23:22姜智浩郭世桢叶志华于志峰张慧宇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趋势血压分析

姜智浩,郭世桢,赵 静,叶志华,路 程,于志峰,张慧宇,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院,天津 300193)

1 研究对象

144例受试者来自本校学生,男24例、女120例,年龄18~22岁。全体均健康,无感染情况,体温范围35.9℃≤体温≤37℃,保证受测者测前30 min前禁饮食,并避免体力劳动、运动和大量汗出。

2 测试方法

2.1 环境要求 操作环境为安静密闭房间,检测时避免操作者及协助人员走动,以及噪音、室温过高过低等环境干扰因素。

2.2 具体操作 启动YM-Ⅲ型脉诊仪,选定联机模式。调整与受测者之间的距离,测试时患者取正坐位或仰卧位,上肢前臂自然前伸,坐位时屈肘约120度左右,卧位时上臂外展约30度左右,取右侧桡骨颈突内侧桡动脉搏动处(寸口脉关部),操作者将传感器探测点置于被测者的关脉位置,以袖带固定,打开加压键,气泵加压至图形显示脉图主波升至最高后降低,或重搏波出现倒置,开始减压,计算机自动选择其中最佳脉图的参数作为分析依据,并存储,结束右侧脉图检测。左侧脉图检测步骤同上。

提取脉图T1—UPt1(快速射血期)、T4—UVt4(射血后期)、T5—VU’t(非射血期),H1主波高、H4降中峡高、H5重搏波高以及U角与P角等数据,与被测试者一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

2.3 脉图的测算指标和数据处理 计算机自动采集参数并处理。

2.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3 结果

3.1 观察对象的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等一般情况 详见表1。

表1 观察对象一般情况表(±s)Tab.1 General conditions of observed person in each group(±s)

表1 观察对象一般情况表(±s)Tab.1 General conditions of observed person in each group(±s)

注:*P<0.05;**P<0.01;***P<0.001

项目(单位) 男(n=24人) 女(n=120人) 均值年龄(岁) 018.86±0.94 18.54±0.83 18.81± 0.93体质量(kg) 053.24±10.08*** 070.19±13.39 55.10±11.00身高(cm) 159.63±5.73*** 171.92±5.520 161.72± 7.470体质量系数 020.68±3.81** 23.67±3.94 20.98± 3.22收缩压(mmHg) 098.35±10.80*** 113.95±16.22 100.31±12.02舒张压(mmHg) 063.80±8.84* 70.00±7.26 64.33± 8.77

同龄的男女生分组对比,身高、体质量、血压等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全体观察对象的脉图各峰高,U角及主波角数值 详见表2、表3。

表2 观察对象脉图参数表(±s)Tab.2 Pulse parameters in each group(±s)

表2 观察对象脉图参数表(±s)Tab.2 Pulse parameters in each group(±s)

脉图 右侧 左侧T1 0.11± 0.03 00.11± 0.03 T4 00.31± 0.08 00.30± 0.07 T5 00.44± 0.19 00.42± 0.15 H1 25.09±12.16 26.03±12.02 H4 08.79± 6.06 09.82± 6.48 H5 02.53± 2.32 02.38± 3.41 U 86.59± 1.25 86.77± 0.97 P 27.08±14.85 28.13±16.37

表3 不同性别观察对象脉图参数表(±s)Tab.3 Coefficient of pulse diagram in observed person with different gender in each group(±s)

表3 不同性别观察对象脉图参数表(±s)Tab.3 Coefficient of pulse diagram in observed person with different gender in each group(±s)

脉图 女(n=120) 男(n=24)左侧 右侧 左侧 右侧T1 0.11± 0.03 0.11± 0.03 0.10± 0.02 0.11± 0.04 T4 0.30± 0.07 0.31± 0.09 0.31± 0.05 0.30± 0.05 T5 0.41± 0.15 0.44± 0.18 0.45± 0.17 0.45± 0.22 H1 25.51±12.15 24.25±12.05 28.71±11.15 29.48±12.07 H4 9.75± 6.43 8.60± 6.02 10.21± 6.86 9.78± 6.29 H5 2.25± 3.55 2.48± 2.23 3.04± 2.58 2.81± 2.86 U 86.73± 1.030 86.57± 1.25 87.00± 0.55 86.71± 1.26 P 29.00±16.51 27.48±15.08 23.66±15.16 24.99±13.74

两侧脉图T1—UPt1(快速射血期)、T4—UVt4(射血后期)、T5—VU’t(非射血期),H1主波高、H4降中峡高、H5重搏波高以及U角与P角(主波角)等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全部脉图参数以性别分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侧H1、P角,女性有左侧大于右侧趋势,男性有右侧高于左侧趋势,H5则相反,U角相近。而H1、H4总体上具有男性大于女性趋势,P角则相反。

3.3 脉图参数与生理参数的相关性 在各生理常数与脉图各峰高,及U角、主波角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初步显示在右脉脉图H1与体质量、体质量系数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血压成正相关趋势,H4则呈现相近趋势。体质量、体质量系数、血压高压与右侧脉图U角有正相关趋势。身高与T4、T5呈负相关趋势,血压与T1、P角呈负相关趋势。详见表4。

表4 右侧脉图指标与生理参数的相关系数表Tab.4 Correlative coefficient between parameters in right pulse diagram and physiological coefficient

左脉脉图的分析中,血压低压与H4有正相关趋势,血压高压与H5有负相关趋势。详见表5。

表5 左侧脉图指标与生理参数的相关系数表Tab.5 Correlative coefficient between parameters in left pulse diagram and physiological coefficient

4 讨论

4.1 脉图改变与生理因素相关性分析 在各生理常数与脉图各峰高,及U角、主波角相关性分析中,初步显示在右脉脉图H1与体质量、体质量系数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血压成正相关趋势,H4则呈现相近趋势。体质量、体质量系数、血压高压与右侧脉图U角有正相关趋势。身高与T4、T5呈负相关趋势,血压与T1、P角呈负相关趋势。

男女两组同龄受试者,男性在身高、体质量、血压高压等显著高于女性,脉图特征大体基本相近。分析脉图时相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脉象形成有其特殊规律,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各因素间又有相互影响关系。提示认识人体生理因素与脉图变异之间存在特异性对应关系,结合其他脉象形成因素、影响因素,分析参数之间存在的着密切相关性,可获得更完全信息。在部分参数上有不同表现。

1)在左右两侧主波峰高,男女有不同,男性以右侧偏高而女性以另一侧偏高,男性脉图各峰高相应高于女性,总体上男性高于女性。

2)T5相(非射血期)男性大于女性,反应外周血管在脉搏波的传导上存在一定的影响差异。

3)主波角男性小于女性,形态上偏滑脉,表现为脉搏有力,而女性脉搏力量偏弱,而形态上偏向弦,分析可能与心每搏射血量、血管厚薄弹性及血管周围组织影响有关。

4.2 脉诊客观化与脉图参数变异 中医诊断客观研究已经广泛开展,脉诊客观化及脉诊仪的临床实用进程已经启动,但是目前仍停留在客观记录脉搏波动,局限于图的主观分析阶段,在脉图自动分析以及据图诊病,挖掘疾病信息等临床应用层面尚显不足,同时个体差异使得从图到脉的认识过程难于统一与把握。同一脉象,因不同体质、不同性别等因素影响,所表现的力度、脉宽等也不相同,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找出其中的必然联系是脉诊客观化认识的必经途径,认识同一脉象的变异以及影响脉图变异趋向的因素有重要意义。脉图参数变异规律是健康人不同体质的外在表象的一个方面,为体质学研究和“治未病”提供客观参考指标[1-2]。

综上,可以看出性别不同,表现出不同生理常数,而脉搏基本相近,是人体的综合表现。在脉图参数上又有部分的差异,提示在脉诊分析中,重视个体差异,通过脉图的客观数据,可能会发现其他脉搏影响因素,在脉图标准制定和自动分析标准制定,具有参考意义[3]。本项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正常人的基础数据[4]。

[1] 陆小左,王学民,张伯礼,等.中医脉象教学考试仪及相关标准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6,23(3):197.

[2] Nickolay A.Nickolaev M.D,李 绚,刘公望.体质医学概说[J].天津中医药,2007,24(3):255-256.

[3] 孙广仁.浅论体质辨析的临床意义[J].天津中医药.2007,24(2):122-124.

[4] 郑在根,王玉兴.溯源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应用[J].天津中医药,2010,27(6):523-524.

猜你喜欢
趋势血压分析
趋势
第一财经(2021年6期)2021-06-10 13:19:08
稳住血压过好冬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初秋唇妆趋势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1:23:49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3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趋势
汽车科技(2015年1期)2015-02-28 12: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