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姗姗 图/徐汇区图书馆
东风西渐:中国瓷器的荣耀
文/余姗姗 图/徐汇区图书馆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瓷窑就有产品销往国外。晚明时期,中国瓷器开始销往欧洲,当时以景德镇的青花瓷器、釉里红、龙泉青瓷、闽粤日用瓷等为多。直到1684年起,中国清政府开放港口,取消海禁,促进了出口贸易,至此,中国瓷器风靡世界。
在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人类史上第一个博物馆安放在古希腊北部的小国马其顿,这就是收藏与研究意识的起源。在任何时候,亚里士多德都把重心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情操修养上,他反对刻板教学方式,但他尊重百科全书式的素质教育,经常与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后人称作“逍遥学派”,而顺理成章,亚里士多德也被冠以“博物馆之父”的称号。
19世纪德国粗陶水壶
前不久,一位德裔加拿大籍收藏家,同时也是一位欧洲瓷器收藏家拉斯洛·帕拉克维茨和孙建伟伉俪,慨然将多年收藏的西方古瓷精品300件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并在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举办《东风西渐: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欧洲瓷器》展览。
长期以来,很少有欧洲瓷器在中国展出,对于中国元素能直接浸入欧洲的工艺创作,国人应该感到骄傲。中国瓷器在中西会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世界范围内不可湮灭。故此,在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特别向读者朋友介绍中国瓷器的荣耀一页。
康熙年间(1662-1722),景德镇瓷业得到整顿,出口贸易再次兴旺。自17世纪晚期起,中国出口的瓷器包括青花瓷和五彩瓷(墨地五彩、黄地五彩)。瓷器样式有花瓶、碟、茶具、执壶及其他实用器具、人物塑像和鸟兽。中国白瓷器和宜兴紫砂壶也传到了欧洲,给予那些急切想要仿制中国瓷器的欧洲工匠们很大的启发。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开辟了新贸易航线,中国的瓷器开始运往欧洲。这一时期是欧洲人进行海上探险的黄金时代,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为首,荷兰和英国人也紧接着加入了这支队伍。正是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人喜爱上了中国瓷器。当然,在此之前也有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但是数量极少,欧洲人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接触。
16世纪,葡萄牙商人开始进口明朝晚期的青花瓷,使得克拉克瓷器贸易(克拉克得名于当时负责运输的是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得以扩张。1602年和1604年,各有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圣亚戈号和圣卡塔琳娜号,被荷兰人俘获,船上千余件瓷器被拍卖,由此激起了欧洲的瓷器热,英国和法国国王也成了买主。许多欧洲国家在远东建立起贸易公司,其中名望最高的要数荷兰东印度公司,简称为东印度公司。
17世纪,中国瓷器产品最受西方社会欢迎,对于仍在使用铁制品的欧洲人来说,中国瓷器的轻巧、美丽、干净和实用,非常令人吃惊。更多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然而因为中国瓷器在欧洲各国只有上流社会才可享用到这样的高档品,人们纷纷开始尝试仿制中国瓷器。
实际上,中国陶瓷最早的仿制品不是瓷器,而是一种名为“代尔夫特”的锡釉陶器。在荷兰兴起并成名,却为英国和法国所应用。
然而,这些陶器质量较低,这就意味着人们必须继续寻找一种更精确的仿制配方。直到18世纪早期,在迈森(德国瓷都)发现了这种配方。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中期,欧洲陶瓷制造商广泛仿制中国瓷器的风格,很多时候是直接复制从中国进口的瓷器。事实上,这一时期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都依赖于中国瓷器的样式。
最早的瓷器实际是由现今德国境内的迈森所制造的。欧洲工厂一开始是仿制中国瓷器最流行的图案,同时开始尝试研发属于自己的釉料和样式,并发明了装饰物品的新用途。长久以来,欧洲各地的瓷器都以不同的风格与制造厂商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德国迈森、法国塞弗勒、奥地利皇家维也纳、意大利卡波迪蒙蒂;英国有名的制造商包括:韦奇伍德、德比、伍斯特、切尔西、科尔波特、波尔等。
从18世纪到今天,欧洲最受欢迎的瓷器格调就是中国青花的蓝白风格,这种欧洲蓝白风格瓷器被所有的西方陶艺制作商仿制至今。
在所有西方所知的瓷器风格中,青花“柳树纹饰”排名最高。据说这种风格最早是1790年前后,从一种被称为“满大人”的中国原始风格沿袭而来,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这种风格在1770年由明顿(Minton)模仿而来。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正确,中国仍然为西方提供了一个美丽的浪漫神话。200多年来,蓝白青花式样的设计一直深受陶瓷制造业的青睐。关于这一图案样式,也许你无法确定到底是一个怎样真实的中国故事,还是一个浪漫的西方传说,其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青花柳树纹饰风格,为西方带来几百年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中西方艺术交流的纽带。
19世纪中国传统花卉图案托盘
迈森瓷器源于工业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事件。1700年,18岁的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在威登堡被捕,随即在奥古斯都大力王,即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的命令下被带往德累斯顿。伯特格尔并没有犯罪,只是奥古斯都听说这名年轻人是个炼金师,有希望从基本材料里提炼出金子,而奥古斯都想要的正是这些金子。
伯特格尔被关在德累斯顿的监狱中,进行着毫无结果的实验。1703年,他尝试逃往布拉格,但被抓住并送回监狱。在这样一种毫无希望的困境中,德累斯顿的一名科学家给他提供了解决方法。他花了至少二十年尝试发现纯正瓷器的秘诀,尽管确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不足以使他可以在可靠的基础上制造出瓷器。他发现了伯特格尔的才能,并建议他与自己合作,这一探索至少比炼金来得有希望。
仍然受到监视的伯特格尔于1705年来到迈森,开始与契恩豪斯一起合作。1706年瑞典人攻占了萨克森,他们的实验被迫中断一年(伯特格尔也出于安全因素搬至较远的城堡)。1707年9月,伯特格尔被带回德累斯顿,并为他在一座城堡中建立了一间实验室。1708年1月,他研究成功了瓷器的实用配方。1709年,德累斯顿实验室开始生产瓷器,在1710年莱比锡复活节集市上出售了第一批产品。此时,奥古斯都已在迈森成立了一家皇家瓷器工厂,1710年6月,所有的工作都被移至这家工厂。
自1710年,欧洲第一家瓷器厂一直在生产世界闻名的传统样式的迈森瓷器。餐桌用品、小雕像和装饰品都是手工制作和加工的,并由工厂的一支特殊队伍新手进行一系列艺术包装。迈森瓷器至今仍是欧洲餐桌和优良饮食文化的典范。
每件瓷器都是手工设计并注有工厂商标。交叉双剑是全球最悠久的商标,自发明以来从未停止使用。精致餐饮的追随者、瓷器爱好者和收藏者都能够信赖这一商标所代表的品质与技艺。
20世纪卡波迪蒙蒂女士造形瓷器
乔夏·韦奇伍德陶器的名称,也就是许多最好的英国陶器的名称,英国著名的陶瓷工厂之一。韦奇伍德家族自17世纪便开始从事陶器业,然而直到18世纪中叶,才由乔夏建立了欧洲最负盛名的陶瓷品牌。可以说,韦奇伍德就是英国最具革新精神的陶瓷制造商之一,他毕生对陶瓷的制作技术进行了超过5000种的实验。与其他陶瓷家一样,他早期的实验主要是生产一些可以模仿进口昂贵中国瓷器外表和手感的相似品或替代品。
他一生发明了各种类型的陶瓷,早期生产了与瓷器外表相似的陶器。这种陶器看似瓷器却由乳白釉制成,后来被称为米白色瓷器,也因受到英国女王的喜爱而被称作皇后御用陶瓷。乔夏·韦奇伍德继续发明各种创新产品。他在瓷器替代品上获得的商业成功使他变得富有,以便能够继续发明创新。他在对瓷器替代品进行的实验中,发明了高温计,一种可以用于测量极度高温的仪器。
碧玉细炻器是韦奇伍德最大的成就,本是用来模仿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样式瓷器。碧玉细炻器于1774年推出,是一种坚硬、光滑、未上釉的陶器,施以金属氧化物的涂料,多为钴蓝。碧玉细炻器上的色彩除了蓝色以外,还包括绿色、淡紫色、黄色和黑色。坯体用精制的浮雕装饰,通常为白色。可惜1777年之后,陶工通过直接把陶坯浸在彩色泥釉中的方法,为坯体增添一层色彩,而不再是用颜料去涂抹整个陶坯。于是,碧玉细炻器很快被其他陶艺工人们广为模仿,这些后来制成的仿制品通常质量低劣。
白色瓷器的发明是在19世纪,要了解白色瓷器,我们就要了解19世纪之后的旅游业。“大旅游”主要是指一种英国现象,当时号召那些富有且文化修养高的人们游遍全世界的历史名胜景点。人们又开始对一些经典之物从建筑、雕刻到图画有了极大的兴趣。有钱人在意大利和希腊到处购买古董,他们追捧的是古典大理石雕像。
韦奇伍德碧玉细炻器
19世纪时中产阶级日益壮大,开始追求古典样式的物品和雕刻。由于大理石雕像价格过高,人们找到了一种替代品。白瓷是一种素瓷,是由托马斯·巴特姆发明的一种大理石替代品,且表面和色彩都与大理石相似。它被称作“大理石”是因为它与采自希腊帕罗斯岛的天然石料非常相似。白瓷的显著优点在于它能以液体形式铸模成型,这一特性使其得以大规模生产,因而价格较便宜。一些英国工厂都相信白色瓷器会得到发展。作为装饰物品,白色瓷器受到中产阶级喜爱,价格也能接受。
瓷鞋
卡波迪蒙蒂瓷,因其工厂坐落于那不勒斯附近的卡波迪蒙蒂树林而得名。意大利人将其译作“山头”或“山顶”。18世纪初,在萨克森州的迈森首次成功复制了中国瓷器,欧洲贵族对于瓷器的渴望逐渐演变出了卡波迪蒙蒂瓷。这种硬质瓷器需要大量高岭土,人们最先在迈森附近,然后依次在法国塞夫勒附近,那不勒斯(在今西西里岛)卡坦扎罗省的富斯卡尔多和帕奥拉发现了高岭土。
至今,许多制造商仍生产着各式各样的卡波迪蒙蒂瓷。但今天产自意大利和那不勒斯的瓷器质量已大不如前了。
德累斯顿瓷器是指在德国德累斯顿镇生产的瓷器样式,这一样式融入了19世纪末期的浪漫主义。德累斯顿瓷器经常被形容为“洛可可复兴”风格。洛可可源自法语,指岩石或洞穴,也指法国花园中用不规则石头和贝壳装饰的人造洞穴。最初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于19世纪振兴,才真正触及了室内设计的方方面面,装饰家们以精致奇特的设计和大量树叶、花朵、水果、贝壳、条幅等图案应用其中最为成功。
今年,当徐汇区图书馆和上海历史博物馆共同布展陈设的,来自300多年前欧洲各国仿制的中国瓷器和西方制瓷的蓬勃发展,两馆的协力合作,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博物馆所奉献给观者的一切收获的喜悦。回望1905年,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博物馆,也就是南通博物苑,自此,这位“中国博物馆之父”打开了中国博物馆“教育救国”的新一页,让博物馆教育发挥了“富国图强”的使命。
(本文资料与图片由上海历史博物馆、徐汇区图书馆提供)
19世纪精细白色瓷顶花篮的女孩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